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巍山民族民间艺术古朴深厚,高台社火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在不久前刚刚举办的“2015年中华彝族祭祖节”和“第五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期间,巍山县南诏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惊险奇异的民间传统技艺“高台社火”展演,令游人和观众叹为观止. 巍山高台社火最早来源于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高台社火属于民间社火车轿类,通过创新改造,以高和险在云南各种民间传统技艺中鹤立鸡群.  相似文献   

2.
《寻根》2020,(5)
正庙会将具有共同信仰的不同人群聚集起来,以一种仪式将传统记忆延续。在庙会过程中,伴随有大规模的仪式展演,拜神、许愿、还愿是仪式过程的核心。本文聚焦豫东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商丘火神台庙会,在观察、访谈中搜集资料,分析庙会仪式过程及文化符号,探寻现代社会中庙会仪式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说“庭燎”     
苏浩浩 《寻根》2020,(1):9-13
燎祭是商代祭祀上帝、祖先以及山川诸神灵的一种较为重要的祭祀仪式。据陈梦家统计,商代燎祭的受祭者有8种,主祭者则为商代诸王。商王通过这样一种仪式与天地诸神以及祖先沟通,垄断祭祀权力,从而实现对人间的绝对统治。到了两周时期,神圣的燎祭仪式演化为庭燎这一形式,不仅祭祀地点由宗庙变为中庭,而且主祭者亦变为诸侯甚至下层专门人员,燎祭不再仅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同时还具有迎宾、求贤的作用,称为庭燎。  相似文献   

4.
古老神秘的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祭祀形式涉及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等。丰富的祭祀仪式,伴随着祭文祭词,而祭文祭词又是祭奠的核心,通过念诵祭文祭词,表达祭祀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0,(5):93-93
4月5日,洪洞大槐树景区鼓乐阵阵,幡旗飘扬,第二十届中国洪洞大槐树祭祖节祭祀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华人汇聚于此。虔诚地祭拜先祖。祭祖大典分为正祭和民祭两部分。正祭仪式上省、市、县领导和移民后裔先后向大槐树移民先祖敬献花篮。洪洞县县长段新恭诵祭文。参加仪式的各界人士庄严肃立,向大槐树移民先祖行三鞠躬礼。公祭仪式简洁凝练、庄严肃穆。  相似文献   

6.
束有春 《寻根》2022,(2):82-87
朱棣虽然举行过"葬建文皇帝"仪式,但"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的谜团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叔侄二人,恩怨何时了断? 位尊未敢忘建文 朱棣的"靖难之师"打进南京、占领皇宫后,朱棣最想杀而又最不想杀的一个人就是文学博士方孝孺.  相似文献   

7.
成吉思汗八白宫从建立那天起,就有了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来源于萨满教。信仰萨满教的古代蒙古人崇拜苍天、崇拜天体、崇拜祖先,常常举行祭天、祭祖仪式。成吉思汗当年用九十九匹白骒马乳汁祭天,也是来自蒙古族所信仰的萨满教习俗。基于原始萨满教的成吉思汗祭奠,具有诸多的祭文、祭词、祝词、祭歌等。这些祭词,以诗歌为文体,并以口头文学形式一代代相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准。成吉思汗祭奠词,在近八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进行修订,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使祭奠词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  相似文献   

8.
《寻根》2020,(5)
正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礼仪,包括开城、开庙、启户、敬献花篮、乐舞告祭、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仪式。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每年都会举办。祭孔大典的名称、时间、场地、重要仪制、祭品祭器和乐舞祝文等均参照明清礼制并结合当代实际加以严格规范,极为庄重。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6)
正一石城民间举行的天符醮是道教斋醮的一种,但也不完全等同于道教斋醮,因为天符醮从仪节到意念都与道教的斋醮有差别。醮,原指道教在举行大型科仪活动后进行的祭祷诸神的仪式。斋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按照醮和斋的原意,在道教的斋醮仪式当中道士与信众都应行素食。但是,石城县的天符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各地的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习惯、风俗和典礼,在生命中指引着人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新的一代不断改造和创新着仪式。而不论古代抑或现代,仪式都为我们标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刻:出生、死亡、婚姻……仪式拥有着改变我们的力量,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新境界的门。而探索如何去爱,如何放手,如何找到归属……答案或许就在一个个非凡的仪式中。  相似文献   

11.
陈竟 《寻根》2000,(2):4-10
自陕西半坡村等地发现新石器时期“人面鱼纹”彩陶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含义说法很多:鱼图腾信仰的标志,文身习俗的表现,戴着帽子的巫师形象,巫术仪式中所用的假面,对火神和太阳神的崇拜,对生殖崇拜的祝福,古老的  相似文献   

12.
金昌社火     
正金昌社火,分永昌社火和金川社火。永昌社火主要以民间祭祀送春为主,春官出行,各类仪仗陪同,鼓乐齐鸣,富有传统特征;而金川社火时代气息较浓。这两个地方的社火均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尤其是永昌社火已经成为当地人最重要的祭祀和拜神的民俗活动,集中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金昌每年自发组织的闹社火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以农业文化为主的金昌地区,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人们对古老的  相似文献   

13.
蛇年春节刚过.除夕之夜守岁的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仿佛还在耳畔响着,春节期间来自外地的和本地各乡村的游客,挤满了南诏古城的大街小巷,各色各样的文艺演出也在这时纷纷登台亮相.为了顺应节庆,我也偕同家人到古街上走了走.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总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便打道回府了.此时,我又深深地怀念起昔日的高台社火来,那威风八面的高台社火似乎离我们渐远渐去,巍山的、大理地区的老百姓已经有好些年头看不见它的踪影了.  相似文献   

14.
寒食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古老民俗,戰国以前就存在,唐朝最盛,宋以后逐渐衰歇。作者對相傳寒食為纪念被焚死的晋文公之臣介子推的說法,作了詳盡的歷史考察,認為這是在一種習俗的真意已不為一般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對其起源所作的附會解释。近人李玄伯主張寒食起源於古代的改火,自是正解,但具體論證猶有未妥,本文依據地下發掘和文獻記载一一加以補正,并從比较文化學的角度探討了世界各地的改火習俗,指出介子推焚死的故事是以与改火有關的習俗為背景編造出来的。故事的原型應该是改火活動中被烧死的代表轂神稷的人犧,因此寒食不僅是停火的消極結果,也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犧牲者的意義。  相似文献   

15.
正"叫火"是几十年前长江入海口北侧沙地人的习俗,直到现在,有人还在信奉着。所谓"叫火",就是把某个人眼睛里被吓走了的火,重新呼唤回来。这种"叫火"的样式很多,有搭高台的,有用扫帚招的,有用银圆、纸人泡汤的,有用手指甲、裤带头泡汤的,也有扣米的,还有将唾沫唾在碗里让受惊吓了的人喝的。民间判断这个症状的依据是受惊后出现不安宁、幻觉、说胡话、半开眼睛难以入睡等。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合上双眼,用拇指、食指掐鼻梁两侧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有助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有利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健身的深入落实.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与现场观摩等方法,对黄龙溪镇所管辖的8个村和1个社区开展火龙灯舞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火龙灯舞健身价值认识正确;对火龙灯舞的历史起源与文化特色有浓厚兴趣;传统民俗节庆节日是集中开展火龙灯舞的日子;40岁及以上人群是参与火龙灯舞的主要人群;制约社区开展火龙灯舞的主要因素是组织管理的缺失;传承人匮乏;民间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丧失;经费无保障.本文拟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罗婺火把     
李宏荣 《寻根》2010,(5):83-85
<正>听着醉人的彝歌走进云南武定罗婺彝家山寨里,在千年传唱的武定罗婺彝家动人歌谣中,最让人心醉的是与火把盛节有关的那支古歌谣:从前山上的歌啊,被风吹走了,从前河边的舞啊,被水淹没了,从前石头里生出来的火啊,传下来哟,阿依迭古(阿依迭古,彝族传说中火神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郭炳亮 《寻根》2020,(1):35-38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春节期间,各地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在笔者生活的晋东南壶关地区的农村,每年正月初八,家庭主妇都要在自家庭院举行“祭星”仪式。有关这一习俗,清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相似文献   

19.
过年的仪式     
周游 《寻根》2020,(1):132-137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这首民谣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往昔的年俗和年味。如今好日子,天天像过年,但是没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感觉,就是没有“年味”。为什么?窃以为,这是因为我们过年已经没有仪式感了,或者说我们已经忘却了过年的那些仪式。  相似文献   

20.
火历论衡     
《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的庞樸先生《火历钩沉》,是一篇内容专门而富创见的文章。此文从古史及神话资料中发掘历法,又用天文历法解释古史及神话,不啻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读毕感想多端,窃有续貂之意。令故擬从《钩沉》文中刺取若干事,作进一步讨论,以求正确说明火历的性质及其源流。恭请庞先生和褚方专家惠予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