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廖雨思 《新闻世界》2014,(6):176-177
公共知识分子代表大众发声,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在网络时代,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公共知识分子逐渐拥有了一定的网络话语权,形成了独立的网络话语力量。然而,媒体规则的控制和媒体力量的操控,对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上发声造成了影响。且公众与公共知识分子长期处于两种话语体系下,种种原因导致公共知识分子的网络话语力量出现式微之势。  相似文献   

2.
张宏树 《新闻天地》2005,(9):i0003-i0005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媒体重建公众的真实话语。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的公共空间即公共领域,以便取得公共真实的共识。公民新闻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为构建社会和谐需要的新闻话语。  相似文献   

3.
传媒“议程设置”与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然 《新闻界》2005,(6):124-125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1)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一个大众传播符号(意见领袖)出现在公众视域之中。网站的论坛,报刊的专栏专访,电视节目中的嘉宾讨论、辩论会,公共知识分子明星般的频频在媒体空问亮相出声,他们本身也成为了公众和媒体讨论的热点。去年秋《南方人物周刊》就策划了一期“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专题,紧接着各个媒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公众也参与了积极的讨论,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4.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近年逐渐成为讨论热点。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中宣称,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死亡,最后一代是二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即面对公众发言,为公众写作。①结合目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现状,我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那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自“非典”、“孙志刚事件”、“黄静事件”发生以来,知识分子在媒体上论政立言,…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6.
在对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中,以公共协商为主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多元主义情境下生成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提倡多元价值观的今天,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有着更为急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政府、媒体以及公众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探讨新媒体时代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话语体系下的图书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最主流的公共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导性的公共话语体系.和谐社会理论必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到冲击、规范和建构性作用。通过对“和谐社会”的话语特征分析。作者认为和谐社会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公平与正义。而居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图书馆必须在新的公共话语体系中汲取新的理论资源。修正、完善或重建自己的专业话语体系。并重新反思和确立自己存在的依据和发展原则。文章指出。公平与正义的精神贯注于图书馆领域,意味着图书馆必须遵循知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知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不应仅仅归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更应以社会正义原则为终极价值和最高指归。接受正义原则的适当制约。并体现社会合作的理念。在这样的话语空间下。为最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知识平等与自由应成为当代图书馆学家的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9.
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社会生活空间是由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构成的。在公共空间里,公共知识空间有着核心作用。公共知识空间具有独立、开放的性质和正外部效应。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承担了公共空间的永恒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与其他公共知识空间形式,如学校、博物馆等有着不同的特质。图书馆要发展,应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以提升公众知识理性为己任,二是其发展重心应由“高端”向“低端”转移。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介绍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而迅速“红”遍全国。面对于丹的迅速窜红,褒贬不一的评价也接踵而至。追捧者认为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她的作品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1.
微书评因其灵动的语言、简洁的文体而受到广泛青睐,成为激发民众阅读兴趣、引领民众进行经典阅读的引玉之砖。它基于微博平台的书评文体形式,网络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也成为公共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论和实践近年来在国外图书馆界受到普遍关注,美国等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而打造的社区图书馆全新服务模式,广受人们的欢迎。借鉴单向街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运营模式,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构建与服务。  相似文献   

13.
引导公众亲近阅读、亲近经典,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优化国民知识结构,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论文在对南京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如何继续以“读者阅读需求”为导向,开展经典阅读推广工作,提出了六条具体可行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儿童传统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当代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儿童阅读经典成为提升社会文化的要求。经典诵读工程和传统学堂是当前两种重要的社会儿童经典阅读推广模式。作为社会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服务部门的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儿童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担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读者投诉的分类与分析,“阅读环境”已成为读者投诉的焦点,建议从倡导和谐阅读环境、强化日常服务管理、改善馆内辅助设施、提高馆员素质、建立沟通机制和培育读者的公共素养等6个方面来改善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讲座作为一种延伸服务方式,已在各大中型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图书馆讲座在宣传优秀文化、展示历史人文、指导读者阅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品牌培育对提高讲座服务竞争力至关重要。探讨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品牌的构建策略,以实现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空间的构建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激发未成年人对图书馆的自我认知、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主动利用。本文对目前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构建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空间模型的概念,以弥补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内涵、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论述读者权益的主要内容及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应在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推广过程中积极推动图书馆立法进程,使得读者平等阅读权利能有法律上的保障。图书馆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保障读者的正当权益的充分享受;此外,必须构建好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从根本上保障读者的阅读权利,充分利用免费服务这一发展契机,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社会学研究的经典理论—“角色理论”为基础,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困境表现并重新定位,探讨创新模式与突破,拓展图书馆发展空间,以期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达到与社会各界互动合作,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融合,增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知识空间、文化空间的本体属性及其行业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发扬“国粹”的角度,介绍了章太炎重“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国学思想,并从白话文、古体文、文学、诗歌、读书治学、历史阅读、经典阅读等角度探讨了章太炎的阅读观,即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多读经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