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飞邮书     
最近,我的好朋友,著名作家普飞从邮局给我寄来一本他自己的长篇纪实文学传记《笔杆儿童话》,扉而上写着“杨才顺同志指正,普飞。”这本书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字,生动质朴的记录了他自己成长的历程和文学创作的生涯.  相似文献   

2.
张扬 《东方文化》2002,(1):91-95
我在2600年5月23日《杂报》上发表了一篇《岳麓书院与“千年学府”》。后来,朋友寄来一篇署名李江,也发表在《杂报》上的《也谈岳麓书院与“千年学府”》(剪报未注明日期。以下简称李),指出张“讹舛之处甚多”,在关键问题上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 3月 19日 ,日本著名的中国教育史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斋藤秋男先生不幸与世长逝。他老人家走得是那么匆匆 ,又是那么悄然无声。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 ,国内陶研界他的许多朋友对此都一无所知。去年 4月 ,我赴日本一所大学工作 ,才从日本朋友处获知这一噩耗。我大吃一惊 ,忙对朋友说中国陶研界恐怕还不知道。朋友回答说斋藤先生为人很谦逊 ,生前曾留言他的后事要简办 ,不要声张。听了朋友的介绍 ,我愈发觉得回国后应该写点文字 ,悼念这位令人尊敬的异国学者。斋藤先生 1917年生于东京 ,194 2年毕业于东洋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文学科。…  相似文献   

4.
李洱 《东方文化》2000,(5):114-116
1996年初,一个朋友问我对一个张姓作家作品的看法。朋友是个批评家,对张的作品耳熟能详。张当时的一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作品正畅销全国。当然,他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同时,也歌颂了自己的心灵美。朋友的态度很诚恳,我的态度也不由得诚恳了起来。我说,对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道德优势,我感到很奇怪。他非要让你感到,他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你想改邪归正,你一定得按照他说的办法来做,否则,你就等着下地狱吧。朋友通过厚厚的镜片望着我,我也就继续说了下去。我说,张提出的为穷人写作的观点,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5.
论对人的尊重张岂之我的一位在某方面做负责工作的朋友,有一个很好的工作习惯:凡是因为重要公事而给他写信,他和他的秘书总会给一个答复。因此,别人有建议有批评意见都愿意跟他说,他对一些情况的了解也就比较深切了。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这位朋友对人是很尊重的,别人...  相似文献   

6.
选择     
一日.与朋友闲暇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中一位朋友.问我:“你说,一个人在世上,最难的是什么?”我略一思考,脱口而出,“是做人”!他看着我.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接着说:“是选择!”  相似文献   

7.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8.
黎巴嫩的穆罕默德先生是1994年我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访问中东时结识的朋友。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贝鲁特大学学院剧场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前排有一位黎巴嫩朋友全神贯注地低头写字,他满头大汗往下淌。“呵,他写的是中文广我见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穆罕默德·塔哈;”在他旁边放着别人给他写的他的中文名字的范本。他临摹得似乎很吃力,手中的笔好像有千斤重。我走近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要过纸和笔,给他示范了一s。他点头笑了奖表承感谢,接过纸笔…  相似文献   

9.
郭英剑 《寻根》2002,(1):38-41
费城(Philadelphia)是一座老城。我存美国结识了一位画家朋友,他有一幅油画给我印象很深。他画的是费城,标题是“我爱费城”。他80年代中期从北京赴美,至今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六七年了。他一直在费城居住着,自然对费城充满了感情。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果戈理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便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菜单。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朋友见他这样冷淡,心里很不愉快,不耐烦地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说罢,气呼呼地离开了饭馆。果戈理全然  相似文献   

11.
当我向朋友谈及要见高峰时,朋友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十多年前我在中央工艺美院看过他的陶瓷展,从那时高峰这个名字就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太喜欢他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2.
每天工作在忙忙碌碌之中,因此常常奢望宁静,一天,接到远方同窗王维芳寄来的他的水彩画集,看着画面清雅、隽永的北方山区的风光,既熟悉又亲切,引发我阵阵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洁白积雪沉甸甸覆盖的茅草屋、黎明的村口小路、秋天的五花山、朴实的农家小院、金黄的玉米垛……我似乎闻到空气中飘散的清凉气息,画面呈现的平静如水、不染不着的境界、着实给我带来一种精神慰藉,我的心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获得了片刻栖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巴尔扎克的午餐一天,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正在伏案写作《人间喜剧》。一位朋友来访,看见他如此专注,不忍心打扰他,就坐在一旁默默地等着。一会儿,仆人送来了一份午餐。那位朋友以为是招待自己的,便不客气地把它吃了。又等了一会儿,巴尔扎克始终没有抬头,他就悄悄...  相似文献   

14.
读者与编者     
文化译丛编辑部: 谢谢您办了这个美好的刊物!谢谢您热情地为我寄来了创刊以来的全部译丛!谢谢! 您寄来的今年两期及余款都收到。今年第二期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同安娜相处的二十六天》给了我不少教益。我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命运叹息,这个伟大的作家的癫痫病使我感到可怕,他的疯  相似文献   

15.
在泰国吃面     
彭世勇 《世界文化》2008,(12):35-36
十年前我第一次去泰国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泰国的面条。以后每次去泰国,一出机场,我就会直奔街上的面档先吃上一碗面,然后再去酒店休息。当初在泰国吃面,是因为一位当地的朋友要请我吃饭,他问我喜欢吃什么,我不愿他花钱太多,便说吃一碗面就行了。没有想到,就这一碗面让我对泰国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星光月夜     
10月的一个夜晚,我心情沉重地走在海滨小镇的路上,去探视一位病重卧床的朋友。皓月当空,大地沐浴在银色之中,美丽的月色使我的心得到些许安抚。见到朋友,我发现他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美好的夜色。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迷人的月光穿过树梢,洒向海面。我坐在他的身边,一只鸟在歌唱。沉默片刻之后,朋友说:“我曾以为这是我在世上的最后一个夜晚了,听到窗外鸟的歌声,我知道我会好起来的。”朋友床边的桌子上摆满病人所需要的一切,这些并未解除他的病痛,然而,柔美的阳光,芬芳的气息以及鸟的歌声却给他带来了真正的慰藉。他对我说:“…  相似文献   

17.
等待微风     
我对一位朋友说,为了节省电费,我们全家一致同意不使用空调。她立即惊奇地问道,“那你们怎么睡觉呢?”另外一个朋友提醒我,现在是90年代,谁还敢昼夜敞着窗子,太不安全了。是的,她家的窗户已经漆封十几年了。关掉空调的第一个夜晚不算太热,只有29℃,可我的3个孩子受不了,因为他们习惯了22℃的室温。“窗子怎么打开?”我丈夫问。他费了好大劲儿才打开一扇,窗户的缝隙处尽是死去的昆虫。接着他把其它的全都打开来,外面的声音清晰地传到屋里。“太热了!我睡不着。”13岁的女儿抱怨道。她的弟弟也在他的卧室里喊道,“我快热死啦!”“…  相似文献   

18.
晓云褚家     
褚纳新 《寻根》2009,(1):122-125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老人,因与我同姓,从而聊起了家事。老人说:姚北褚姓的先祖是从四明山迁徙过来的,褚家的肇基之地是在一个叫晓云村的地方,几年前他从山里的朋友处打听到晓云还有一座褚氏祠堂,他很想去看看。我们约定择日同行。  相似文献   

19.
那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忽然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在信中他回顾了我们曾经在一起时的很多美好场面,情真意切,仿佛历历在目.我读的时候,感动得鼻子直发酸.要知道,天各一方忙各自的事,我们已经近一年多时间没联系了.只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写这么一封信来?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感情也不外露.后来他又打来一个电话,说他动了一个手术,这时我才知道,他病了,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时间,而那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写给我的.  相似文献   

20.
周嫄 《世界文化》2013,(11):I0001-I0004
画家段守虹的本职工作是一家杂志社的美术编辑,至今他仍忠于职守地坚持在他的岗位上。之所以这样说,是他的朋友们早已谋得“自由职业”而飞黄腾达了,然而他还是一名“草寇”。段守虹平日出门不喜欢坐车,无论远近他总是会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朋友或家人常常让他坐车,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道:“这样有利于我不停地思考问题。”或许这就是艺术家的自由,他要利用不停地思考来刺激他对艺术的敏感反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激情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