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同样让我们敬佩。  相似文献   

2.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俞洪帆来信 ××同志: 来信收到。《出版参考》是我们出版界自己的刊物,多订多读,对工作大有好处。最近我同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石启忠同志(现在升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见面时问他:“《出版参考》你们为什么会订这么多(60份)?”他说:“这个刊物貌不惊人,但信息多,短小,快速,实用。一年下来,如果我知道一二百条信息,只要其中有一条为我所用,就够了。所以我们社人手一份。”这是一位实干家的评价,话不多,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由一张照片引发了我的激情,加之我也是湖南长沙人,有着很好的采访条件,于是我几易其稿,写了一部关于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烈士的长篇传记文学《骄杨泪》,主要写杨开慧的情感世界。三十多万字的书正好赶在2001年杨开慧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之前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了。湖南长沙县委宣传部于是将这部书作为大会的礼品一次性订了五百本,杨开慧故居和毛泽东故居也订了几百本,对作者来说,这真是十分欣慰和满足的了。 本来,书一经出版就是大家的,社会的,对作者来说,有人需要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由此,我想到在湖南省图书馆查资料时,一位很有事业心的图书馆管理员对我说:“邓小姐,如果书写成了,出版了,一定要送我们图书馆一本啊。我馆藏书量也是要靠大家努力的哟。”于是我决定寄一本给湖南省图书馆,在寄书的时候,一个念头又闪现了:既然湖南省图书馆需要收藏,那么其它省市图书馆包括各大学图书馆也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出版经济》2004,(8):1-1
7月的一个周末,我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看到是陌生的号码,很是奇怪,但是电话里传来的信息更让我觉得奇怪,对方问我是不是《出版经济》的,接着问我们是不是在做一个“读书指南”的东西,我说是啊,而且这第一期就是面向广大的中小学生的。原来,这位读者是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的,她还说,她是位军营的读者,看到我们的介绍就很感兴趣。没过几天,我在外边办事,办公室的同事打电话告诉我有几个读者问“读书指南”的事情,说是想订我们这期杂志,还很关心以后的出版日期,希望能够全年订阅。本期推出的“中小学读书指南主题刊”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我们很…  相似文献   

6.
汉阴县广播站对我们1986年写稿成绩较突出的29名业余通讯员,每人奖订了一份今年4月至明年3月的《新闻知识》杂志。当我接到《新闻知识》第4期时,如获至宝,象接到热恋时“情书”似的反复阅读。一本《新闻知识》,对他人来说并不起眼,可  相似文献   

7.
有位访问过日本的新闻工作者讲,日本记者很忌讳“昨天”这个词,不愿意在新闻中使用。他们讲求写当天发生的新闻,甚至在同一天报纸的印刷过程中,也不断地用最新的消息更换开印时的“旧闻”。我听了不禁有所感触。新闻要讲求时效,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问题。在我们的新闻理论中,从来没有说过不要重视时间观念的。在我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 ,一家省报在头版发了一篇本报记者与一位农民的对话。稿子短小精悍 ,道理讲得很是精透。特别是这位农民的谈话 ,妙语连珠 ,很有特色。不想 ,此稿竟在当天“编前会”上评选本社好新闻时落榜。事后 ,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私下承认 ,在那篇稿子中 ,他动用了“文学创作”的手法 ,虚构了一些情节。对话中农民的语言基本上也是记者编出来的。这位同志自己痛心疾首地说 ,这篇文章中不了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违反了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真实。这对自己颇有警醒作用。我以为 ,这件事对我们记者来说 ,也颇有警醒作用。我们有些记者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马小莲 《传媒》2015,(13):21-22
《学与玩》杂志是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的科普益智综合类少儿期刊,已走过31年的辉煌发展历程.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经常会碰到“80后”的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小的时候就看《学与玩》杂志,现在我也给孩子订这个杂志.”如果问他们当初为什么要订这个杂志,他们回答,“因为有一个‘玩’字,一下吸引了我”“杂志里有好多新奇好玩的手工、实验,包含物理的、化学的知识,特别有意思”,等等.每当听到这些,作为杂志的出版人,我们非常激动,也很有压力.一本好刊,的的确确能够带给一代人美好记忆和人生积淀.  相似文献   

10.
围棋水平已有天壤之别陈祖德:我学棋至今,快半个世纪了,拿围棋水平来讲,现在的棋手和当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学棋时,我的前辈对日本棋手佩服得很,比如顾水如先生就讲过:“日本九段我们胜不过啊。”当时我们的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当时我不信老师的话,心想只要下,日本九段为什么不能战胜?1961年我进  相似文献   

11.
访日即景     
不久前,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向。在从东京机场去旅馆的路上,两位日本记者同我们的代表坐在一辆车上,一路上边看边谈。有一个景象引起了我们一位代表的注意:不少人家的房门口都竖着一根旗杆,挂着一串各色的“鲤鱼”。他便问日本记者,这是什么标记?他们说:从四月五日到五月五日,是男孩节,凡不满十岁男孩的家庭都要挂“鲤鱼”,红色代表母亲,蓝色代表父亲,小黑鲤代表儿子,这同中国“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的意思差不多了。第二天日方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中,不仅写上了他们交谈挂“鲤鱼”的材料,还评论说:“这反映了中国代表对日本风俗的关注”,用了“这是什么?”作副题,十分醒目。使我们这位代表很有感触,没想到我们出于好奇的提问,成了他们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2.
当我阅读台湾《联合报》时,一再发现柬埔寨有位重要人物名叫“施诺汉”,我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当谜底解开时着实令我目瞪口呆,“施诺汉”原来是“西哈努克”在台湾公认的译名。其实,何止是一个“西哈努克”,当今海峡两岸报刊上除了日本和朝鲜的人名译名是同样的之外,几乎每一个“洋人”,在海峡两岸都各有一个名字。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14.
赵德铭 《今传媒》2005,(6):60-60
我每年花在订报纸上的钱有1000多元,再加上社会各界赠送我的报纸,大概有价值3000元的报纸,通过“有报天天读”,我深深感受到了东西部报纸的差异。东部报纸“保守”,西部报纸“开放”。按说,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我在深圳小儿子家小住时,见深圳各报纸所刊登的社会新闻,都是具有新闻五大要素的,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不像我们西部有些报纸,一味在进行猎奇,只要能引起社会“轰动效应”,什么缺胳膊少腿、甚至假新闻,都敢刊登。等“轰动效应”过后,再在报纸刊登声明,进行纠正。正像一位权威人士所言:“大报大假,小报小假”。东部报纸品种…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殊不知也有例外。去年十一月,我在县邮局订报刊时顺便多订了一份《新闻通讯》,心想它全年订价才二元多钱,估计没啥看头,之所以订它,纯属换换口味罢了。谁知今年看了这本杂志的一至四期,竟使我  相似文献   

16.
一次,外出调档时,我发现有一个单位人事档案的装册豪华、气派,很羡慕.就我们整个公司内部来说,整理出来的人事档案看上去是一样的,发黄镶暗红边的框,三孔一线的装订以及分类.我学着整理它已经有四个年头了,我自己经常调侃地说:“我这大概相当于本科水平了吧!”  相似文献   

17.
据一位侨居西德汉堡的朋友来信反映,国内的出版物在这里很受欢迎,但价格订得实在太低了。有的代销店希望每种出口的书订两个价格(国内与国外不同),而且邮费不要打在书价之内。最近国内出了一本相当好的书:《中国百科年鉴》,印刷也不错,在这里却只卖70马克(国内价15元)。“等于白要”,这是国外读者的话。“没有油水”,这是代销商的话。我们国家完全可以在出口的  相似文献   

18.
芜湖发电厂为每个通讯员订了一份《新闻三昧》。每期我必细细阅读。上面有很多文章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具有指导意义。我写厂内新闻虽有十年之久.但从未“冲”出厂门。走向社会。在我厂今年3月份召开的“1994年度先进表彰会”上,我偶然看到了有一家三兄妹都被评为先进个人之事,倒觉得是一条好新闻,大有跃跃欲试对外投稿之意。《三昧》今年第一期李明伟写的《灵感是心灵的感应》一文壮了我的胆,于是我冒昧向《华东电力报》试投一稿。不久便在该报3月23日头版  相似文献   

19.
李金春 《军事记者》2004,(11):64-64
去年十二月,部里订报刊时.我把科长列出的报刊订阅清单.送给政委审定时.政委仔细看了一遍说:“怎么没订《军事记》?它可是及时引领我们掌握军队报道动态的良师益友啊.作为通讯报道员,你更应该精心研读它。”说完政委在订单上补订了一份《军事记》。  相似文献   

20.
来信选登     
《视听界》1992,(3)
主编你好: 今年我订了一份《视听界》杂志。当我读完第一期第26页上的《评论增加新闻节目的“份量”》一文后,感到很失望,文中仅仅错别字就有6处之多。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