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民生新闻是近年电视业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就共时性的概念定义来说,这个概念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但就历时性的演进来看,仍然可以从电视新闻内部找到其源流关系。它最早应该说是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演变而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演变成为都市新闻,之后又与都市新闻中的经济、财经、法制、娱乐等新闻题材相分离,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社会问题新闻”这个概念,新闻学词典里查不到,传统的新闻分类中没有这一项。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一是受到文学中“社会问题小说”提法的启示,二是对这一时期新闻实践的总结。我觉得,从当前新闻界对这一类新闻的报道来看,把它们归属到“批评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社会新闻”中,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后者是包容不下的.只能对这一部类新闻进行概括,单列一个新概念。一、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那些对社会构成危害或成为社会负担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4.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人把社会新闻定义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闻等等。据我个人理解,“社会新闻”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于一般工作性新闻而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非工作性”。  相似文献   

5.
一、引子 从“新闻的真实”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设问,新闻与原先的事实,或新闻媒介对世界的的描述与我们身处时这个客观世界本身是否一致。 对“新闻的加工”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世界上不存在未经传播的新闻;世界上也不存在不作加工的传播,对受众而言,一切新闻都是被加工过的制成品。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记者对单个事实,尤其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所说:“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因为它是已知的就一定也是被认识了的”。所以说,新闻的真实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即新闻的真实程度。它作为一个变量,既取决于  相似文献   

6.
“新闻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和“新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从它的产生形成来说,“新闻伦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本文将要研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则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伦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这个学科产生已经很久远了,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占希腊就有人研究这门学问,并率先创立了这个学科。此后,它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流传于  相似文献   

7.
开展舆论监督,是张扬社会良知的需要,是树立媒体威信的需要,它既是记者的职业责任,也是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勇于拿起“批评”这个武器。驻站记者这个特殊群体应该怎样开展批评报道?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批评报道不能过多过滥。我们的新闻工作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力求“少而精”,力求“帮  相似文献   

8.
新闻行家忌讳把新闻导语简单地解释为新闻文体的开头。他们用种种说法来解释导语是什么。“导语是一种揭示、摘要、高潮,一种包在小包裹里的要点或者是新闻预告的总和。”①“导语是新闻报道的主旨,序曲和开场白。”②“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③诸如此类的解释还有很多。对于新闻文体写作的一个几乎是最重要的概念,当然要给予准确、规范的定义。不过,定义总是难以包容复杂的不断发展的实际的,所以有那样多关于导语的解释也就不足为怪。而且,对于写作这一门实践性和随机性特强的学科,概念定义更为难下。但是,也正是基于这一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定义应该有利于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已经形成一个框架,把一类新闻归为社会新闻,似乎没有什么分歧。但是,认真研究一下,人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并不一致,“社会新闻”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表现在报面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该说,我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新闻也不同于旧中国的社会新闻。我们的  相似文献   

10.
广播记者的音响敏感徐洲赤(93级新闻续本科生)所谓“音响敏感”,应该是从“新闻敏感”这个词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因此,在讨论“音响敏感”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把我们对“新闻敏感”这个词的理解先阐述一下。“新闻敏感”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它...  相似文献   

11.
人,是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经济新闻的严重的“物化”倾向,是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乏味、甚至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克服经济新闻这个缠身数十年的老病,根本途径之一,必须从“物化”向“人化”转变,这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经济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思考学科概念和问题概念的联系问题,即在选择一个研究题目的时候,是应该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问题的角度着眼,究竟该从学科已有的体系、框架、概念出发,还是从现实中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出发。如果以问题为中心的话,那么经济也就不仅仅是经济,经济史也不仅仅是经济史了。正如李零教授所提及的,在研究宗教及政治范畴的问题时,涉及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媒介”这个词语,我们似乎并不陌生,但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不具任何意义的机械中转站,就不仅低估了“媒介”的文化力量,也抽掉了支撑现代文化精神的一根脊梁。简单的解释显然不能帮助我们清晰认识“媒介”的组织构成,也不能帮助我们深入透视其文化属性和社会意义,我们需要对“媒介”进行更细致而客观的观察,需要更有力度和深度的剖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殷俊博士编著的《媒介新闻评论学》才让人眼前一亮。如果说“媒介”是符号的策划、生产、流通等一系列运作过程,那么“新闻评论”就是符号的再生产再加工的过程。“新闻”本身是以各…  相似文献   

14.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5.
几个世纪前,麦哲伦率九死一生的船队作环球冒险航行。当驶入一片浩瀚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时,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喜极而泣起来:因为蓦然在目的便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由此,笔者便想到生活中的新闻处处有,但记者却常常发出没有新闻的种种喟叹。正如法国一位雕塑大师所言,美到处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巨大作用的“发现”,仅就肉眼而言决非麦哲伦第一。在偌大一片汪洋四周的陆地和星星点点的岛屿上,有一代代土著居民在生活着。但在他们眼中,太平洋只是自家门口构成生存环境的一片水域,而作为探险家的麦哲伦从单筒望远镜看到的,却是未被文明社会所认识和记载的疆域。不同的认识能力,产生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视角,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发现。 社会在“发现”中进步了,经济在“发现”中发展了,那么,新闻在“发现”中也必将有写不完的新闻。因此,有人说,天底下的新闻有的是,就是看记者发现没发现。发现是记者的代名词,发现不了新闻就当不了记者;新闻的竞争就是发现的竞争。作为一个以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为己任的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一个抽象陌生的概念,而应当从每一次采写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样,才能避免土著居  相似文献   

16.
网上阅读的行为规范对报纸的版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一些著名网站的新闻编排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目录结构是基础。综合性网站的新闻中心和新闻网站的首页,一般属于一级目录,由此构成二级目录如“专题报道”、“经济新闻”、“科教新闻”以及专栏等,再继续构成三级、四级目录。 检索概念是核心。网上阅读离不开检索,检索既可以循着目录结构逐级进行,也可直接检索文章或关键词语,网上阅读具有多通道的特征,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新闻单位对这个“中心”似乎还没有完全把握。如有的在宣传经济建设时没有主旋律,而是不时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王顾左右而言它”,刊登些无油无盐、不咸不淡的稿件。还有的则以一锤定音的政治结论代替科学的经济宣传,出现了股份、租赁属“左”属右,计划、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使改革者和广大群众感到无所适从。有些看准了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事情也不敢放开手去干,甚至是进一步退两步,直接影响了经济建设的顺利  相似文献   

18.
红尘 《新闻知识》2005,(1):53-55
本之所以使用特写这个较为生疏的“概念”,而不使用更为通俗常见的“通讯”的概念(事实上它涵盖了新闻教科书上通讯和报告学的概念),是因为它更为合符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本意,以及现代传媒变化的需要。本拟从西方新闻特写这种特殊的和重要的新闻体裁的来源、形成以及影响,对新闻特写的概念予以重新的梳理与纠正;而同时,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客观上就要求加强经济宣传的力度和深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本文不想论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新闻,而着重就异军突起的经济法制新闻谈些浅见。一我之所以称经济法制新闻为“异军突起”,是因为各种报刊上这类新闻与日俱增。它在改革的大潮中,悄然出现,迅速成长,由此也就使它在经济宣传中所处的地位日趋显著,并已成为经济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读者所注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经济宣传的地位也越加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在新闻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为“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但无疑,它是当前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在每一部经济报道的电视作品中,记者都要面对着素材中无数个人点和出点。因此,找准出、入点是我们在宣传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一、入点:要善于沉入宣传中去寻找视角在当前社会接轨、利益重构的关键阶段,电视经济宣传无疑应当聚焦“领导关注的中心工作”。但另一方面,“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应是记者们“大写特写”的镜头,因此寻找一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