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2014年9月3日,在庆祝中国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中国抗战大后方3D数字图书馆正式上线运行。这既是国内第一家抗战文献3D专题数字图书馆,也首次披露了多种从未对外界开放的抗战时期报纸、地图等。中国抗战大后方3D数字图书馆植根于重庆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近5万种抗战文献,利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一个集展览观赏、咨询查询、文献阅读为一体的立体抗战文献数字图书馆,  相似文献   

2.
陈训慈是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古籍保护专家、图书馆管理专家。抗战时期,陈训慈舍身保护古籍,抢救了大批珍贵的古籍文献。陈训慈在借鉴西方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3.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是国内外首部研究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历史的"通史"类专著,这部专著不仅从先秦至当今鼓词发展历史的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利用了众多的新发现的第一手资料。这部专著的出版,为中国曲艺、中国文学的融合与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思想,也为目前开展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词类曲种名录的继承保护和走向未来规划了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4.
亚非学院图书馆有中国民间俗曲唱本约百余种,多出版于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其中宝卷类唱本24种、弹词唱本3种、说唱鼓词2种、广府唱本83种。广府唱本包括木鱼书81种、民间小戏1种、评话故事1种。刊印木鱼书的书坊不仅有五桂堂等著名书坊,还有一些未见或极少见于其他文献著录的书坊。这些唱本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期以来,温州鼓词经历了广播、音像和电视的传播过程。不同时期的媒介技术、权力话语在建构了广播鼓词、音像鼓词和电视鼓词等差异化文类特征的同时,亦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本子词"的演唱形式。凭借强大的传播能力,媒介形态中"本子词"的演唱形式逐渐为民众认可,并成为原生场域中鼓词演唱的主要形式。从充满新生性的"汤词"到依赖文本的"本子词",温州鼓词的现场演唱正退化为一种机械复制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其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温州鼓词在温州瑞安发展并最终定型,呈现出典型的温州地方文化特色.温州地方高校图书馆理应成为温州鼓词的传承者与保护者.笔者分析了温州大学图书馆在传承保护温州鼓词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覃静 《图书馆界》2011,(5):74-77
在对桂林在抗战时期的文献出版情况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馆藏中抗战时期出版物的存藏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阐述了桂林抗战时期出版物的特点,分析了其空前繁盛的基本原因,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桂林抗战时期出版物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溯千古雅韵,成一脉源流——评《中国鼓词总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总目》介绍、阐释鼓词概念的基础上从鼓词的整合性整理、鼓词整理中新概念的提出、鼓词进一步整理研究和未来发展诸价值趋向方面以及本书出版后在曲艺界产生的一些影响,对《总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意在给《总目》这本专题目录学著述一个恰当地学术定位,也为人们了解和利用《总目》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0.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历史上馆务南迁、战时服务的时期,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西南地区文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搜访工作,保存下来大量的、十分珍贵的西南民族地区文献资料,如西南地区地方志、碑刻、少数民族文献等,本文试从抗战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西南文献访求的缘起、过程、成果等出发,展示图书馆人为守护民族文献、延续国家文脉所做的重要贡献,丰富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抗战时期馆史研究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加强社会民众对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抗战历史文化的普及,抗战革命历史的传承,民族抗战精神的永续。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现状,提出深化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由此构建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郭媛 《兰台世界》2020,(3):128-131,89
李杜,抗战时期著名的爱国抗日将领,自九一八事变后,组建吉林自卫军与日军做斗争。上书国联调查团,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33年7月,李杜回国后立即投身到上海进步人士组织的抗日活动中。1937年,寓居重庆的李杜以报刊为阵地,多次宣传有关东北抗日联军作战的消息,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开展李杜将军在抗战时期抗日活动的研究,对于丰富抗战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文献是重庆图书馆三大特色馆藏之一,也是推进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工程的基本文献保障。文章介绍了重庆图书馆关于海外抗战文献的调查情况,指出这部分文献在征集利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为促进抗战文献国际交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交流机制和合作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设计。  相似文献   

15.
王静 《出版科学》2008,16(1):81-83
本文从资产损失、营业缩减、编辑出版生产力下降三个方面,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版业遭遇日本侵略者的严重打击,民国时期出版业由盛而衰.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抗战时期重庆出版机构的状况,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出版情况,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出版业的特点:政治性读物多、学术性读物多、文艺性读物多和“丛书热”;突出“时代主题”与“爱国己任”;寻求“夹缝生存”与“民众需要”的契合等。可以说,重庆战时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在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许多图书馆学人尽管不能亲自执干戈以卫社稷,但他们在文化战线上一直积极从事着救亡工作,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沈祖荣、杜定友、李小缘、刘国钧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图书馆学人和图书馆事业家,他们的救亡思想在图书馆学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的言行对于抢救民族文化典籍,鼓舞抗战精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业发展的繁盛时期,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红色图书出版既为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做出积极贡献,又为与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系统梳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红色图书的出版发行问题,对推动当今图书发行事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国功  苗旭艳 《出版科学》2016,24(1):118-124
抗战情境下播迁中的知识分子在各地新创文化学术刊物进行文化抗战,推动着战前主要生成于都市的主流文化学术思想向周边扩散。从思想谱系的角度来看,战时创办于江西的《文史季刊》与现代文化学术名刊《学衡》在编辑人员、刊物风格、文化精神等方面高度重叠、一脉相承,反映出抗战状态下边缘/主流、乡间/都市、战时/平时等深层的文化互动关系。对抗战时期文化内迁途中新办刊物进行个案式研究,对当下深化抗战出版史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党内外文化工作者出版发行图书报刊,在现代书刊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