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贺 《新闻世界》2010,(6):131-132
在大众媒介环境下,受众知情权的基础是"传者的真实",而非"受众的真实"。①在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一些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出现了错位,威胁着受众的知情权。本文从当前媒体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报道倾向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的宗旨就是关注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为核心"受众",确立"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媒体,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是自觉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语言等方面,阐释当代媒体如何确立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民生内容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题材。以“关注民生.彰显公信”为办报理念的《三峡晚报》,一直倾力于民生报道,并致力于打造“帮办”专栏,以拓展民生新闻内容,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读者。  相似文献   

4.
杨胜 《新闻世界》2010,(9):58-59
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随着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剧,新闻言论成为媒体竞争的新宠,不断创新变化的新闻评论日渐也成为晚报都市类报纸赢得更多读者的一柄利器,越来越受到都市类报纸的"重用"。近年来,都市报的新闻评论版面一直不断地创新,表现在内容上渐趋"新闻化",指向上渐趋"本地化",形式上渐趋"平民化",写手上渐趋"草根化"。但一些弊端也已显现,如评论员中罕见记者,版式趋同呆板等。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6.
汝平 《新闻世界》2014,(7):21-22
本文通过分析《新安晚报》《亳州晚报》2014年高考报道呈现出形式的戏剧化、内容的时尚化风格,阐释说明"信息重组的都市化风格"的意义。都市的瞬息万变需要媒体随时嗅到受众信息需求的心理变化,其中观念的创新为首要环节,信息重组为必要手段,而信息传播的最优化是都市新闻始终不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陈录梅 《新闻世界》2014,(10):24-25
报界有"三步五秒"之说,就是指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在新闻与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现代受众获得新闻的渠道更为广泛和人们对新闻的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一则新闻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标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为新闻的本身"添彩",更能产生"广告"的作用,向人们"推销"一条新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制作"出彩"的标题,不论对编辑还是媒体本身,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作为一场举世瞩目的国家事件,大多数地市晚报只有"转载"中央媒体的份。但世博会以其特殊性,使得地市晚报有了自己施展的空间。在这个难得的新闻战场上,地市晚报如何与强势媒体"分庭抗礼",报出精彩,报出特色?作为身处上海"后花园"的衢州晚报,并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时间上贴近,多发昨日新闻、今日新闻,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新闻讲究时效性。对纸质媒体来讲,昨日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而今日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贴近性,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新鲜感。在本埠新闻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本埠新闻发生在当地,地市媒体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省级晚报的叠数、版数比地市晚报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志刚 《记者摇篮》2005,(10):40-41
办报纸是给读者看的,办报人要心中有读者。现代社会的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不仅是满足阅读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有用性.即从“功利”角度来衡量信息的价值。对此,如何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晚报“三贴近”效应,是媒体竞争中的利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提出,新闻记者"走转改"的推进,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少,民生新闻的比重日益增多。随着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在我国电视界日益盛行,观众对新闻节目现场报道中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现场怎样主持,主持人应注意哪些问题?要起到怎样的作用,达到什么效果?电视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是以画面和声音符号为主的信息,作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是与信息一起共同出现在受众感知里的。面对镜头,主持人是带领(或代替)受众在新闻现场感知信息的人,有责任交代镜头捕捉不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甄莉 《新闻世界》2010,(7):33-34
随着信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使经济新闻在新闻领域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播媒体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二要以创新为抓手,提高权威性和专业性;三要"因媒制宜",在"快"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吴璟 《新闻窗》2011,(3):127-127
运用创新思维注入"本地元素"作为地方县市报要增强国际眼光,打破自身局限与瓶颈,积极向国内外重大事件注入"本地元素",充分拓展新闻宽度挖掘新闻深度,为受众提供内涵丰富的高档次的新闻产品,发挥地方党报作为纸质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用创新思维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晚报自然也不能忽视评论的作用,但它的指导性不应游离于晚报的特色,就是说,晚报的新闻评论也应讲究贴近性。一、讲究贴近性是办好晚报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晚报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晚报强调的贴近性指报纸的内容要贴近百姓,贴近百姓的实际。这种贴近性是晚报基本读者———市民百姓对新闻信息的客观需求,是办报人遵循新闻规律的必然取向。离开这种贴近性,晚报就会失去生命力和读者市场。晚报发表的新闻评论,也必须讲究贴近性,允许有体裁特点上的区别,而不能允许在内容上远离百姓和百…  相似文献   

16.
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竞争上有诸多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荆门晚报》以其新鲜感、归属感、亲近感赢得了本地广大受众的欢迎,为地市晚报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一、在时间上贴近,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新闻讲究时效性。在本埠新闻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本埠新闻发生在当地,地市  相似文献   

17.
党报的亲和力。说到底是党报尊重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报纸办得可亲、可信才能可读。与晚报、都市类报纸相比,目前党报的报道从总体上说还是离读者远了。新闻“三贴近”实质上是新一轮媒体改革的导向标,是新一轮争夺受众的新闻市场的竞争。其特征是由过去僵硬的、形式化的、政治口号式的舆论导向,向满足广大读者知情权转化。向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转化。它高扬的旗帜是: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  相似文献   

18.
成竹 《声屏世界》2007,(5):14-15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社会新闻无疑是各媒体争夺观众及读者的法宝。实践也证明,社会新闻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不少的受众。但随着社会新闻的“繁荣”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导向问题,值得新闻界研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异是每个人关注的焦点。越是事关人的生存、人类社会安危的新闻,其传播价值也就越大,关注度就越高。因此,严格说来,新闻学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新闻是一种描述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及其相应变化的"事实"。秉承《楚天都市报》"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理念,《楚天都市报》鄂东版——《楚天时报》于2010年12月28日在黄石创刊。作为贴近区域读者的报纸,如何践行母报的理念,更加贴近读者?《楚天时报》高扬新闻的"人学"大旗,提出"做有温度的新闻",倾力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沉浮和生存状态,突出新闻的人文内涵,在创刊短短10个月时间里,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的多篇人物报道,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把握背景,呈现人物命运从新闻价值的五个特征"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来考量,选择普通人物为报道对象,除了具备接近性外,  相似文献   

20.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