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报纸的基本功能之一。报纸是新闻纸,报纸刊载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新闻性。报纸上的科普文章属副刊内容,它不是新闻,但要具有新闻性。鲜明的新闻性是报纸科普文章有别于期刊科普文章、科普图书的主要特点。在编辑报纸“科技”副刊时,增强新闻性是最基本的方针。鲜明的新闻性是报纸科普文章赢得读者的关键。报纸科普文章的新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事件性 报纸科普文章的新闻性,首先体现在与新闻事件的关联性上。围绕新闻事件作文章,以新闻事件为由头,是报纸科普文章的选题重点。 新民晚报的“科学馆…  相似文献   

2.
报纸编辑的历史意识就是自觉地用历史的眼光 关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善于在时间的坐标轴上确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位置。历史意识要求编辑在选取稿件时,自觉选择那些能够交代事物演进的过程、凸现事件历史意义的稿件,或者配发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读者给事件以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大范围走进家庭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报纸,杂志为争取更多读者,纷纷推出图文并茂的版面,使读者不时产生新鲜感和很强的读(睹)报欲.近些年来,在我国报纸和杂志上的摄影图片也渐渐多了起来.从各大小报纸的现状看,一般在一个版面上有一至三张图片,多数照片是作为“图片新闻”单独刊发的,与版面上的消息,通讯文章没有联系.在一张报纸上,除了要精心制作每一篇通讯、消息的标题外,若能配发多幅构图新颖、新闻性强的相关照片,这样,这张报纸就有看头了.本文仅就作者的通讯、消息稿配发组照的新闻效果问题试作探讨.无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亦称工作通讯),是人物消息还是事件消息(不论静态消息还是动态消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配发新闻组照的.小篇幅的通讯或消息,可配上一至二幅与所报道的人或事物的照片,大篇幅的可顺理推之.这样处理新闻稿,既可克服报纸上的长文章,达到“短些,再短些”的目的,又可美化版面,让读者用短时间从短文和图片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中国日报》就以其图文并茂著称,在世界英文报报林中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大量存在,并日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也反映了读者和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党政报刊,刊登的新闻尤其是消息通常以非事件性新闻居多。而在写作论文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作为基层新闻宣传部门,许多记者虽然接触这类报道不少,写过或正在写这样的稿子,但对这一新闻分类形式却所知甚少,甚至不知。本文试从非事件性新闻的界定、基层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现状及如何做好此类报道等方面进行一些探寻,旨在加深基层新闻工作者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类报道做得更加好看。  相似文献   

5.
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闻事件的接近性。新闻事件与读者在空间、心理等方面愈是接近,就越值得报道。一般地说,读者阅报,首先关心的是身边发生的事,与己相关的事,急需了解的事和有趣味的事。这就给我们报纸提出了要求,即要求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与读者贴得近一些,并且有较强的吸引力。这就是新闻报道接近性要解决的问题。以笔者之见,把握新闻报道的接近性,就要——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日益增多,其中以消息体裁报道的非事件性新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非事件性新闻日渐增多与传播技术进步、媒体竞争激烈、报纸以及其他媒体的杂志化倾向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非事件性新闻有其特殊的魅力和传播价值,反映了读者和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报纸是读者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一份报纸,向受众传播的不仅是新闻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一种"温度"。报纸通过新闻人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观照角度和情感态度,或隐或显地在向受众传达着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性温度、一种舆论导向。虽然新闻报道历来强调客观,但"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选择什么样的报道角度"来进行客观报道,这是记者和编辑都不可避免地要作岀的选择。不一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日益增多,其中以消息体裁报道的非事件性新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非事件性新闻日渐增多与传播技术进步、媒体竞争激烈、报纸以及其他媒体的杂志化倾向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非事件性新闻有其特殊的魅力和传播价值,反映了读者和时代的需要。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多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也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新闻时效上看,具有报道时机的不确定性,在真实和可信度方面也具有…  相似文献   

9.
当读者打开报纸,他最期望看到的是当天早晨或昨日发生了什么事,假如报纸没有报道这一天的新闻事件,他就会选择其他媒体获得新闻。  相似文献   

10.
特色是地市级晚报文化版的生命线。如何体现特色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地域性文化新闻的报道 地市级晚报由于财力、人力资源方面与大报有一定的差距,在参与全国性重大文化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往往不占优势。因此,作为一张地方晚报,最重要的报道点还是当地的文化新闻。 根据新闻贴近性原则,受众最关心的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者是对自己有直接影响的新闻事件。报纸所在的这座城市里发生的文化事件是读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从其他报纸上很难了解到的。因而,从整个版面安排来看,当地的文化新闻事件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的竞争形势下,对报纸而言,配发言论的时间往往极为仓促,甚至要评论的新闻尚在报道中,这种情况下,怎样写出合格、甚至出色的新闻评论?我的经历说明,要做到这点必须有前提,那就是对所要评论的新闻事件总体过程了然于心,而且对事件本身反映出的本质内涵和社会意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这要求评论者同时也是现场目击者和采访者.  相似文献   

12.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新闻科普”的概念。新闻科普即新闻与科学普及密切结合的写作样式。报纸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几乎所有综合性报纸都有科普的专栏、专版或副刊,为新闻科普作品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载体条件。但是,由于新闻科普界于科技新闻与科普文章之间,专门研究这一写作样式的经验性文章很少。怎样把新闻科普的文章写好?有哪些规律可循?笔者结合自己近两三年的写作实践,斗胆浅谈一下新闻科普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媒科技》2007,(9):53-54
<正>第一是内容传播方面的挑战。北京奥运会即将引发新闻传播方式的一场变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商业门户网站或者直接从事大规模新闻采访活动,或者在第一时间对奥运赛事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从此网络新闻的二次传播一举变为第一部分,传统报纸有关赛事的报道内容成为了二次传播,如果我们应对不当,报纸新闻的实效性就将大打折扣,这有可能会导致部分读者流失,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流失。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报纸需要在内容上进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新闻是以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为题材,与广大群众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按其内容来分,有反映社会生活中新动向的趋向性社会新闻;有反映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风尚性社会新闻;有揭露鞭挞不良社会现象的批评性社会新闻;有反映突发性事件的事件性社会新闻;有报道天文地理等知识、动态的服务性社会新闻等。现在不少报纸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专门设立了社会新闻专栏,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社会新闻和其他方面的报道一样,除了它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必须具备新闻五要素等以  相似文献   

16.
《环球时报》,是一份以报道读者关注的国际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周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据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次调查,在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十大报纸中,《环球时报》位居第二,同时被评为“全国读者喜爱的38家报纸”之一。目前,其发行量已突破4...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新闻摄影记者,似乎就是在最巧合的时刻、最幸运地赶到现场抢拍下动人的最佳瞬间的记者。照此看来,新闻摄影就没有策划的位置了。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是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进行把握、分析和预测,并对可能出现的新闻热点进行有计划的采访和报道。随着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广播电视乃至互联网对平面媒体日趋强烈的竞争和冲击,报纸只有事件性报道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希望从报纸上获得对于新闻事件较之其他媒体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因此,重头报道、深度报道、连续报道正日益成为报纸版面上的一大重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娱乐业的发展,娱乐新闻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络吸引读者的重要版面。与此同时,报道娱乐事件几乎成为娱乐新闻的常态。那么,党报的娱乐新闻版报道娱乐事件应选取何种角度?又该秉持什么样的立场?笔者谈及的娱乐事件并非有关偶像明星的趣闻轶事、私生活八卦,而是指在娱乐圈发生的引起广泛关注,对文艺界乃至社会风气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性新闻。笔者曾对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引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大众化读物。因此,采写和编发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到一般读者的知识水平。不仅要让读者了解这一新闻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要帮助读者掌握理解这一信息所必需的知识。从记者角度着眼,就是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背景材料,通过文内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从编辑角度着眼,就是要在编发新闻时配发必要而简明的相关的资料,通过文外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  相似文献   

20.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