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秀凤  周智敏 《今传媒》2011,(10):41-43
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高,但是语言障碍、西方媒体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传播秩序、内容吸引力不高、打入国际市场步履维艰的现状仍然制约着中国声音的发出。因此,建构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体系,必须针对国际受众的特征进行传播。既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又要促进文化交流和媒体传播的互动;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又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既要善于运用国际传播的技巧,又要正确处理"传播"与"宣传"的关系,综合提高媒体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12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清华-网易未来媒体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创新论坛"的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召开。论坛邀请了来自海内外学术界和媒体业界的60多位院长、总编等嘉宾,就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全球模式"与  相似文献   

3.
在"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背景下,国内迅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建立起了宏大的现代传播构架。但是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实现中国"新闻强国"的目标来说,最终还是要聚焦在适合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上。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存在传播对象针对性模糊、传播方式非国际表达,反应机制迟缓等问题,是急需突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12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清华-网易未来媒体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创新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召开.论坛邀请了来自海内外学术界和媒体业界的60多位院长、总编等嘉宾,就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全球模式"与"本土经验",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培养之间的融合与对接,以及新闻传播教育如何适应传媒数字化、产业化发展等广泛议题发表演讲,进行了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5.
美国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仅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和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丑化中国形象,刻意强化"主义"差异,而且不断向中国传播普世价值观,宣讲美国梦,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达到"主义""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同化。要有效应对美国通过媒体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围攻,我们一定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在传媒领域树起安全防线,通过加快我国媒体国际化步伐,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网络监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舆论引导等措施,既抵御意识形态入侵,又适时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为改变与此不相适应的"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紧紧围绕中央领导提出的"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的目标,在国际传播中坚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的理念,认真研究新闻传播规律、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着力创新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宣传与节目改革,充分利用重大突发事件争取国际话语权,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在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以及感染力、吸引力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7.
对外传播(或外宣)是我国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任务主要由外宣媒体承担(包括单一外宣媒体和综合媒体的对外部、国际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强传播能力、积极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要求.中央级媒体据此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这使对外传播开始由外宣媒体的孤军奋战转变为集优势兵力于一体的协同作战.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沿海开放城市电视媒体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电视媒体自身的改革发展进程中,统筹国内国际、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沿海开放城市电视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主题之一。长期以来,对国际发声一直被认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的专长,各地方台外宣工作则处于相对弱势甚至边缘的地位。随着中国增强国际传播力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沿海开放城市与国际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电视对外传  相似文献   

10.
曾玉婷 《传媒》2021,(9):75-77
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对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意义重大.本文以人民网、新华网推特日文账号为例,考察在精准化成为国际传播特征、媒体融合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发挥新媒体优势对日精准传播的现状,通过对成效与不足的剖析,探讨进一步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对日传播效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以其意识形态为中心设置议程,配合国际传播力优势和"扒粪"传统,使得国际舆论过度关注中国的阴暗面.面对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的偏见和"淆乱事实",中国媒体并不是没有相关报道"以正视听",但对这些声音,西方媒体习惯加上如"据中国官方辩称"、"来自中国的报道"一类的标签,将其归为可疑信息.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3.
王若江 《传媒》2021,(16):81-83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语境下,浙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抓住用好国际传播新机遇、新动能,创新实施节事活动传播策略、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媒企协作传播策略、平台整合传播策略,全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推动党委政府、主流媒体、企业家、专家、自媒体等同频共振,组合传播浙江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为改变"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等媒体"国家队"近年来纷纷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并因其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而备受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媒体主动求变,也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做出大胆尝试.此外,地方媒体在国内新闻报道领域突破的空间有限,而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则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蕴涵大量的新闻富矿,"走出去"参与国际传播竞争的地方媒体,其"地方性"身份边界已被消解,面临的约束也相对消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获取日本相关信息的通道很多,包括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的对华宣传,也包括漫画、电影、流行文化等日本元素在中国的传播,再有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获得的与日本相关的新闻信息.这种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获取渠道就是在日本派驻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升值,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逐渐感到直接向海外派驻记者并非遥不可及.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成为促使中国媒体"走出去"的一个契机,既有突破,也暴露了问题.中国媒体加强国际报道、拓宽信息通道之路,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加强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的要求.本研究通过选取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选取自2000年以来我国有关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相关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学术共同体建设、关键词聚类等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有关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议题的研究自2012年以来有了大幅度提升,相关研究数量逐年增加;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研究也经历了"对外宣传—对外传播""让世界知道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借船出海—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路径"等内容的迭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2017,(9):前插4-前插4
8月24日,由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组委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联盟主办,中广互联、中国广播联盟秘书处、中国广播杂志社承办的"2017中国广播大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议主题为"最有价值的声音".与会嘉宾围绕打造融媒体生产与传播平台,突破和放大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寻求体制、机制突破,以"工作室"方式创新广播产品产销模式;以"工匠精神"雕琢具有时代价值的广播产品等问题,结合实际操作案例进行大会交流.来自包括中央电台、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湖北、广东、广西等11个媒体单位的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16,(4):41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和文化机构2016年4月18日在北京成立"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倡议打造文化精品,致力国际传播,共同弘扬丝路文化和精神,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在当天举行的"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五洲传播中心,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历史频道,新加坡亚洲新闻台,蒙古国国家公共电视台等17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国际传播能力提供舆论支持,一个国家不仅难以和平崛起,甚至维护正当利益都会非常艰难。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将会丧失新闻话语权,导致虚假新闻横飞、国家形象受损,甚至影响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大大增强从"不敢发声"到"积极发声"的转变媒体要报道的国际新闻不仅仅包括国外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政治传播,善于利用发达的媒体管道推广自身形象,提升自身政治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视与社会舆论、国际舆论的良性互动、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加强了政治公关的力度.这些新变化从中国政府发言人制度的迅速推进可以得到证明.本文选择2003~2009年,也就是温家宝担任总理职务至今,每年"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样本,从记者招待会问题的主体结构、提问类型等环节入手,对其进行政治传播学解读,考察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特征,分析国际传播格局中的中国对外传播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