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蔡方鹿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综合创新。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是...  相似文献   

2.
对朱熹的研究,应注意对其内在的生存感受和精神修为的发掘。朱熹的道学之思,自其整个人生流出;朱熹的诗性言述,亦发自其生命与心灵。两就内在精神而言,是相融无碍的。朱熹作为哲人与作为诗人的双重身份,在根本上也是彼此交映、融契的。  相似文献   

3.
朱月顺 《寻根》2006,(6):119-121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名扬中外。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在13~14世纪对高丽于朝的封建统治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中国,多数人部知道朱熹为中国“理学之大圣”,而对朱熹后裔一支变成朝鲜族一事却知者甚少。笔者是中国的朝鲜族,也是朱熹的后裔。那么,我们的家族是如何变成朝鲜族的呢?  相似文献   

4.
如何重新诠释、理解与评价朱熹哲学是一个重大的哲学课题。本文通过论述朱熹哲学中的超融诠释方法、朱熹的哲学贡献与其内在缺失、朱熹哲学系统的核心:理的再理解,对朱熹与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研究,对朱子作了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前50年与后50年两个阶段。学术界对朱熹思想的诠释,在朱熹哲学是理气二气论还是理一元论、关于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辩、心性论在朱熹哲学中的地位、关于朱熹思想的历史评估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朱子学研究要超越与创新,应寻找适合于中国哲学特质和哲学家思想品格的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前50年与后50年两个阶段。学术界对朱熹思想的诠释,在朱熹哲学是理气二气论还是理一元论、关于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辩、心性论在朱熹哲学中的地位、关于朱熹思想的历史评估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朱子学研究要超越与创新,应寻找适合于中国哲学特质和哲学家思想品格的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心性思想一直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传统心性哲学的发展。近几年,学界对朱熹心性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根据相关资料对朱熹心性学的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蔡方鹿研究员所著《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407万字)一书最近正式出版。该书是以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朱熹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著。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多方面,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的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学术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深入论述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坚持以现代化为价值评判标准,既批判清除朱熹思想的流弊和消极因素,又提出继承发…  相似文献   

9.
朱熹反对直接去认识“理一”,强调只有通过认识“万殊”的具体事物,才能认识“理一”之本体。朱熹所主张的从“万殊”到“理一”的认知程序,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始于分门别类的研究并进而发展到整体综合研究的过程有相似之处。李约瑟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对综合时期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会、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世界朱氏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熹全书》新书发布会于2000年10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士对中国古代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哲学、政治、经学、史学、学、伦理、教育、自然科学、宗教等思想,以及对朱熹作的考证、朱熹历史地位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是近年来研讨朱熹达到高水平的一次学术会议(杜维明评语)。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郑熊 《华夏文化》2009,(4):55-57
朱熹(1130—1200年),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教育思想,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其中涉及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本文就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读书方法,作一简略介绍。朱熹论读书方法,宋人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有专门整理,  相似文献   

12.
<正>朱熹的经学承上启下,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朱熹经学的论述颇多。一些学者以朱熹的著述为例探讨其经学方法,概括出朱熹寻求经文本义、兼顾训诂与义理、博采众长与实事求是等经典诠释特色;也有学者不拘著述,系统论述朱熹的解经原则或经学思想,认为朱熹解经具有依经明理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做工夫的下手处;还有部分学者对朱熹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朱熹的文学创作是在其经学研究惟求经典本义,“先体而后用”等思想影响下取得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曾把中国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经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朱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巨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首先是一个经学家,其著作也主要是经学著作,研究其理学或者其他思想本来都应该建立在对他经学研究的基础上.然而,历来人们都主要把他作一个理学家来研究,集中研究朱熹的理学思想,而对朱熹经学思想的研究几乎留下大片空白.与朱子学的其它分支相比,朱熹经学的研究显得相当滞后,一般在现代学者的专经通史、断代的经学史及较少的几部经学通史中有相关的章节对朱熹经学进行了简要的研究.这些研究固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对朱熹经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发掘:专经通史只是关注朱熹经学的某一个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就是朱熹的<诗经>学;<尚书>的通史当然只着重蔡沈的<书集传>,至于朱熹的<易>学、<春秋>学和<礼>学则是少有论及.此种情形下,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656页,49万字.以下皆简称为蔡著)的出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朱熹的经学思想的专著,是对朱熹思想研究的新突破新开拓,填补了朱子学与经学(宋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禅宗虽在佛经中可找到其思想根源,所谓“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但禅宗的真正形成,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因缘和合之果。而禅宗形成之后,发展迅猛,禅僧辈出,分支多端,禅风极盛,中国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禅宗。朱熹就生活在禅宗的语言气氛中,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书包中仅有大慧语录。而禅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儒学的发展。作为南宋大儒的朱熹,禅宗的影响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5.
朱熹生活时代的时文指的是为应试而写的文章。虽然朱熹年少时写过时文,并且以时文中举,但他对于时文的态度却是较为复杂的。朱熹经常批评时文,但他并没有以所有的时文为批评对象,也没有完全否定时文。朱熹的时文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批评语言文字上"太细腻,流于委靡""文字多是轻浮"的时文,而肯定豪壮有气魄的时文;批评思想内容"侮圣人之言"的时文和只在题目上合说廉、义,而不关自家身己些子事的人,而肯定说得"天地之性人为贵"义理的时文;批评时文坏了社会风气、士子精神。另外,朱熹也提出了"深资广取""隐括以至理""得义在内"的改良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在论时文时,也对与之相关的科举制度提出了批评和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良佐是二程的主要门人之一,他在理学的开创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谢良佐的思想承继二程并有所发挥,他对穷理、仁、诚等的论述为朱熹所称赞,然而他的思想中有较为浓厚的禅学思想,又为朱熹所批判。仔细分析其原因,可以了解朱熹本人思想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18.
浙江大学束景南教授长期从事朱子学研究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著有《朱子大传》、《朱熹佚文辑考》等传世之作 ,今又出版了《朱熹年谱长编》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上、下卷 ,1 0 5万字 )一书。读罢《长编》 ,对比以往的朱熹《年谱》 ,深感束先生所著的《长编》记事全面 ,考证详密 ,博考精审 ,重点突出 ,以朱熹学术思想演进发展的脉络为线索 ,详记精考 ,对朱熹一生的重要思想、重要学术活动 ,以朱熹为中心的重大学术事件等作了详细记述、按评 ,给人们提供了全面的朱熹生平学术活动的思想史料 ,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学…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0月25至28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基金会、香港孔教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韩国程朱学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和四川省朱熹研究会等承办的“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80多名专家学参加了讨论会,提交了58篇论。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朱熹诗论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呈现出理学化的特点。当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朱熹主张"诗不必作",但受其道统论和心性论影响,朱熹又认为人之情感可"以诗发之",承认了诗歌创作的合理性。朱熹从其文道观出发,提出诗"不用多作",对"适怀"娱心的诗歌创作加以限制,并以平易自然作为诗歌的审美追求,肯定"真味发溢"的诗歌,而否定有意而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