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最近,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批评“隔行如隔山”这一谚语。说“隔行”的“行”字的特殊性绝对化,是反映了某些保守、狭隘的传统和习惯,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作者认为“不要说相邻的行业之间互相沟通,就是在那些距离很远的领域之间,也未必隔着什么山”。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文章举了几个例子,如说画家要掌握解剖学、光谱和分析颜色的知识,说明并非“隔行如隔山”,而是“天涯若比邻”。  相似文献   

2.
【5月15日】在布鲁塞尔,拉米说:“希望这是欧中之间的最后一轮谈判。”在北京,拉米说:“我对谈判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拉米是欧盟代表团团长。中欧双方的分歧点主要体现在电信、保险、银行、汽车等领域,拉米特别提到,欧盟要在移动通讯的合资企业中占有50%的股权。【5月16日】拉米说:“这将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3.
一枚橄榄     
在获第二届湖北新闻佳作奖的24篇作品中,《反对说假话》是唯一一篇言论,又是最短的一篇,因之引人注目.此稿虽短,但短而精警,短而有味,而且越品味越长,恰如一颗橄榄.跳出窠臼,逆向思维,因视角一变而境界全新,因文思勃发而词采飞扬,是此稿给人的突出印象,也是其“味”之所在.“反对说假话”这个题目已经做了很久了,历来的论者多着重于“说”这一方面,结果是反者自反而说者自说.说假话为什么总是有市场,怎样才能刹住说假话之风?此稿的过人之处,在于作者善于沿波讨流,另辟蹊径,从“说是为听服务的”、“嘴巴挖空心思说假话是为了讨好耳朵”这些不争的事实、浅显的道理出发,拎出一个素被忽视的“听”字来与“说”字相对,论述了在“听”与“说”、“耳”与“嘴”之间耳朵并非被动而是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道理,据此得出了治嘴巴也得治耳朵、反对说假话还要反对听假话的全新结论.隐藏在稿件背后的,分明是一篇深刻而又辛辣的“假话市场论”:在以假话作商品、拿假话做交易的假话市场上,同样存在着供方与需方、卖方与买方、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听说、嘴耳之间起作用的,同样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同样是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  相似文献   

4.
丁龙江 《视听界》2005,(4):i009-i009
新闻评论栏目兴起之时,正是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人素养及知识储备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日子。因而各地大多从记中物色人选或直接让记在自己的节目中“登台亮相”,这就有了在新闻评论型栏目中常说的“记型主持人”这一称呼。但这种称呼明显混淆了“记出身”的主持人与“记身份”的主持人之间的差别,强化了“记”这一概念而淡化了“主持人”这一中心词,  相似文献   

5.
在2009年的夏天,最热的一档节目也许要算是《快乐女声》。“快女”是继“超女”、“快男”之后国内电视选秀节目的又一个亮点。由评委、选手和歌迷之间形成的种种争议性话题,成为今年上半年娱乐媒体狂欢的最大由头,以致于华纳唱片市场的一位总监感叹说:“话题性成了音乐的救命稻草,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在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潮流的此消彼长,从理论上说,这是注重“形”还是注重“神”两种观念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高展 《青年记者》2006,(10):72-73
“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的一种创新,但不能一“说”了之,它也有自己的度。“说”与“播”应在各自范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包括他们之间所需要的一些自然交叉和渗透。  相似文献   

8.
记者、通讯员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这句格言,但要做到就必须从严要求。一次我写一则新闻到报社,编辑一看文中的“金牛乡六组”就间:组是哪一级单位?我说:根据当事人向派出所报告的地址.乡以下就是组.编辑说:应该弄清楚乡与组之间还有没有村。经他这么一提,我才感到当时疏忽了这  相似文献   

9.
张翔 《新闻采编》2002,(1):18-19
“新闻”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代表性的有“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传播说”等。“新闻”到底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精密,人们迫切要求对“新闻”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义。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  相似文献   

10.
在播音创作上过去只提“播音”,而现在“说新闻”、“说广告”的提法都有了。近年采,播音界的学术交流以及业务期刊上,“说新闻”一词也有使用。关于什么是“播”,什么是“说”,以及“说”和“播”的关系,是人们探讨颇多的话题之一。笔者常年在一线从事新闻播音,对此有些感受和思考,在此便结合播音理论,谈谈“说新闻”这一问题。“说新闻”,就是遵循播音创作规律,在把握稿件内容的前提下,运用播音表达技巧,流畅自如地把新闻事实“说”出来,把有稿新闻播得像无稿一样轻松自如、自然、平易。这种“说新闻”的观点是积极的、正确…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缘由2006年第18届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答案因理论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伊莱休·卡茨会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媒介事件”(m edia event);道格拉斯·凯尔纳则说,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媒体奇观”(m e-diaspectacle)。这两种理论视角都极敏锐地把握到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大众传媒(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在德国世界杯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而世界杯乃是媒介化的世界杯,甚至是被过度地媒介化了。我们坚信,在马拉松般的比赛日程里,“世界杯”与“大众传媒”之间将始终相互依赖。世界杯足球赛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亿计…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1980年第11期刊登了李良荣同志论《时间性·时效性、时宜性》的“问题研究”文章。在谈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时说:“时间性是指事实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效性是指新闻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社会效果”。文章注意到“时间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差别,这不错;但为了不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却硬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我认为是值得商讨的。文章说:“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新闻及时性的标准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  相似文献   

13.
近来重读《新闻三昧》2000年第10期,看过《每遇“九”、“十”连用时》一文后,不禁思索,日常用语及书面语中“九”“十”连用过吗?通常,遇到不确定的词时,我们一般说“一二个”“四五双”、“八九只”、“十一二天”、“十八九岁”、“二十一二吨”等等,可从来没听过“十”与“九”或“十”“一”连用的。这可能是说起来易引起误解或者是不顺口的缘故吧?每当一个数在“九”与“十”之间,或“十”与“十一”之间,或者是不能确定到底是“九”还是“十”、是“十”还是“十一”的时  相似文献   

14.
《“朱”“墨”之间》的“快语”,刊于1990年7月20日,见报不久,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报》摘登在一版报眼。作者王德勋(淮安师范学校教师)在兴奋之余,寄给编者的一封信中说:“叹服您的眼力和手笔……现寄上《文摘周报》一张,让您同我一道分享欢乐!”这些言词,倒使编者不安起来,重新把原稿翻了出来,从题目到结句,仔细比较,寻找长短,以求一得。一是题目。原题是《“朱者”应乐于近“墨”》,改题为《“朱”“墨”之间》。编者改时出于这样的考虑:题目要能表达文章主旨。“快语”的题目,要求“短小、新颖、形象、含蓄”。这篇文章所说的“朱”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可以算是当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最困难的问题了。为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国内外无数的图书馆学家们作了许多艰苦的努力,自然也就结下了许多成果。围绕着这个问题,形成了目前众说纷纭的局面——国外有艾伯特的“实际技术论”、巴特勒的“图书与读书现象论”、卡尔施泰特的“知识社会学”、谢拉的“社会认识论”、布鲁克斯的“知识基础论”;国内则有“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交流说”和“知识说”等等。有人统计,国内外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有四十余种。诚然,这些学说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煞的,他们都在历史所给予的条件下,完成了他们的那一部分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某报业集团的母报在头版刊发一条消息,标题是《“五一”节期间少林景区喜迎十四万游客》。而其子报在同一天头版头条刊发通讯,题目是《河南旅游摘了颗“大桃子”》,导语的第一句说,“五一期间的7天假期,嵩山少林寺景点接待游客15万人次……”。这两则新闻对“五一”节期间去少林寺旅游的人数的报道相差一万人,“母报”与“子报”之间打了架。 无论怎样说,“五一”节期间去少林景区的人数  相似文献   

17.
“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然而,近年来,在广播中,不少音响报道却省略了“说”字。据说这是改革。笔者认为:这种“省略”大有商榷之处。一、省略“说”使句子残缺不全众所周知,“说”的最典型的词性是动词,《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动词词性看,“说”的近义词有:“道”“讲”“谈”“叙”等。作为动词的“说”,它有告知、告诉、说服、劝说、劝告、谈说、讲说、责备、议论、评议、谈论等含义,可谓功能不少;而在我们的人际交流中,它可谓“无处不有”、“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8.
大凡能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撰文评说者,基本可以归纳到“文化人”的行列。然而,这“文化人”的行列中不免鱼龙混杂,不会“说话”的情形便也屡见不鲜。笔者谨试举几例:一些电视电台节目中的主持人,常常追求用惊人之语来活跃节目气氛,可惜难免产生搞不清“反正语”的尴尬了。如“请观(听)众竖起耳朵来仔细听……”您说,这能竖起耳朵来的是什么动物?这要是他们主持人之间相互插科打诨如旧时相声艺人的“别挨骂了”那般也就罢了;可这话是说给受众听的,牵涉的面就大了去了。其中不乏父辈师长,让人家“竖起耳朵”来仔细听你说,这无论于情于理说得通吗?与这类似的情形还有  相似文献   

19.
何为公共关系?中国公关协会主席安岗去年在卜海公共关系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公共关系是社会主义人们之间、人民和党、政府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协调的关系”,这就给公共关系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李瑞环同志在去年会见全国横向经济联合工作座谈会代表时对公共关系讲得更明确,他说:“现在有一门很时兴的学问,已经上了讲台了,这个学问叫‘公  相似文献   

20.
一、“说新闻”蔚然成风近年来,“说新闻”在电视新闻界可以说蔚然成风。最初,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主持人陈鲁豫一改往常的坐播为站播,语言上一改原来一板一眼的播报方式,而像平常讲话那样把新闻说出来。没想到这一改竟领了风气之先,这种播音方式在内地迅速风行开来。据笔者有限的见闻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采用“说新闻”这一方式的新闻栏目就不下十几个。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自不必说,它在这方面比《凤凰早班车》走得更远,都有了“戏说”的味道。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在大潮的冲击下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现在播报》海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