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丽君 《今传媒》2011,(11):33-34
《大美晚报》是美商在上海创办的一份中文外报,在"孤岛"时期凭借着其外报的身份,拒绝日伪的新闻检查,并发表声明坚持新闻自由。在近代中国报业史上,新闻自由的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西学东渐之潮流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外报所坚守的新闻自由传统,也影响了中国的新闻界人士,尤其是在"孤岛"时期,面对着民国政府、日本当局、日伪分子层层的新闻检查,进行了艰辛的博弈。在这期间《大美晚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以及租界的特殊地位,更是坚守新闻自由的理想,即使报馆被袭,报人被暗杀,仍然坚持出版发行报纸,在铺满鲜血的道路上,谱写了一篇为新闻自由而奋斗的华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人自诩美国民主是世界各国效法的典范:美国主流媒体亦自诩为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大权力”, 是代表公众监督政府的“看门人”,是制约、抗衡政府的“影子政府”,是超脱任何政党控制的“无冕之王”。表面看来,美国新闻媒体似乎的确具有高度的新闻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明确规定,国会不得通过立法限制新闻自由,在和平时期美国政府也没有实施新闻检查的权力。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总是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自由施加影响和“引导”,用以调节和控制新闻报道的数量、质量和导向,这就使得新闻自由在无形之中受到种种隐性的限制。而当战争爆发时,所谓“新闻自由”则  相似文献   

3.
任望舒 《新闻世界》2012,(10):117-119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资产阶级自由报刊实践的逐渐成熟与繁荣,资产阶级报人的新闻自由思想也逐渐成型并进一步指导实践。本文通过分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人的新闻自由思想,认为辛亥革命时期新闻自由思想有精英意识、工具化倾向、强调政党自由而非个体自由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闻自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口号。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它似乎意味着可以从心所欲地从事新闻实践。有哪一个新闻工作者能泰然面对想写而不能写、想说而不能说的窘况呢? 在一般新闻受众看来,“新闻自由”似乎又保证了自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新闻。又有哪一个受众会欣然接受经过着意筛选过滤、只体现特定倾向性的一面之辞呢? “新闻自由”的反面似乎是新闻管制、新闻封锁、新闻检查之类丑恶的东西。又有哪一个政府或统治集团愿意担一个“箝制舆论”的恶名呢?  相似文献   

5.
埃及是古老的阿拉伯国家。新闻事业历史悠久。几种主要报刊畅销阿拉伯各国。埃及报业深受英国影响,报纸版面仿照英国的大众报纸。所有报纸都受政府指导,指导方式是新闻检查和根据新闻条例对报纸发出的指示。号称独立报纸也是紧跟政府路线的。1974年,埃及取消大部分新闻检查。1975年,成立新闻最高委员会。1978年,取消文化情报部,进一步放松对新闻的检查。但绝大部分报纸仍为政府所有,编辑由总统任命。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都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经常发生。如何合理界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协调两者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和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底,纽约的私立研究机构“自由之家”发表了它的第21届世界各国新闻自由状况评估年度报告。该报告指出,1998年,只有20个国家的新闻自由状况有所改善,其他各国则普遍有所下降。有52个国家的得分低于1997年。据该研究的主持者撒斯曼说,导致这一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若干国家的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实行新闻检查,这给新闻记者的工作造成障碍和压力。1998年,全世界共有38名记者遇害,其中包括1名加拿大记者。受伤的记者则更多。此报告把63个国家划入没有任何新闻自由之列。报告对加拿大1998年新…  相似文献   

8.
历时月余的科索沃战争,彻底揭穿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谎言。从他们有关科索沃战争的大量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背离。 西方新闻自由的核心是自由和客观。按照通常的说法,西方新闻自由包括: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当然,事后的追惩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即不容许报刊自由地损害国家、社会、个人);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简要地说,新闻自由就是新闻媒介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相似文献   

9.
陈尚佳 《今传媒》2011,19(2):53-55
从西方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到后来的社会责任理论,西方新闻事业在追求新闻自由发展过程中存在难以调和的伦理冲突和矛盾。本文在分析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中,从其两个错误的理论前提进行剖析;在分析社会责任理论中,主要从自律和他律,以及与新闻媒体商业化的矛盾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民营报刊成为国内新闻自由运动的中流砥柱。美国新闻自由运动的号召、言论自由毫无保障的残酷现实、以言论导引政治走向的内在自觉是民营报刊参与新闻自由运动的原因。在运动中,民营报刊阐明了新闻自由的意义,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原则,规定了言论自由的限度,联合起来争取言论自由这一基本人权。新闻自由运动是新闻界联合起来争取人权的运动,具有范围广、力度大、方向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08年新闻政策的变化主要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对传统媒体实行管理与开放并重的新闻政策;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予高度重视和扶持,同时适应国际社会对版权保护的要求,加强版权管理;保障外国媒体和记者采访自由和信息传播自由。  相似文献   

12.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是其民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和实践的一致。英、美历史文化背景对杰斐逊实践其新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其新闻思想和实践统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阐述马哈蒂尔反对传媒过度自由化、促使华文传媒政党化、希望新闻报道有建设性三个内容 ,探讨马哈蒂尔实行比较严厉的新闻政策的原因与成效。  相似文献   

15.
从党内到党外,第二国际既保障反对观点,又坚持为所有人争取平等的新闻自由,始终没有以阶级的自由取代社会的自由。第三国际则努力以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取代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且限制党内讨论、压制反对言论,积极为部分人争取新闻自由。由于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在实践中被替换为极少数无产阶级领导者的自由,所谓的多数人的自由最终沦为极少数精英的自由。由此,社会主义者的新闻自由理念则从民主主义演变为了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16.
媒体批评政府和官员的限度,是衡量新闻自由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1912至1916年间《大公报》的言论栏目进行抽样分析,本文发现其时该报享有较高程度的新闻自由。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国家-社会关系使得言论尚有自主空间;二是《大公报》的言论责任观使其立言尽可能公允清楚。  相似文献   

17.
言论出版条款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宪法与言论出版自由有关的条文内涵为出发点,结合联合国(包括地区性)人权条约确立的表达自由的人权标准和其他国家保护表达自由的司法实践,提出了正确理解言论出版条款和文艺创作条款的路径,解释了宪法相关规定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言论出版自由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认识绝对的新闻自由可从两种意义层面去考察。本文综合辩证法原理认为,相对性和绝对性是新闻自由的两个属性,准确认识新闻自由相对性要同极端强调相对性而无视绝对性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划清界限,要避免借新闻自由相对性走入精英主义新闻路线。另外,新闻自由的相对性要基于其绝对性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9.
《暂行报律》事件是民初报界抵制报律的代表性事件,它集中体现了报界反对报律的普遍要求。在表面上来看,此次事件似乎是《暂行报律》立法程序上存在的漏洞所导致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政局变化和报界精英新闻法制、自由观念的发展,就会发现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深层原因:绝对的新闻自由观和政党斗争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is empirical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on press freedom by analyzing cross-sectional data at the national level of aggregate indicators across 191 countries in 2010. The prediction by two-stage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the legislation on press freedom is determined by control of corruption, the type of political regime (democratic or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the level of national economy. For recent adopters of the legislation, it could be no more than a legislative luxury. As the legislative effect on press freedom is mostly limited to less corrupt,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the workings of the legislation requir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erequi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