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媒体的"旗舰",而新闻评论则是这艘"旗舰"上的"汽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自身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是《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7日创办的评论版,版面设有"时事观察"、"每周一评"、"风凉画"、"传媒观澜"和"议言广场"五个栏目,每周四出版。2011年2月《人民日报》对"观点"版进行了改版。版面增设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文章和"谈治论理"栏目,删去原有的"每周一评"和"传媒观澜"栏目。笔者对改版后的"观点"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版面是视觉艺术,编排靠美学领航。好的内容应有美的形式来体现,质量上乘的稿件要有最佳的版面去反映。追求美观大方应是版面艺术的标准所在。人民日报经济版版面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版面要讲究美。读者拿起报纸一瞥,便有一种美的愉悦扑面而来,有欲罢不忍,非读不可之感。人民日报经济部编辑,在处理1986年8月13日二版《痛哭之后的奋起》《置之死地而后生》两篇稿件时,放在  相似文献   

3.
版面美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3月22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打开当天的报纸,不禁为精美的版面叫好,他在值班手记上写道:今天有几块版面体现了编辑的苦心经营:(一)一版头条河北、山东两条新闻,看来只是一般的农事报道,但经过编辑的精心处理(加栏题、照片、加框)就形成了一组很有气势的、反映当前农业上突出问题的重点报道,扣动读者心弦。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版面语言比文字语言更为重要。(二)第十版的《中国的水》专页,本是水利部长的一篇长文章,如果照搬上版,版面肯定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版面风格,庄重严肃、大方得体。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关于"改文风"的相关规定,按照新闻的传播规律和新闻的重要性来安排版面,增加了评论版,开设了多样化的专栏,内容"短""新""活",版面信息量变大,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体现了报纸的宣传报道意图,树立了清新的舆论新风。  相似文献   

5.
从8月12日起的整整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现场短新闻”,很受读者欢迎。这是《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版面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各地报纸带了个好头。纵览《人民日报》发表的几十篇现场短新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忻志伟 《新闻实践》2007,(11):F0002-F0002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和语言,应用在报纸版面设计上,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笔者用《宁波日报》的3个国际新闻版面来加以佐证。如图一:2007年3月20日,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4周年纪念日,巧的是,萨达姆的得力助手、伊拉克前副总统拉马丹当天被处以绞刑。如何突出处理好这一既重大又十分巧合的新闻事件呢?版面编辑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在设计版面时,就围绕"伊战4周年"这个"4"字来做文章。编辑从一大堆  相似文献   

7.
版面是视觉艺术,编排靠美学领航。好的内容应有美的形式来体现,质量上乘的稿件要有最佳的版面去反映。追求美观大方应是版面艺术的标准所在。人民日报经济版版面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版面要讲究美。读者拿起报纸一瞥,便有一种美的愉悦扑面而来,有欲罢不忍,非读不可之感。人民日报经济部编辑,在处理1986年8月13日二版《痛哭之后的奋起》《置之死地而后生》两篇稿件时,放在头条位置上,两栏四周加花线框起,标题醒目有序,正文排成90行高,犯忌而不忌,气势恢宏。1986年8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4,(19)
正9月9日、11日、12日、15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人民论坛》栏目陆续刊发四篇署名评论:《"悬疑新闻"当休矣》《向"悬疑新闻"说不》《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谁是"悬疑新闻"的推手》,痛批"悬疑新闻",这既让"悬疑新闻"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也引发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而事实上,"悬疑新闻"只是"标题党"的表现之一。"标题党"的存在由来已久,故弄玄虚、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4)
<正>《人民日报》近几年改进不小,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各类评论明显增多。以前,《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主要出自评论部,从评论部升到报社级的干部也最多。现在,评论几乎遍及编辑部各部门或版面,对于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新闻很有益处,也体现了党报具有的思想性特点。这方面,大众化报纸需要像《人民日报》学习,改进目前报纸评论集中在2-3版的模式十几年不变的惯性。翻看《人民日报》的版面,感觉评论文章一是多,二是版面编排较好,一些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1989年2月20日起,人民日报版面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尽管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称这次版面调整“只是在进行新闻改革中迈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步子”,海内外对此仍反应强烈。广东《羊城晚报》2月20日载文说,“记者今晨看到的《人民日报》,有‘面目一新’之感:标题醒目了,新闻增多了,编排较活了。头条大字标题《义务植树七十亿株大多数人尚未尽责》,有褒有贬。《十堰市万人解囊相助女学生刘云伤愈出院》这样的“社会新闻”上了一版。国际新闻在一版多达三条,也为过去所少见。”“记者认为,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的这次‘版面调整’,实际上是一次版面改革。预料这次改革会引起公众(首先是新闻界)的注意,并将促进全国各大报的改革。”老新闻工作者、中顾委委员梅益认为改版后的人  相似文献   

11.
孙吴 《青年记者》2000,(2):40-41
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二版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作者肖力),引起了我这个“报纸组版学”研究者的思考。报纸版面对报纸来说,事关重大。范敬宜同志在《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序》中指出:“版面,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当然,更是一种政治。”“人民日报的版面无小事”。报纸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1956年7月改版前的《人民日报》是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当时正在提倡学习《真理报》,确切地说是在模仿《真理报》。从而远离了我国办报的传统作法,不讲究报纸版面的编排艺术,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长新闻大文章挤得水泄不透,简单干枯的一句话标题散落其间,正如有人所说:“看去像是茫茫大地上立着几根木头柱子。”给人一种僵硬、死气沉沉的感觉。这样的版面,不但读者不欢迎,报社编辑人员自己也不满意。胡乔木在当时的颐园报纸评读会上,更是提过不少批评和建议。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胡乔木对《人民日报》版面的批评。他多次指出,《人民日报》的版面编排“非常落后”。他说:“版面编排沉闷,文体品种单调,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第七期发表的王政同志的文章《随笔不可随便》,提出了写新闻性的随笔事实要真实,写作态度要严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者所指责的《请看看左邻右舍》一文(见人民日报2月13日3版),并非“随便”之作,更非“主观臆测”,“做出错误的结论”。作为这篇随笔的编者,我有责任提出看法,同王政同志商榷。人民日报创办《市场随笔》专栏有两年多了,从编辑思想来说,报道内容和议论之词力求实事求是。应当说,《市场随笔》受到广泛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新闻照片的编辑处理.是指编辑运用版面语言有目的地策划、选择.修饰、配置新闻照片,从而使新闻照片在版面上形成了主次搭配得当.先后有序、轻重适宜,能充分体现编辑部立场、态度和思想倾向的最优版面布局.一、编辑参与新闻照片拍摄的策划.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有许多种新闻我们是可以题材先知、主题预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拍摄反映某个新闻事件,编辑完全可以参与摄影记者或摄影通讯员的策划程序,并从版面的角度提出建议供摄影者参考.这些建议包括照片的选题、画面、角度等等.编辑参与新闻照片的拍摄策划可以帮助拍摄者更好地了解版面宣传的需要,更好地为版面宣传服务.在这方面,我们曾作过一些尝试.1995年8月全国卫生城市大检查即将临近,为更好地宣传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笔者策划了一个题为《请对号入座:这些卫生死角你该怎么办?》的整版新闻批评照片,刊发在《鄂州日报》8月8日的二版上,全版共刊发了15件照片,集中报道了鄂州市城区的一些卫生死角.这组照片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市民来信来电称赞这一做法,报道中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市文明委拿着报纸召开专门会议督促检查整治情况.8月17日和8月19日,我们又两次以二分之一版的位置刊发了题为《一组反映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5.
《宜昌日报》通讯员陈宏灿等采写的农民严中早适度经营的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1988年7月1日二版)和《宜昌日报》(7月4日二版)采用,并都配发了言论。同一稿件经过不同编辑的处理,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新闻作品大不一样。两相对照,《人民日报》编辑的技巧值得学习. 这条新闻是报道湖北当阳县种粮大户严中早的事。他原承包102亩粮田,经调整后种48亩,搞“种、养、机”经营,收益比调整前显著增加.1987年家庭每劳力分配四千多元,摸索出适度经营的好经验。《人民日报》编辑的处理有三个特色: 标题巧妙  相似文献   

16.
"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新闻采访活动2009年6月9日在呼中启动,前线记者白天穿行新闻采访,回来后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写稿子,工作十分辛苦。在后方的编辑们也做好了一切工作准备,编辑们增强了版面的策划意识,让专题版面更加新颖靓丽,夜班各版编辑统一了思想,超前谋划,靠前指挥,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专题报道编辑的组版任务。版面策划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编辑的灵魂,"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专题报道的版面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元旦,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开辟了新专栏《特快专递》。编辑部对《特快专递》栏目的稿件要求比较高:一、必须是当天新闻;二、必须是比较重大的题材;三、必须是消息;四、必须是本报记者独立采写,有“独家新闻、独家报道”的内涵。一年来,这一独家报道型的专栏绵延不绝,并时有高潮,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天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记者部作为这一栏目的主要供稿部门,对《特快专递》有以下三点认识。一、给版面以翠绿的亮色。人民日报要闻版,重大新闻多,有了《特快专递》这一栏目,版面上宛如多了一块春意盎然的“绿地”。《…  相似文献   

18.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5月25日一版发表了《减少会议,改进会风》的评论员文章;7月29日四版又发表了《治治开会癖》的《漫话》。这些言论都很切合实际。由此我想到,报纸上会议报道太多的“病症”,也应该好好治一治。我统计了一下7月份人民日报的会议消息,登在一至四版头条的就有20件;29日头版9条新闻,有6条是会议新闻,成了“会议专版”了。至于一些省、市报纸,对上边会议消息要照转,本省会议新闻又必登,会议报道泛滥的情况,更是不消说的了。  相似文献   

20.
翻开3月24日的《北京日报》第3版,感到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主要是这个版上的“祖国各地”栏目一下吸引了我。像“祖国各地”这种专栏形式,在编辑学上称作“集纳栏”,也有人叫“报中报”,常作编辑的则简称它为“小栏”,类似的有《人民日报》要闻版的“新闻简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神州大地”、《北京日报》一版的“中华·京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