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兆荣同志大作出版,希望我写些介绍的文字。评论写作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案例,兆荣的专著已有详尽论述,如网在纲、似裘掣领,不需我饶舌。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点体会,权当导读。评论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评论写作的一般原理并不复杂。从创作流程看,不外是选题、结构、表达;从评论要素看,也不外是论点、论据、论证。这些在大学新闻系教材里都有规范论列。难度在于,将新闻评论学理论转化为写作实践,就会发现,选题新颖、结构紧凑、表达精确,并非易事。这也正是非专业评论作者不擅长此道的原因。依我的体会,评论这种极  相似文献   

2.
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或是刚参加新闻工作不久的朋友,对写评论文章有些怵头。一般来说,初学写评论,往往不会提炼观点、不会安排论据,不会分析和升华,因而严重影响评论的质量。出现这样的毛病是难免的,只要认真对待,仔细思考老师的讲评,加强练习,努力钻研,多看优秀的新闻评论,多写多练,有意识地纠正常犯的毛病,久而久之,就能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笔者从评论写作的教学和同青年编辑、记者的接触中,归纳了初学者易犯的毛病有以下几条: 立论不准,观点偏颇。 作者往往只看到一面,看不到另一面,爱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当前,区县报的记者们都十分注重新闻报道的写作,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深刻的新闻稿件。但在区县报上,既有针对性又有可读性和前瞻性的新闻评论并不多见。其实,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两种基本体裁,新闻报道是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写作新闻评论,对于区县报记者思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一些新闻评论存在的“缺钙”痼疾、八股文风,即论说无力,思维芜杂,面面俱到,缺乏艺术情趣的现象,笔者以为毛泽东新闻评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气势、逻辑力量和写作方式,都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时至今日仍是新闻评论写作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5.
杜忠锋 《新闻知识》2006,(10):86-86,30
经济评论属新闻评论的一种,因而它与其他新闻评论类型具有共同属性,同样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反映并引导着公众舆论。但经济评论由于其评论对象、涉及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与其他新闻评论类型之间有相当大的不同。如果说反映在经济评论写作上的要求——专业深度与通俗表达是表象的话,那么经济评论的特殊方面则揭示了其写作上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评论写作的文童,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超越课堂教学的结构限制,把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要点,更为透彻地说出来。这里主要涉及初学者或写作经验不多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个性第一--如何写好体育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志杰 《青年记者》2003,(10):18-19
体育新闻评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体育编辑、记者写于现场的动感性较强的具体的剖析文章。这类评论文章的特点是针对性、敏感性强,观点明了,一针见血。比如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教练、运动员的水平的发挥,比较具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另一类是体育专家和有一定影响的体育界人士撰写的权威性评论文章。特点是专家语言,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科技日报2010年8月31日第5版上的《专家哪里去了》一稿,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式短评,文字富有激情,文笔犀利、诙谐,论述严谨、深入,读后给人以酣畅淋漓,拍手称快之感。从写作上来看,这篇短评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点睛之笔,引人注目。新闻评论没有强制性,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来自社会舆论,又作用于社会舆论,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强化新闻评论。是提升党报引导力的关键所在。尽管一直以来,人们把评论摆在“党报的灵魂和旗帜”的高度加以重视,从报纸的“两类说”而言,新闻评论是报纸上两种主要文体之一(另一种文体是新闻报道)。但在地市级党报中,评论的地位和功用却一度出现弱化的倾向。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论不好写。新闻评论写作对写作者的理论素养、思想积累和文字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在地市级党报中,许多人视之如畏途。  相似文献   

10.
这里探讨的,非泛指一切新闻评论之写作技法。但也并非仅指为数甚少的一两个新闻评论品种.而是除了社论、评论员文章和一些重大而严肃的命题评论之外的,大多数评论都可以尝试运用或多或少的杂文写作技法。尤其是各版开辟的专栏言论,更是大可一试。  相似文献   

11.
李洁雪 《新闻世界》2013,(8):221-222
邓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其在评论写作方面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评论写作仍有现实意义。笔者根据邓拓的评论作品,总结出邓拓以下几方面言论思想:一,评论应有鲜明的立场性;二,评论要有高度的思想性;三、评论要具有现实指导性;四、评论要以丰富的实际材料为基础;五,评论要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新闻评论的标题是对文章的论题、论点、立场、单身的简洁而又概括的文字体现。标题具有两重性:吸引或挡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简言之,新闻时评就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新闻时评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其与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性质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写作或编辑新闻时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其性质与界限?应该说,尽管时评的实践发展很快,但有关上述类似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新闻时评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从事新闻时评工作的思考和体会,特写此文,以就教于同仁。主客观相统一是正确认识新闻时评性质的关键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状和特征,所谓新闻时评的性质是指新闻时评区别于传统新…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其学科意义在学术界曾经有过分歧和论争,但最终高校新闻专业中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并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称为"新闻评论研究",多数称为"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传统媒体中,而且在新兴媒体里,新闻评论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15.
林炳堂 《视听界》2004,(2):86-86
评论的写作不同于消息、通讯的写作,前者以说理为主,后者以叙事为主。记者要写出观点鲜明,切中时弊、说理透彻的评论,首要的一环要选准论题。评论的题目从哪里来?这是记者、通讯员写作评论时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采写实践,就此谈些粗浅体会。1.采访时“挖”。1991年,领导安排我去四甲镇不锈钢厂采访。这个厂原是镇里的骨干企业,但好景不长,结果亏损100多万元而倒闭。我了解到这个厂倒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引入风险机制,承包厂长包盈不包亏,盈了装进自己腰包,亏了拍拍屁股走人。我觉得这种现象面上也普遍存在,于是萌发了写作评论的想法,写了题为《不牵心肺怎知疼》的评论。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最近读古代笔记时得到一点启示,源远流长的古代笔记不乏优秀的评论佳作,这些评论熔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各种事理于一炉,只要能够符合作者明道、析理的需要,无不信手拈来,为之服务。它们在内容上,涉猎广泛,万象森罗;在形式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短小精悍。这些写作特点,恰是现代新闻评论所应借鉴的,下面介绍  相似文献   

17.
俞炜 《新闻实践》2013,(8):54-55
近年来随着汽车量的猛增,广播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广播评论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带音响评论,到评论性专栏节目的涌现,广播评论逐渐成为各广播电台抢夺空中市场、表达媒体立场的重要手段。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评论发展比较滞后,评论总体偏弱。一些电台的编辑记者仍按报刊手法写作评论,形式上缺乏生气,有的则直接播报报刊评论,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节目内容。然而,换个角度看。这表明广播评论的创新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施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79-18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应该也只能为人们报道真相.当下新闻界正在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有益实践,媒体人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也已相当广泛而深入,但是对于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媒体业务探讨时对其正面涉及的并不多.其实新闻评论虽然有明确观点,但也有客观真实性,而且尤为重要,新闻评论一旦失真,危害比新闻报道造假更大.评论作者和编辑同样要做调查研究,以防止在评论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和观点聚焦偏差.  相似文献   

19.
评论写作的题目和中心论点的提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题目本身可以作为中心论点,有的题目只是给议论限定范围。如果题目选的不准或片面。就会导致立论的错误。正确选择评论题目,是评论写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这话点出了评论在报纸上的重要地位,的确不是夸大之辞。历来报纸的评论,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重要评论,总是被看作代表着报纸的主张和倾向。因此,无论是哪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报纸,没有不重视评论的。 系列评论是评论的有机整合。在内容上,每篇评论在系列评论中心主题的统帅下,围绕一个分主题而展开。在容量上,每组系列评论起码要有两篇评论,有的多达一二十篇评论。在难度上,组织系列评论要比安排单个评论难得多,特别是确立分主题很不容易。 为什么要组写系列评论呢? 一是有利于对重大问题、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