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胜根 《今传媒》2016,(4):34-35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传统媒体,也是对新媒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性要求.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新媒体各类报道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与此同时,一些虚假失实报道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新媒体上,欺骗和误导受众,对社会和有关方面造成危害.本文关注新媒体虚假失实报道这一新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媒体虚假失实报道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针对性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江坪 《新闻实践》2011,(12):9-9
媒体的传播要防治虚假报道。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信息传播平台,不能例外,也要防治虚假报道。事实上,有人利用微博,通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手法,甚至编织虚假信息,伪造微博内容,导致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丽娟 《东南传播》2016,(5):110-113
网络媒体传播中存在虚假"正能量"报道;报道不全面而引发受众"反抗式解读",正能量报道重点偏移;正能量报道转载中标题避重就轻、有意截取、凸显,核心信息空心化而造成正能量报道误读的问题。文章指出文本生产者应保证叙述真实、完整与全面,从源头上杜绝虚假的"正能量"传播;把关者应多方求证、拒绝煽情化的标题拟定手法;转载者在转载时应考虑原文语境,尊重原意,并利用六步质疑法甄别新闻,避免成为虚假正能量传播的二传手。  相似文献   

4.
陈卓 《新闻传播》2023,(18):77-79
本文立足于新媒体传播广泛普及的现实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就积极影响而言,新媒体传播促使普通公众逐步成为新闻价值的判断主体,进一步保证了新闻的时新性,并能够更多元地反映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诉求。从消极影响来看,新媒体传播也带来了“泛娱乐化”、虚假新闻泛滥及缺乏深度报道等问题。最后,从加大公众关注热点事件报道力度、抵制“泛娱乐化”与虚假新闻及做好深度报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虚假新闻呈现"井喷"的局势,如何减少、遏制网络虚假新闻成为新闻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拟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帅 《新闻世界》2013,(1):148-149
媒介的负面报道通常为对反常和消极事件的报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揭示问题,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然而其达到的传播效果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本文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负面报道传播的心理机制,探讨负面报道的心理传播过程,并为规避消极影响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薇薇  华东 《青年记者》2009,(17):65-66
近年来,网络虚假新闻呈现“井喷”的局势,如何减少、遏制网络虚假新闻成为新闻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拟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对传播、炒作虚假新闻的4家报纸提出严厉批评,下达了警示通知书,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笔者通过阅读有关报道得知一篇虚假报道传出的虚假信息,竟然在3年后还被辗转炒作,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委实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五大公害是指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这五大公害在新闻传播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科技报道的采编一般较难把握,采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但关系到科技报道生命力和传播效果的问题大致有三个。一、讲求权威来源目前大众传媒上出现的一些虚假报道,科技报道占了一定的比例。造成虚假科技报道的原因有二:一是个别记者(通讯员)或媒体  相似文献   

11.
梁梅 《新闻传播》2005,(9):62-62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的出现,使媒体在受众面前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夸大其辞、虚假不实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众在接受新闻媒体的报道时,心理从信任转向怀疑、厌烦甚至排斥。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23日,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近年来,虚假新闻仍然屡禁不绝,时有反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应强烈。本刊编发的这组文章分析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杜绝虚假新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旨在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切实肩负起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朱琳 《东南传播》2021,(2):149-152
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话语权,而传播主体的泛化,在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言说、评论、转发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为例,认为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表现出传播数量多、速度快、内容广、影响大等巴赫金式的狂欢表征。虚假新闻的滋生主要受媒体工作者素养缺失、受众认知心理影响、社交媒体监管缺失、虚假新闻迷惑性、社交媒体开放性、政府信息管控不严等原因。为此,需要借鉴福柯的规训理论并从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三个方面加以细化或延伸,以推动社交媒体信息的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网络里出现许多虚假虚信息的传播,其中尤以社会事件型虚假信息影响最大。面对和治理这一网络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这些受到快速散布的社会事件型网络虚假信息,有什么样的共同特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和新闻学角度,考察这类虚假信息通常具有的三个特点:投射性、新闻性、含糊性。  相似文献   

15.
论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的负性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假新闻传播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导致受众的厌恶、愤怒、轻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负性情绪会对受众的思维或行为判断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虚假新闻传播还会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如恐慌等.  相似文献   

16.
虚假报道已成社会公害。杜绝虚假报道必须强化职业操守,把维护新闻真实作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必须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新闻把关和责任追究制度;危机应对机制要纳入媒体制度建设常态运行;引入特邀监察员推动媒体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丁丽 《今传媒》2016,(8):46-47
微信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但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本文从微信的传播特征谈起,归纳了微信中虚假信息的表现:即信息内容易存在失实性和虚假性;分析了微信虚假信息生成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虚假信息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潘黎黎 《青年记者》2009,(14):101-10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近几年来,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几成泛滥之势。而网络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的链条中也充当着不光彩的角色。本文将网络传播中的虚假新闻视为一种“特殊的新闻产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产生机制、传播内容特性、传播过程和应对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主题报道的制作来说,最大的难点恐怕就是如何使人信服。作为一种典型的说服性传播,主题报道有着非常明确的观念诉求,换言之,传达理念是其最终的传播目的。在主题报道的制作上,不能空谈理念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中,简单地罗列事实并不一定能实现主题的有效传播,有时候,强行拼凑的事实不仅没有增强说服力,反而更使人感觉虚假。这其实也是我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随中央新  相似文献   

20.
近来负面新闻的增多,虚假负面新闻的出现,引起广泛关注,但大部分聚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反馈这两个环节,把原因归结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不力上。本文试图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发挥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理性思维来判断负面新闻报道的真与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