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涉深水者得“蛟龙”──试论记者采访作风问题孙世恺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到"深水"中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东汉人王充在《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蚊龙。足行迹...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 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下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 一 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活说明,要擒“蛟龙”,就得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要抓住“蛟龙”那样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也必须沉到现实生活的“深水”中去。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 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下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 (一) 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巨著《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话说明,要擒“蛟龙”,就得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要抓住“蛟龙”那样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也必须沉到现实生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新华社建社六十周年前夕视察新华社时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也是向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两点希望。笔者在本刊前几期连续登出的《“养兵千日”建“三库”》一文,谈过有关学习的问题,现在来说说深入的问题。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巨著《论衡·别通》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话告示人们,要擒到“蛟龙”,就要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通讯员)采访要抓住“活鱼”、“大鱼”和“蛟龙”’也必须深入下去,才能写出质量高又打得响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入深水者得蛟龙刘连枢刘连枢,男,44岁,河北人,中共党员,北京日报机动记者部主任。曾在河南农村插队,当过工人,生活经历丰富。他从事新闻工作18年,坚持深入一线采访,并主持过一些极受北京老百姓欢迎的专栏。他的新闻作品曾十余次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三次...  相似文献   

6.
(三) 沉到底层去,到群众中和现场里,只是深入采访的重要途径,并不是目的。为了完成报道任务,还需要解决抓什么和怎么抓等问题,方可得“蛟龙”。 新闻实践表明,要沉入“深水”得“蛟龙”,不能盲目地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去捕捉,一定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为指针,审视和剖析社会上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及其现象。因此,首先要抓准报道的题材。为了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一般地说,在选题时应考虑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7.
涉浅水得鱼虾涉深水得蛟龙──两次采访的启示河北衡水地区电台于芳琴,刘桂巧深入采访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对众多新闻工作者来说,各有各的切身体会。这里,仅就我们在两次采访中的教训、经验谈谈感受。1989年夏,中共衡水地委决定...  相似文献   

8.
古文选读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与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汉·王充《论衡》  相似文献   

9.
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获蛟龙。"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新闻,是记者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记者做好宣传报道应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方群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了一个比喻:“涉深水者得珍珠。”珍珠者,宝中之宝也,多么诱人!但不要以...  相似文献   

11.
入深水者擒蛟龙至今说起刚当记者时的情景,刘维石依然历历在目。毕业到报社后,他就深入到油田生产建设一线,融入到石油勘探开发的洪流当中去。沈阳油田会战,他作为辽河石油报特派记者,在前线整整住了一年,亲历了中国最大的高凝油油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三个月的采油队"蹲点儿",他在苇海深处与  相似文献   

12.
渴望成才,立志成才,做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这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追求。在新闻成才的道路上,虽然少不了学校的培养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在"走转改"中学习。"走转改"是新闻人才成长的摇篮。走转改——人才成长规律"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古人的这一名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文之要义,新闻成才之要义,亦不离此。根深才能叶茂。植物只有深深扎根于土壤,才有欣欣向荣的基础。基层是新闻最丰富的矿藏,是新闻最鲜活的活水源头,是新闻源源不竭的动力。新闻工作者生存的土壤在基层和  相似文献   

13.
黄挺  林骥 《军事记者》2002,(11):20-21
体验式报道是否值得提倡是前几年争论颇多的一个话题,褒扬者认为它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可读性强,值得提倡;反对者认为它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主客颠倒,不足为取。实际上,无论正反意见都没有认识到“体验”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境界。体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方法,它受主体的经验、观念、知识结构、心理结构等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记者要尽量避免认识的误差,减少主观性,就应该在“体验”的深度上下功夫,正如古语所言“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体验也有三重境界,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相似文献   

14.
"体验式"采访概述所谓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产、生活中去,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体会他们的生活心境,这恰恰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对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记者而言,体验式采访是写出精彩报道的有效方法。《红河日报》2011年9月曾策划过两  相似文献   

15.
“前半生当教师,后半生做编辑,‘蜡烛’者半,‘人梯’者半,两半合一,‘为人作嫁’一辈子……”《书香人和》的作者在编后记中如是自嘲。或许“为人作嫁”习以为常,在自己的文集《书香人和》、《走近大家》巾,他引读者人大家厅堂,瞻晤文化老人的懿德风范,沐享他们的亲切随和,令人如坐春风,却将自己淡化得若有若无。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上有些人眼里,对媒体曝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认为记者戳了他们的“痛处”,揭了他们的“伤疤”,便恶语伤人,把正确的批评性报道斥之为“乌鸦新闻”。其实,乌鸦是益鸟,只是由于它的叫声粗厉嘶哑,加上一身黑装,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但乌鸦警惕性很高,当它发现有什么动静时,就会发出惊叫声,有“预报”之功能;而迷信者则认为,乌鸦总是口出“丧信”,给人带去的是“凶信恶报”,难怪一些心中有“鬼”的人,把批评性报道诅咒为“乌鸦新闻”。“乌鸦新闻”除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要对不良苗头、不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很受读者欢迎。 所谓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切地理解生活,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一、体验式采访的优点 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优点的形象总结…  相似文献   

18.
化蕾 《兰台内外》2008,(3):57-58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从考古发掘的商代贵族墓中,发现了大批殉葬者的尸骨,这些墓葬中少则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周代人殉之风依旧盛行,《墨子·节丧》中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人殉已经相当的制度化。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多达177人。  相似文献   

19.
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拜的最大的神物。龙的种类很多,蚊即是龙的一种。《说文》云:“蚊,龙之届世。”《广雅》云:“有鳞曰蛟龙。”古代典籍对蛟龙形象的描述往往具有明显的写实性,如《广州记》:“蛟长丈余,似蛇而四足,形广如循,小头细颈,颈有白婴,胸前箱包,背上青斑,肋边若锦,尾有肉环,大者数围,其卵亦大。”这种描述通异于神话中虚拟性的“三倍九似”《尔雅翼)卷28引王符语)的神龙,而更近似于某种爬行类动物。有人认为,蚊的生物原型是古时曾生活于中国内陆水域的一种性情凶悍的食入巨鳄——湾鳄。此说虽尚未得到确…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26):8-9
词解 第四者:第三者身边的异性好友,也是对第三者有暧昧情感的人。 背景 最近昆明电视台有部热播剧《靠近你,温暖我》反响不俗,剧情中一个关于“第四者”的说法也引起了大家注意。许晴饰演的丁爱羽总是在无意中陷入“第三者”的怪圈,在她得知她的男友隐瞒了已经结婚的事实而饱受打击的时候,认识了“男友”的好朋友,善良、仗义有责任感的翁立明。面对丁爱羽,翁立明心动不已,但这也让翁成为尴尬的“第四者”…… 现在流行把第三者称为“小三”,称呼上便有了些不屑,可见小三们的感情生活并不为人认可。而在他/她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对别人的那个男人或女人寻死觅活之外,似乎总会有一个在旁边帮助和支持自己的异性好友的神秘角色,听自己发泄,听自己的痛苦和困扰,随叫随到,无怨无悔。 这个神秘人就是第四者。他/她甘做小三的精神支柱,甚至为了帮助和陪伴小三,往往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也弄得乱七八糟。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友谊?或是,爱情?是知己?还是情人?明知小三对别人爱得死去活来,自己爱得无望却依然执着陪伴,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自虐狂? 嘉宾们从感情和心理的角度入手,慢慢为我们解开看似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人人都可能是第四者?其实,了解自己的需要才是营造一段健康爱情的关键。[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