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孟淇 《今传媒》2012,(6):139-141
中华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更是快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华体育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及当前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究利用中华体育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璐 《新闻世界》2014,(8):425-426
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一国吸引国内外受众关注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媒介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国家形象传播所要面临的,实际上是成长在新媒体变革基础上的全球传播环境。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起步于1905年,比世界电影的诞生晚了十年,经过时间的洗刷,留存下来不少经典之作.其中一些影片走向国际,担当起中国与外国进行交流的重要角色.在与国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做得更多的是输出中国的文化.通过影像的传播,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就是所谓的影像跨文化性.与其他跨文化现象相比,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是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革命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大大加快了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发展进程。新媒体为国家形象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载体。西方的新媒体势力必不会丢掉中国形象这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中国和中国人作为西方的"他者",是西方构成"自我"的参照系和想象源。在全球化迅速  相似文献   

5.
杨妮 《今传媒》2017,25(10)
与新闻媒体传播相比,文化产业对国家形象是一种浸透式、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受众越来越关注主流文化的符号生产,这种软性传播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电影因其声画合一的视觉性、情节故事性、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以及电影产品的全球流通性等特点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显示出强大的软性功能.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影坛,在实现其独立的艺术实践中,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的风景形象.本文分析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电影对国际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软性影响,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影像制作为基础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是推广和介绍一个国家形象最为直接和直观的途径.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要受到来自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要提高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减少误读,则需要结合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在宣传片的视角、叙事结构、布局安排、内容选材等各方面都需要按照“民族化的内容,国际化的叙事”来把握.  相似文献   

7.
全燕 《东南传播》2011,(10):52-53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霞 《传媒》2017,(16)
本文在简要阐述国家形象构建中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家形象构建中跨文化路径选择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我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提升促使人类不断更新传播讯息的技术手段,如今基于互联网络的第四媒介与以移动网络为主的第五媒介已然成为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媒体为旅游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契机,在依靠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发展的道路已经逐渐被依靠形象进行品牌构建的道路所取代之时,新媒体凭借其优势以更快更新颖的方式传播旅游信息,因此,旅游地作为具象的区域系统,为谋求长远发展理应抓住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以打造优化自身形象。本文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以下研讨:1.阐述新媒体概念并归纳新媒体自身特征;2.以"虚拟环境"理论为背景,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传播概念为基础,分析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3.基于5W模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了传播学分析,阐述了应用新媒体进行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必要性以及借助新媒体传播旅游信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计莹 《东南传播》2018,(4):53-55
随着中国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图书出版总量不断扩大,2016年全年图书出版总量达到57万种,据博思数据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调研报告》表明:2016年上半年我国书报杂志商品零售类累计销售487.8亿元,累计增长8%.其中,在数字出版业发展和引领时代的同时,传统出版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作为全球第一大书展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图书交易的一个平台.中国连续多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一来是为了促进我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二来也有借助这样的国际平台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塑造不仅有利于我们在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书展上取得比较良好的图书成交记录,而且还有益于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长期对外输出,从而在全球跨文化交流领域中占据主动权.本文从我国在法兰克福书展中的角度切入,来探讨在国际书展这种对外传播形式中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许晓松 《东南传播》2023,(7):116-118
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本就带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与功能,却因传播视角的单一、客观性不足、形式单薄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力。当传统的文化传播路径受阻,视角的转换或能带来转机。从“他者”视角切入,可得出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形象建构的两条思路,即在内容上争取“共情”,在主体上主动“靠近”。在传播视角突破的同时,发挥新媒体资源的优势,则能从教材、教学形式、教学媒体三方面,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起步于1905年,比世界电影的诞生晚了十年,经过时间的洗刷,留存下来不少经典之作。其中一些影片走向国际,担当起中国与外国进行交流的重要角色。在与国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做得更多的是输出中国的文化。通过影像的传播,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就是所谓的影像跨文化性。与其他跨文化现象相比,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TED是一个英文缩写,T代表技术,E代表娱乐,D代表设计,它是通过演讲的方式传播演讲者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以及对某一事件的观点等,旨在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时长一般在18分钟左右,演讲简洁明了、观点新颖、涉及面广.“新闻TED”即通过“TED”演讲的模式剖析新闻热点事件,传达个性思想,凸显新闻价值,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辽宁卫视的“新闻亲历互动真人秀”节目《有请主角儿》就是新闻TED应用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该节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讲述真人、真事、真情,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探索《有请主角儿》利用新闻TED传播正能量的路径,可以为同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翟香荔 《出版广角》2015,(15):90-91
中国和美国国家影视广告的视觉符号背后,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对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性分析,有利于认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国家影视广告在传播中的局限,为以后国家形象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宋小岑 《视听》2022,(3):33-36
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中国网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在全民参与的情况下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建构出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为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提供新的解题思路.以文化为抓手、搭载传播技术的发展优势,合理运用新媒体形式的叙事方法,将有助于打破长久以来国际舆论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已经由传统媒体时代的一元...  相似文献   

18.
形象必须要经过传播,才能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形象.国家形象唯有在对外传播中才能真正塑造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跨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了构建国家形象的主要传播手段. 中国的国家形象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中所形成的形象,即他人认同".①这也就表明国家形象是一种外在的"评价和认定",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和认识,是可变化的,存在着差异和不一致性.换句话说,国家形象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理解的,它"既不是由该国的客观现状所决定,也不是由该国的自我标榜所认定的,它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承认,而这种认可和承认又深深根植于认知主体所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识结构或共享的意义符号系统".②  相似文献   

19.
林徐  张珊珊 《视听》2016,(7):102-103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美剧在美国文化输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分别处于语境天平两端的中美两国,在文化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元素的运用成为美剧打破不同语境桎梏的重要手段。文章以《生活大爆炸》为例,探讨九季以来,中国元素在剧集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对比这些中国元素背后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发现其构建的中国形象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有较大的出入。并就如何正确看待美剧对中国形象的偏见与误解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在跨文化传播以及树立中国形象方面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苏颜 《东南传播》2012,(10):64-66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情逐渐呈现出主体复杂化、客体指向官方化、传播速度快、内容负面性等特点,对福建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区域形象竞争的日益激烈,福建形象建构与传播成为福建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福建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