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的.在流传中继承,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面貌.如宝卷这种形式,从最初唐代寺庙里的俗讲,宋元讲经中的说诨经,到后来成为明清民间的宗教性说唱故事.江苏靖江的讲经宝卷,同其他明代宝卷一样,至少从明代中期开始,作为民间宗教做会中的说唱部分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一丈青”常见于早期水浒故事,其具体含义,虽经余嘉锡、严敦易诸先生考订,仍有争议。本文认为,“一丈青”最确切、最原始的含义,应该是指人物身材“长大”,并非某位好汉固定的绰号。今本《水浒传》中一丈青扈三娘及王英的形象,是民间“丑夫俊妻”型故事与早期水浒故事中流传甚广的绰号“一丈青”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济公小议     
海波 《华夏文化》2009,(2):50-51
济公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有关济公的故事和种种传说,自明清以来流传极广,影响非常大。在这些传说中,济公是一位见义勇为、打报人间不平且神通广大的侠僧。他嬉笑幽默,不修边幅,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由此得名“济公”,民间有时更是尊称他为“济公活佛”。佛教徒们则把他神化,认为他是“降龙罗汉”转世。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7,(3)
<正>古老的秧歌形式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位于北岳恒山脚下。目前,全县共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浑源古代为胡汉交战之地,多为北方少数民族占据,北魏时靠近首都平城(大同),辽、宋、金时代属金,浑源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和汉民族农耕文化交融的特征。浑源"耍故事"也叫"扮故事"。"耍故事"是浑源民间流传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秧歌形式,也是当地农村古老的习俗。每年正月,"耍故事"是所有社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以"亲子重逢、盲亲复明"为叙事类型的孝道故事,其情节可概括为:亲子离别失散,父母因此忧泣失明。后来亲子久别重逢相认后,盲亲瞽目复明。早在秦汉时期,这类故事中的"重逢认亲"元素便已出现,其情节设置源于儒家感应说。在佛教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亲子重逢、盲亲复明"故事类型开始出现。宋元以降,随着劝善运动的展开,此故事类型与道教文昌信仰相结合,并作为劝善故事广泛流布于民间社会。中国古代"亲子重逢、盲亲复明"孝道故事的产生与流变,体现出了儒释道混融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人类社会对亲人团聚的共通情感。  相似文献   

6.
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与头颅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是名闻遐迩的,广泛流行於云南南部的一句俗谚说:“与傣族交友手空回,以佤族为伴脖子痒。”——意即傣人工於算计,西盟佤人有猎头之好。长期以来,其他民族对此深以为惧,致有许多关於猎头的恐怖故事在民间流传。例如雍正《云南通志》卷四十四说:  相似文献   

7.
柬埔寨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现有1300多万人13中,除占人1380%以上的高棉族外,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仅东北部腊塔纳基里省就有12个少数民族,如波鲁族、加莱族、嘎作族、嘎威族、格楞族、潘朗族、东奔族等。长期以来,这些少数民族都固守着祖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如喝坛子酒、种神树、妇女锯门牙.、带大耳环、裸露上身、少女吸烟、  相似文献   

8.
项红 《寻根》2009,(2):54-58
《查姆》的流传地区和主要内容 史诗《查姆》以彝文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底土、新资、妥甸,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屏、建水、元阳,玉溪地区的新平、峨山等地,是彝族民间为死者办丧事时所诵念的经书。  相似文献   

9.
李映发 《寻根》2011,(5):131-135
明、清两代500余年,四川出的进士、京官近千人,大家族也不计其数。比较而言,明代的新都杨廷和、杨升庵家族,广安王德完家族;清代的遂宁张鹏翮、张船山家族,崇州杨遇春家族最为显赫。他们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对民间社会有重大影响,许多故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南雄珠玑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葛剑雄在珠江三角洲,南雄珠玑巷几乎尽人皆知,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那里迁来的。而且在家谱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流传着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在南宋末年(有的记为宋度宗咸淳九年),宫中有一位姓苏(一作姓胡)的美...  相似文献   

11.
正一荆南指荆州南部,包括现在湖北省洪湖市、监利县南部和石首市、江陵县东部。在荆南地区,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样式——"花歌",歌咏"爱情"的歌曲,是流行于荆南的民间小调。民间小调一般具有口头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往往是通过口耳相授的方式传播的,不大可能保留纸质文本。一首歌如何产生,如何流传,流传的范围,流传的时间等往往难以考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花歌"大范围流传的下限应该在20世纪60  相似文献   

12.
《伊索寓言》原是在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后来被搜集在一起,并加入了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故事,都归在公元前六世纪一个聪明的奴隶伊索的名下,共收故事约350篇。《伊索寓言》中有许多故事反映了阶级对立关系,如《狼和小羊》。寓言中有许多故事把压迫者比作豺狼、狮子、毒蛇、狐狸,谴责了他们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暴行。寓言中还有许多故事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哲理。如《农夫与蛇》,教导人们对敌人不能仁慈,《猫和鸡》,要人们对敌人提高警惕;《农夫和儿子们的争吵》,说明团结才有力量;《龟  相似文献   

13.
农事三题     
农时 种田,历来讲究时令,此之谓农时.什么季节什么节气或日子种什么庄稼或蔬菜,是这个农耕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民间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的警示,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之类的诸多农谚,有“家家打稻趁霜晴”、“一夜连枷响到明”的农忙.  相似文献   

14.
黄帝与道教     
黄帝与道教张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纯粹中国特色的宗教,它发源于中国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宗教,融合了民间流传的巫术禁忌、鬼神祭祀、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方技术数等,以道家黄老之学作为理论基础,杂取儒家、墨家、阴阳家、养生家等诸家学说有关思想,以追求长...  相似文献   

15.
法朗士的寓言卫理译寓言是以散文或诗歌体写成的短小精悍、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每则故事往往带有一个寓意。最早广为流传的寓言是印度、埃及和希腊的动物寓言。在西方,伊索是最负盛名的寓言作家。这里选译的是中世纪法国女作家马里耶·德·法朗士(MariedeFr...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剪纸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作结合自己剪纸艺术的实践,在论中阐述了现代剪纸首先必须传承长期沿袭下来,约定俗成,形成特定的“剪纸语汇”,这是依据。其次,民间剪纸是反映人民生活的最质朴的艺术,所以它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较强,就要求创新,这是剪纸艺术发展的灵魂:在当代既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还要注意把现代科技融入剪纸艺术中,放眼全球,把我国特有的剪纸艺术推向全世界,使被联合国科教组织肯定的世界化遗产的瑰宝更加璀璨。最后.简述了剪纸艺术的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剪纸纵横观左汉中剪纸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可说是最为普及、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所用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著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千百年来,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民间长久流传、永不衰竭。本文试图以纵、横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恩英 《寻根》2005,(1):46-49
中国有许多采桑女的传说,其中以秋胡故事最为有名,因为在于过路男子挑逗的对象是分离多年、相见不识的妻子,故事本身富有戏剧性,更由于作者在记录此故事时,有其时代的政治目的,造成故事情节和思想意义的矛盾,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在故事的流传中,各个时代、各个阶级、阶层对问题各有其不同的看法,遂使故事的内容和思想方面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卢兴国 《寻根》2013,(4):139-142
山西洪洞寻根 五百年来,有个民谣在齐鲁大地代代流传,妇孺皆知,影响广远。那就是:"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而,人们把"大槐树"和"老鹳窝"当作了惜别故乡的标志,把山西洪洞认作姓氏的祖地,即所谓"根"。  相似文献   

20.
郭佳 《寻根》2013,(3):64-67
民间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间艺术之一,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实用和审美作用,成为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等多项民俗事项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活动之一。我国的民间剪纸采用形象、谐音、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