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荣翠红  尹杰 《传媒》2018,(4):62-64
由于传统纸媒在视觉、听觉体验上的缺失,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手机APP成为媒体转型关口,数字营销广告的崛起倒逼传统媒体的转型.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购买解决方案,是当下媒体转型的三种主流方式.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之间的战略合作将促进形成企业营销传播媒体联盟;多样化信息传播拓展用户范围,个性化新闻传播增强用户黏性;内容付费、知识付费将催生优质内容生产,优质内容服务、精准知识服务将成为传统媒体新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彗玲 《青年记者》2016,(29):60-61
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目前,继开办网站、微博之后,微信公众平台又成为传统媒体新的竞技场,一些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的微信公众号.《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影响力较大的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已达90%,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目前已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已开通运营.虽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具有数量优势,但粉丝数量超过10万、单篇文章阅读量过万、在微信平台有影响力的大号还不多,像央视新闻、壹读、FM91.8这类的优质账号还比较缺乏.①  相似文献   

3.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掀起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高潮。然而传统媒体在探索融合之路的过程中发现,融合并不仅仅是推出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还要在管理、采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融合思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朱斐 《采.写.编》2016,(4):132-133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开始习惯掌上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成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传统媒体纷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型,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公众号同质化现象.本文以此为对象,探究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同质化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这是新闻的美好时代,这是传统媒体的糟糕时代。传统媒体式微趋势难改,新闻载体和样式的创新依旧主要由非专业媒体类、准媒体类商业网站主导。传统媒体的领地进一步被压缩,惯熟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方式日显落后,移动化一统传播载体和平台的江湖,移动优先不再是选修课,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已然是大小媒体的标配。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时代,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公众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受众不断增多,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避免地发生分流,所以广播要想发展,必须融合新媒体更加快捷、交互性更强、传播面更广等优势。本文试图以少儿广播节目与微信公众号相结合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少儿广播节目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发展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对农传播中发挥着传统媒体力有不逮的作用.本文着眼于涉农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以河北农民报微信公众号为研究案例,以期探索涉农类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 涉农媒体试水新媒体 1.涉农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必要性 当前,运用手机上网的农村网民增长迅速.基于媒体接触习惯的转变和越来越庞大的移动网络用户群,传统涉农媒体试水依托于网络和手机的新媒体就成为必然且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依据新媒体指数发布的媒体微信数据,以阅读数、点赞数最多的报纸和电视的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分析这些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新闻标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微信公众账号矩阵的开发,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延伸的创新性举措。传统媒体在开发微信矩阵方面相对于社会企业具有内容支撑方面的优势。而相对于各类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又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是值得推荐的媒体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数量持续增长.报纸、广播等开通微信公众号已成常态.在如今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越发红火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实现突破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策略及影响力,以期为其他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纷纷试水微信公众号,但其影响力却相差甚大。要做好微信公众号,媒体必须从选题、标题制作、与用户互动、增强内容原创性等方面着手,增强与用户的贴近性,以吸引并形成忠实的用户群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新媒体领域的主流产品.有别于微博“自媒体”式的快传播,微信的“公众订阅号”更具有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属性,实属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延伸.法治类报道属于严肃新闻,在贴近性、可读性和娱乐性方面先天不足,法治类媒体怎么运营微信公众平台,进而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价值?福建法治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海峡法治在线”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欲在新媒体领域实施战略布局,借力微信平台,进行更为有效的大众传播是必然选择.虽然纸媒是最早抢滩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域,但运营较好的账号较为稀缺,新京报官方微信则是纸媒优质公众号中的佼佼者.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移动指数报告》中,新京报在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中名列前茅,其成熟的运营模式为微信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高科技期刊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并着重解决在移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现状,学习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尤其在微信公众号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探讨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路径.目前,科技期刊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方面参差不齐,一些融合发展成功的期刊良好的微信平台建设方法与思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前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应践行互联网思维,实现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以实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客户端(以下统称为官方新媒体)等已成为媒体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的主战场.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官方新媒体呈现的特征、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内容渠道、舆论引导、目标定位、用户体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运营之道.  相似文献   

16.
自添加了"公众号"功能,微信从最初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包括新闻等在内的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平台。自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和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满足都有赖于"内容"。特别是对于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来说,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李伟娜 《青年记者》2017,(11):26-27
近年来,作为抢占用户资源的利器,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成为了当今影响力最大、活跃度最高、用户数量最多的微信公众号群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2016年6月21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 6)》,截至2016年2月底,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千万,其中泛媒体类公众号超过四分之一,仅报纸媒体微信公众号就多达近千个.当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渠道社交化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且愈演愈烈,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事关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平台之一,在资讯的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中,如何加强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把关,显得越发重要。文章简要论述了微信公众号在编辑把关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省级党报纷纷实施媒体融合转型,开通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打造移动党报.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号旨在提高省级党报对微信用户的影响力,从而确保党占领移动互联网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5月上线,是全国第二个开通的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号.根据党报的定位和微信的特性,江西日报社确立了《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原则:提供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构建有信有爱的互动平台,打造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经过《江西日报》新媒体部四年的运营,公众号已经拥有近400万粉丝用户,影响力排在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相似文献   

20.
苏常 《青年记者》2016,(21):70-71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同时,也造就了“传统媒体将自身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的难得机遇”.①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主流纸媒的微信入驻率超过90%,其中都市报的入驻率高达100%”.②笔者结合对南方都市报二级微信公众号“南方体育”的在线观察和公众号编辑运营团队的深度访谈,探讨社交媒体传播生态下都市报体育版转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