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采写的一篇新闻作品《农民徐大松办起垃圾加工厂》继去年7月获浙江省1990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后,12月初又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事中有人戏言:这是篇拣来的新闻。我并不否认,采写好新闻有机遇因素。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拣”的过程本身就是现实的劳动和过去的经验的结晶。不然,这个新闻事实,也会在我面前不经意地滑过。“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似文献   

2.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写文章的人,差不多都背得出这两句诗。那意思,也极其明显。我有一个朋友,他有时几个月不写一个字,有时却一夜之间,洋洋洒洒,文不加点,万言成就。问其诀窍,他笑一笑说:“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有时看画家作画、书法家写字,也常有这种感觉,他们的精采力作、那动人心弦的涂抹、那力挽狂澜的勾勒、那情不自禁的点染、那联想万千的烘托、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远不像干体力劳动的那样,为了干  相似文献   

3.
回想今年春节回家探亲期间写的《除夕“听静”记》,真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由此体会到,记者只有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灵感才会光顾。  相似文献   

4.
陆游论诗,“功夫在诗外”,我觉得,加同写诗一样,采写新闻稿,功夫在稿外。采写《宜都县维护人口统计严肃性》一稿时,我没料到它能评为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因为这条消息完全是偶然拾得,从构思到写成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当然,稿子写成后,我的直  相似文献   

5.
去年底,我和王超群共同采写的《“两伊”杜康大(?)记略》,被评为我省和全国的好新闻,《新闻爱好者》约我谈点体会,这使我作了大难。老实说,这篇报道真有点“得来全不费功夫”,似没什么东西可说。当时,我们只是想到,新闻记者的眼睛,应该瞄着“新”这个目标,尽可能给读者拿点新的货色——立意要新,写法要新。这,不过是老生常谈。我和超群都生长在“杜康”的故乡,再加职业上关系,对它的历史和现状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条新闻线索,看起来踏破铁鞋也难觅,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并不是“运气好”,而是处处留心发现新闻线索的结果。近几年来,无意中撞到的几条新闻,使我对这  相似文献   

7.
韦泱 《出版史料》2004,(4):42-43
寒斋的旧藏中,有郑超麟先生两部出版于民国年间的译作,书名为《大学时代》与《从苏联归来》。这两部旧译“得来全不费功夫”,均淘自上海最大的旧书店新文化服务社。  相似文献   

8.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历经千寻万觅久久不得之后的意外发现。这种“蓦然回首”式的惊奇,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令人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捉模的力量。但时间久了,“蓦然回首”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增加了悟性,在千回万转中发现,迷津中也非完全无章可循。“踏破铁鞋有觅处,得来只需下功夫。”近年通过参加新华社的专题调研,对此更有了一番独特而铭心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生活与灵感     
生活中有句俗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新闻写作中,有时新闻采编人员在提炼主题和谋篇布局上苦思冥想,毫无所得,但偶然为某一件事甚至某一句话所触发,顿时开窍,文思泉涌。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沈宗骞所说的:“心花怒放,笔态横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触成笔端,无  相似文献   

10.
大众出版就像买彩券,运气占很大成分。有人阴错阳差,杰作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人智者千虑,却与经典失之交臂。《飘》的出版,属于前者。哈罗德·莱瑟姆(Harold Latham)在其回忆录《我的出版生涯》(My Life in Publishing)一书中,详细叙述了《飘》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笔者供职于贵州日报3O余载,费脑、费力、费时写了不少新闻稿,且曾想拿出几篇质量上乘的作品,到省里或全国去评奖。但终因笔力欠坚等原因,多年的愿望未能实现。 岂料,1995年9月28日,笔者发表在贵州都市报上的《筑城今秋梧桐落叶晚》一文,竟“意外”地获得了第十一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也算是对自己翘首多年的一个回报吧。 《落叶晚》报道的是以往贵阳一进入秋天,沿街的法国梧桐就纷纷扬扬落地不止,而1995年“立秋”后50多天,梧桐叶才开始脱落。这是为什么?一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新闻工作者除了睡觉以外,应当都在工作。”道理很简单,新闻事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不是由记者和通讯员决定的,恰恰相反,记者和通讯员的工作要由它来决定,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和通讯员在进行某次新闻采访的时候,除了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外,还应当给脑瓜子留一个空间,一旦有什么新情况发生,就能够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去年11月初,我们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部分学员在驻豫某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新闻采访实习期间,有一次我仅用半天时间就捞了两条“网外之鱼”,分别在《解放军报》和济南军区《前进报》见报后,顿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记者要用脚采访,要用眼睛采访,处处留心皆题材。也有人说,记者要象鱼鹰那样寻找目标,盯准了鱼就叼住不放;象猎狗那样四处扫视,发现野兽就穷追不舍。我感到这些说法都是经验之谈,很有道理。不久前,我在广州的一次采访,就有这样的感受。记者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采访,只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象鱼鹰、猎狗那样寻找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所获,有时还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外收获。那是前年4月中旬,我因为左眼高度近视,连光也看不到,听说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眼  相似文献   

14.
我以教学为业,爱好新闻,抽空写点稿子。若问:何以解释“厚积”与“薄发”的关系?几年来,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坚持业余写稿,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留心于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细致观察,仔细体味,深谙其本。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踏破铁鞋”与“偶然得之”用以说明写稿中的苦恼与喜悦、积累与发表、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15.
在哪儿发现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人找物,最欣喜也最无奈的感觉恐怕莫过于此:“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咱这些当记者的有时也真像“跑街先生”,老在茫茫人海中逡巡,寻寻觅觅,不怕天下事多,就愁三日无事,逮着条大鱼便一窝蜂似地死命炒,就怕找不到抓不牢“热点新闻”。其实这“热”与“冷”总是相对的,华山一条道固然不错,但天底下还有句老古话“条条大道通罗马”教人为人处世行路呢。须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前提是首先得踏破铁鞋。新闻固然不会重复,但再千姿百态从采访角度讲总不外乎两大类:“我找它”与“它找我”。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但倘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寻觅精神和寻她个千百度的实践,好新闻将始终难和你结缘。  相似文献   

16.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众出版就像买彩券,运气占很大成分.有人阴错阳差,杰作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人智者千虑,却与经典失之交臂.<飘>的出版,属于前者.哈罗德·莱瑟姆(Harold Latham)在其回忆录<我的出版生涯>(My Life in Publishing)一书中,详细叙述了<飘>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 记者的职责告诉我们,寻找新时代的焦裕禄,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也是现实时代的需要。记者深知,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是不乏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关键在于挖掘。说来也巧,我有幸认识了当时担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并成了过往密切的朋友。这是1990年下半年的事。  相似文献   

19.
发稿与法规     
说话办事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进行。报纸、广播、电视在编发稿件(仅指内容和提法)时,更应该如此。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眼下的情况却似乎不太令人乐观。随便翻翻报纸,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总会有所“收获”。笔者作为编采圈中人,最近稍事留神,便“得来全不费功夫”。首先是所发稿件对“新闻”(或曰事实)的价值判断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中国青年报1991年9月13日一版刊登的《京郊有家村办电视广播台》一稿就存在这个问题。一个村能办起电视广播台且自办新闻和  相似文献   

20.
高度与深度     
与一位同事说起军报去年几篇印象较深的人物通讯,其中包括《敬礼,“蓝线”中国营》、《好兵高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这几篇通讯均好在主题。我的评价是有思想高度,他却说有思想深度。到底是高度还是深度,抑或二者有什么关系?这便引起了本文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