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师冯汉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也是我国西南考古学和民族学奠基人之一。先生于1923年毕业于武昌文化大学文科,续于193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深造,1933年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继续学习,最终于1936年在宾大人类学系获...  相似文献   

2.
正费德勒是20世纪杰出的犹太裔美国批评家,文化批评家。他祖辈是东欧犹太移民,后来迁到美国,费德勒从小在犹太社区长大,"二战"期间,担任日语翻译,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写作都影响极大。他声名鹊起是因为他是战后最重要的犹太知识分子之一——在诸如《党派评论》和《评论》这样的杂志上撰写关于文  相似文献   

3.
保罗·里维尔出身于银匠之家,是美国革命中的著名爱国者。1735年元旦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的父亲阿波罗·里瓦尔出生于法国,是个胡格诺派教徒,由于他的宗教信仰不见容于国内,1716年移居美国,在波士顿当了一名银匠学徒,而后自己开起了一爿银匠铺。为了发音简便,他把姓名改为“保尔·  相似文献   

4.
刘伟 《世界文化》2005,(7):12-13
50年前,即1955年的10月13日晚上,美国旧金山的第六画廊里挤满了青年人,他们来这里聆听的是一次在美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诗歌朗诵会。正是在这次朗诵会上,艾伦·金斯伯格朗诵了他的诗作《嚎叫》,代表“垮掉的一代”向社会发出了愤怒的、声嘶力竭的抗议。这使他成为“垮掉的一代”一名主要代表人物,这一夜也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诞生之夜”。而金斯伯格此前一年的经历,与这一夜是密切相关的。西行1954年,28岁的金斯伯格结束了在古巴、墨西哥的游历回到美国。这时的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像想象的那样年轻了。同时他也意识…  相似文献   

5.
梁建平1981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从此他成为一名艺徒。1991年至1992年,梁建平徒步沿黄河全程考察黄土文化,精神上经历了一次磨难和跋涉,文化上接受了一次陶冶和洗礼。走完黄河,他于1993年拜师皈依佛门,从此成为一名佛徒。他的皈依行为与他的西行行为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两者都与他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有关。对物欲横流、无限制地劫掠自然的现实世界的关切,以及由此反观自我进而拷问自我,是他以原始的徒步方式到西部寻根探源,继而皈依佛门的主要心理动力。两者统一于他的灵魂自救。佛艺双修、双重“皈依”、双重门徒——1993年转变了他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1966年,Nabil Mousa出生在叙利亚一个保守的基督教家庭,1978年随家人移民到美国,现从事艺术创作,生活工作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作为叙利亚移民,Nabil Mousa在美国长大,可以说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张力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他将两国的文化冲突与个人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其早期艺术创作多表现严谨的中东和地中海主题,近年来转向表现宽松的美国新生活。尽管政治性是其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但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保守的基督教家  相似文献   

7.
斯蒂芬·福斯特所创作的许多歌曲的内容与他短暂的生活经历是极为不协调的。他以反映美国南部和种植场黑人生活的歌曲而享有盛名,但他自己却是个北方人,他的歌曲使斯瓦尼河闻名于世,而他本人却从未领略过此河的风光;他创作的许多曲子,充满了家庭的温柔情调,而他却孑然一身,死于一家慈善医院的病房里。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于1826年7月4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劳伦斯维尔(现已成为匹兹堡的一部分),是苏格兰人与爱尔兰人的后裔。福斯特十五岁进入杰弗逊大学,但是,他唯一的兴趣是音乐。那时,他已创作了一首长笛四重奏圆舞曲。福斯特在一个月以后便离开了大学,跟几位家庭教师学习。由于父母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福斯特便  相似文献   

8.
正杰克·伦敦(1876—1916)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卡辛有一句常常被引用的关于杰克·伦敦的话,他说:在回顾他的生平事迹时人们深深地感到,"杰克·伦敦最伟大的作品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这句话首先强调伦敦一生的经历非同寻常,具有故事性。杰克·伦敦的生平与他的创作之间有如此难以隔断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伦敦的许多小说素材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自己的经历,而且他的经历本身确实富有传奇色彩。杰克·伦敦的一生是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博弈的一生;他的一生又是内心激烈斗争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有作为的一生,而成为著名作家并不是他生活的全  相似文献   

9.
真实的荒诞     
若尘 《世界文化》2006,(8):16-17
起伏跌宕的人生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于1891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外祖父都是俄国东正教的牧师。他的父亲是基辅神学院的一名讲师,主要从事古代历史和西欧宗教的研究。自幼喜欢文学、艺术、音乐的布尔加科夫正是在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他深受果戈里、歌德等大师的影响。1916年布尔加科夫从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这段经历为他写作《乡村医生手记》提供了生活题材。1918年回到基辅开业行医的他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  相似文献   

10.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来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就血统而言,司徒雷登是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的话说,自己"是中国人更多于美国人的人"。11岁时,司徒雷登回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他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他转到神学院立志传教。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11.
正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卡夫卡却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曾经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了“普利策奖金”。这是一种授予美国新闻写作和文学方面优秀作品的年奖。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10月生日生于匈牙利的马科,但长在布达佩斯。他十七岁时来到美国,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服役于南方联盟军队中。1867年,他充当圣路易斯的一家德国日报《西方邮报》的记者,从此开始了新闻记者的生涯。同年,他加入美国籍。不久,普利策便在地方新闻业中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当众演说的才能使他于1869年在密西西比州赢得众议员的席位。尽管任这样的职务从法律上讲他太年轻了,但他当选了。  相似文献   

13.
亨利·路易斯·门肯(Henry Louis Mencken,1880—1956)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知识界的一位中心人物。在向美国中产阶级文化发动进攻的作家中,门肯的攻击最为犀利,他甚至杜撰了一个词把中产阶级描绘成“笨伯大众”,此词是由“资产阶级”和“笨伯”合缀而成。门肯以诙谐讥讽的文章嘲弄那些支持中产阶级的机构和组织;他视争论为乐事,甚至不惜以其直截了当、尖刻的抨击去挑动自己的对手;他讨厌囿于自己小天地的宗教集团和商品化社会;他不支持民主  相似文献   

14.
[引言]今年三月中旬,我应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邀请,出席“文化中国的展望:理念与实际” 国际研讨会。临行之前草拟了一份访谈提纲,寄给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博士,约好会议期间我们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现代方向问题作一次交谈。提纲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兹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黑色的力量     
<正>美国著名非裔艺术家Kerry James Marshall大型个人回顾展于2016年11月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Marshall震撼人心的作品用西方艺术史讲述着美国黑人的经历,揭露美国艺术和历史领域的不公正现象,同时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彰显黑色的力量与美,挖掘黑人所蕴含的乐观、活力与创造力。在跨度35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创作风格逐渐由抽象主义的都市田园风景画和文艺复兴风格的肖像画,向浪漫主义色彩的家庭室内画转变。然而,无论何种风格、主题或布局,他的作品都蕴含着一种不变的元素,即黑色皮肤。  相似文献   

16.
正受访者: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伟荣采访者: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姜敏浩访问时间:2018年3月28日访问地点: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一、典籍翻译研究的当代价值姜敏浩:李教授,您好!有学者说"加强中译外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1)那么,典籍翻译研究作为中译外研究的一种,在当代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李伟荣:典籍翻译作为中译外研究的一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推动下显得越来越  相似文献   

17.
索贝·贝娄是二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受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探索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精神危机,深切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提出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历和感受。贝娄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收集在《莫斯比回忆录》(1968)中的《寻找格林先生》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和他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游牧艺术家"在路上"里克力提拉瓦尼迦,是一位在西方当代艺术领域十分活跃的艺术家,这位东方面孔的艺术家拥有多元的文化身份,他的父亲是泰国外交官,1961年,提拉瓦尼迦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自幼跟随家人游走世界:泰国、埃塞俄比亚、加拿大、美国现主要定居美国,穿行于纽约、曼谷、柏林,普遍被认为是泰国裔艺术家。是一位典型的具  相似文献   

19.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四十岁后才成为短篇和长篇小说作家。他象在他之前的西奥多·德莱塞一样,也与美国文学的典雅传统决裂而转向自然主义。他是第一个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他小说中人物的动机和挫折的作家,因而一直被称为美国“心理作家”的鼻祖。安德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许多作家影响极大,特别是海明威和福克纳。舍伍德·安德森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一个乡村。他弟兄七人,父亲是一个穷苦的工人。后来他父亲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当安德森还是个孩子时,他父亲把家搬到一个阴沉的工业小镇。在那里,年轻的安德森觉得无论在感情上还是文化上都是与世隔绝的;这种感受为他后来对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的“机械化”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南北双方的间谍都窃取了对方的许多重要情报。我们所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个间谍的故事。1861年4月17日清晨,20岁的汤普森做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抉择____参加联邦军。他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