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葆华  陈振华 《新闻界》2013,(14):55-61
本文通过在上海进行的问卷调查,首次在经验层面上探讨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有关"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深刻程度与记忆普遍程度总体正相关,并受到事件重要性和自身卷入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记忆的"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时间覆盖不同年份,但具有明显的"最近效应";大学生群体记忆深刻的"新媒体事件"主要以"道德隐私"和"公权滥用"两种类型为主。本文还对"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建构性与群体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吴世文 《现代传播》2014,(4):132-136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相似文献   

3.
负面消息报道中,媒体不仅仅是事件的"报知者"、"解读者",同时也是社会的"监督员"。本文从2014年"河南高考替考"事件出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角色的建构,论述媒体在消息报知者、事件解读者、舆论监督与反思者三者角色上的具体表现及其呈现的不足,包括消息延报影响传播、来源单一无法深度分析、本地监督力量弱等。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职业评价和监督开放化,新闻界被社会公众"围观",新闻伦理事件成了"社会事件",受到热议,常有争议。因此,建立开放的新闻伦理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通过分析建构开放的新闻伦理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建设开放的新闻伦理评价体系,需要理论上的突破,打破闭合式思维,同时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体系化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方彦兹 《今传媒》2011,(10):102-103
随着突尼斯事件的爆发,北非、中东等国相继发生群体事件,在这些群体事件背后,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新媒体的传播技术、途径以及优劣性三方面探讨了新媒体在这些事件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7.
一、新条件下广播电视舆论监督面临的问题 1.新媒体的挑战 来自于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以前,主要是由传统媒体时代主导者监督议程的设置,而新媒体时代打破了这一信息屏障.美国《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说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网络媒体和手机自媒体具有便利性、散发性、参与性、隐密性等众多优势,因此近些年来迅速成为舆论监督的主要发源地和国内众多舆论事件的引爆点.新媒体使得沉默的大多数获得了自由发声的空间,其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使群众意见和意见领袖的意见能在短时间内一呼百应,以“全民监督”的声势迅速占领舆论场.  相似文献   

8.
吴碧琦 《新闻世界》2013,(9):142-143
“虐猫事件”“切糕事件”“躲猫猫事件”“表哥事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百万点击率”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现代网民在社会发展与监督中日益增强的地位,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道奇观。本文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在网络舆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新闻媒体在针对新闻事件开展报道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立场以及价值倾向等,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所产生的认知,而这也决定了确保网络新闻舆论的规范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作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有必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强化展开探究。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舆论监督等内容的概述,就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选题与语言的媚俗化倾向、媒介审判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两个方面做出了重点论述,并从媒体自律、法律完善以及社会监督三个层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强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希望借助以下研究和探讨,对进一步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舆论督导的强化,促进网络新闻的良好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廖建国 《新闻界》2012,(11):10-15
2011年以来的危机事件彰显了一个重要特征:危机事件的参与者正在成为危机事件舆论国际化的积极推动主体,他们以新媒体为手段推动舆论的国际化进程,影响事件结局,一些极端事件如"僧尼自焚"甚至是专门为制造国际舆论而"上演"的。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交往体系程度的加深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危机事件的舆论国际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国际舆论对国内舆论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对危机事件的舆论管理应转变战略,变掌控模式为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卞平 《新闻通讯》2013,(8):47-48
近年来,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博客、网络电视、网上即时通讯、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硬件、软件以及媒体经营模式快速发展,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包括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2012年的“微笑表叔”事件以及2013年的“雾霭”等一系列社会重大舆论事件都是首先通过新媒体的形式披露并迅速形成广泛的舆论声势。相比之下,长期以来在舆论监督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机关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却在这些重大社会事件中明显缺位,从舆论监督的引领者变为新媒体的跟随者,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受到强势挑战。新媒体时代下,面对复杂的舆论监督形势,作为最具公信力的和以引导受众意志为目标的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新闻失实事故频发的一年,但大多虚假新闻作品均未能逃过大众的眼睛,借助于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民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来监督舆论已成为现实.本文主要依据新媒体时代大众信源观这一理论.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与受众监督舆论的相互关系、互动机制等作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3.
牛元梅 《今传媒》2011,(9):38-39
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具有轰动性的媒体事件的形成过程中,新媒体同传统媒体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新的特点。本文试图对2010年关于媒体事件的研究文章进行归纳,考察2010年媒体事件研究有哪些突破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孙群 《新闻世界》2014,(7):138-139
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企业新闻发言人以及突发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界定和总结,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事件的新特征和我国企业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现状及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博元年"。这年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占网民的13.8%。①一系列事件由于微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宜黄事件、李刚事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可被称为"微博事件"。"微博事件"作为中国"新媒体事件"②的新类型,不仅意味着事件平台的新转换(从论坛、博客等转移到微博),而且可能带来对舆论生态、新闻生产常规的新冲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仍然拥有更大规模受众的"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和对待新出现的"微博事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微博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到2011年,我们搜集了上海交大研究实验室共一万两千多个事件。从中挑选了1400起热度指数较高的事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证数据描述了五年以来的不同类型媒介在其中的角色演绎和变迁,以及政府和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并从中取得了一些发现。新旧媒体长短并重第一个发现,首先在新闻生产领域,新媒体已经逐渐占据了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在2007年和2011年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公共事件占比增长超过15%。新  相似文献   

17.
高宪春 《当代传播》2011,(6):50-51,57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发展特点,形成了舆情事件发展中的三个互动图示.舆情事件的发生以个体为激发点,新媒体为中心策源地,因此缩短了形成时间,加快了舆情事件发生的频率,使其影响范围也有扩大趋势等.本文根据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构建了舆情事件发展的三个“互动模式”图示,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图示、“网上网下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民众参与到媒体舆论的监督中来,从而把舆论监督推向了新阶段.而值得思考的是,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变得弱化起来.近年来,多起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如"周老虎"事件、汶川大地震救灾帐篷事件,最先都是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再由传统媒体介入.这些现象都表现出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缺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提高,受众能够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负面网络舆论容易在新媒体环境中被放大,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潜在危机。因此,提升政府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已成为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青岛大虾"事件为个案,分析了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的表现与问题,并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策略提出了四点建议: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政府应及时发布信息和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管理体制;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