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书刊编校质量始终是广大编辑关注的热点.出版物差错多、质量不高,除了作者因素外,还在于编校人员对书稿的辨识能力和对编校工作的态度.因此,探讨各类书稿中出错的规律,提高编校人员的辨识能力,对提高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科技书稿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结合教辅图书编校实例,归纳了当前教辅图书中存在的典型差错,提出要发挥编校人员的敬业精神,提高校对人员的校对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当前,出版产业化的发展、出版新技术的应用和向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编校工作.近年,新闻出版相关部门下大力气抓编校质量,各出版单位对编校质量也高度重视,但出版物的编校质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往往须臾松懈就可能出现不合格后果.长期以来,各出版社普遍都在探索有效提升编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结合本社实际,我们体会强化审稿业务、规范审读流程对提升出版社编辑人员业务能力和整体编校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排版技术条件下的编校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国剑 《编辑学报》2004,16(1):44-45
分析当前科技期刊中的常见编排错误.认为在计算机编排技术条件下,编校人员疏于文稿的编校、不熟悉编排系统是形成差错的根本原因.编校人员应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努力学习现代出版业务知识.  相似文献   

5.
浅谈校对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差错率超过规定标准,原因是多样的,有编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的原因,有编校人员水平的原因、有校对人员工作量与编辑发稿量之间关系的原因……大家公认的原因之一是:编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是图书编校质量低的主要因素.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6.
易伦 《出版广角》2012,(3):65-66
图书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提高编校质量是出版社的长期目标和任务,也是出版社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源泉。编校人员应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能力,协调好编校质量与速度的矛盾,全面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更多适销对路的各类图书,取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竞赛在京举办,从全国152家出版社层层筛选出的300名青年编校选手,10月23日上午展开激烈竞争,经3小时酣战,优胜者脱颖而出,16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这些优胜者通过了大赛的检测,卷面分数体现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的水平,他们是苦练内功,成就编校人才的楷模,是广大编校人员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编校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字符正斜体校对符号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创立了一套字符正斜体校对符号,并已应用于科技编辑工作实践中.这套符号减轻了编校工作量,是规范编校人员和排版人员进行非直接沟通的符号语言,现公布出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相对一般期刊在内容方面专业性更强,文章中会包含很多的专业术语、符号及复杂公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编校工作者的工作难度.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易出现编校差错,导致科技期刊差错率高,一定程度上降低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本文主要分析科技期刊编校差错的主要类别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降低科技期刊编校的差错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融合出版是出版行业实现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合出版带来了出版形式、出版途径等方面的全新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全新的编校问题.编校人员作为把关出版物质量的关键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积极适应融合出版大环境,不断提升编校水平.本文首先解析了融合出版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分析了融合出版给编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最后...  相似文献   

11.
书稿编校是图书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编校质量的高低对图书内容质量有着关键影响.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图书编校的心得体会,论述了提高图书编校能力的路径选择和创新可能.编辑加工要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要以尊重原稿为前提,而善于进行语法分析,不断培养差错发现力,则是编校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最近,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赛区的选手都表现出色,发挥出了高水平.我作为一名老编辑和本次大赛的评委,在给各位选手点赞的同时,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办报刊、搞出版仍然需要“编校匠”! “编校匠”与一般编校人员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超的职业技能.而“编校匠精神”就是对编辑出版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始终如一、脚踏实地的精神.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语句是思想的表达,文章是时代的记载.新闻出版单位的编校人员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担负着宣传、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他们要把经过编校的、达到精准规范标准的文字作品奉给读者,传给后人.这里,“编校匠”的守门把关、精雕细琢的工作和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古籍类图书是一个特殊的图书出版门类,古籍整理出版对编辑加工环节的要求较高,对编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较高.文章从工作实际出发,浅议古籍整理出版中的常见差错与防范.  相似文献   

14.
图书报刊差错多的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编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编校人员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中除职业道德、业务素养水平等有重大影响外,心理素质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工作责任心很强,业务功底扎实的编辑负责编校的书刊出版后,也会懊丧地发现一些不应有的差错。这种情况对于采用电脑排版和因人手少实行编校合一的报刊可能更为突出。 编辑、校对是独特的精神劳动,编校人员必须具有与从事这种劳动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主要包括防止对文稿态度的偏差,克服阅读认知整体效应的负面影响和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一、防止对文稿态度的偏差 态度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图三个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态度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出版物的一些差错与编辑对作者文稿态度上存在的偏差有一定关系。我们应当注意防止以下两种主要不良倾向。 1.迷信权威。当前,一些图书报刊喜欢约请名人撰稿、题词,以提高档次,吸引读者。诚然,利用“名人效应”,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出版策略,但对这些“名人”:著名专家、学者、领  相似文献   

15.
发现和更正书稿中的差错对编校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因为许多差错是知识性的.为了拥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编校人员必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并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有效学习.本文从如何学和学什么两个方面对此话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文化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图书出版业亦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然而,在图书品种、码洋以及出版社销售收入、利润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问题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在一波接一波的质疑声中益加凸显.因此,如何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切实将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编校合格的图书产品,无疑是当下出版机构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图书编校工作的切身体会,从出版社制度建设、编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及其质量意识培养三个方面,谈谈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可取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硬件的价格迅速下降.计算机应用软件日益丰富.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在我围迅速普及。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作为出版社主体的编校人员,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编校人员应具备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呢?下面就我的工作经历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拓宽文献专业的培养面,为本省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杭州大学决定,自1993年起,在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增设编校专门化,为新闻、出版、文化、教育部门培养编校人员和研究人员。杭州大学增设古典文献专业编校专门化是出于下列两点考虑:一是现有的编校人才不能满足浙江省已有的11家出版社和61家报刊的工作需要,而随着九十年代中晚期将有一大批富有经验的编校人员退休,更难免出现编校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二是随  相似文献   

19.
对于期刊来说,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确保期刊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作者对期刊的评判,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性问题。编校质量对于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编校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作者投稿阶段、内容录入和排版阶段、编辑阶段和校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辑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提升期刊质量展开论述,分析了影响编校质量内容的因素,并且针对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出版单位需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培养一批专业的期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期刊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牢记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为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履行个人岗位责任。  相似文献   

20.
多技术手段联合使用: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飞鸣 《编辑学报》2007,19(2):108-110
介绍在期刊编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经验,包括纸质原稿与电子原稿相结合、多种软件联合使用、编辑人员与技术人员相结合、机校与人工校对相结合.探讨编校对象不同时的具体编辑方法.认为只有联合使用多种新技术及传统方法,才能有效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