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编辑审稿能力与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丁春 《编辑学报》2002,14(3):224-225
针对有的编辑只注重论文的外在形式,忽视论文的内在质量的现实,从编辑与其他审稿人的关系、编辑审稿能力对刊物学术质量的影响、影响编辑审稿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提高编辑审稿能力的若干建议4个方面,阐述编辑审稿能力与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的关系.认为要提高编辑的审稿能力,必须提高编辑的学历要求,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强化审稿、改稿的专业技能训练,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为了成为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青年编辑应该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炼.文章从查缺补漏,全面加强编辑学、著作权等相关知识的补充;与时代接轨,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数字化编辑技能;在总结中提高,善于总结专家审稿意见,尝试撰写编辑学论文3个方面阐述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之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统计数据对比,文章指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外编辑的审稿质量低于社内编辑,其原因是社外编辑审稿能力不强且提高缓慢、审稿时间难以保证、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对此,出版社采取了建立并完善社外编辑数据库、充分利用社外编辑的专业优势审稿、落实培训工作、将审稿费与审稿质量紧密相连、审稿字数封顶和锁定审稿时间等管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林穗芳的编辑研究中,着力最多的是审稿研究.他研究了审稿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认为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并对审稿的主要任务、审稿制度、审稿步骤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科技编辑的审稿能力在编辑工程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提高科技编辑的审稿能力? 一、科技编辑审稿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科技编辑很难做到精通所有专业与学科。摆在科技编辑面前的论文往往是不熟悉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因此,科技编辑在对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判断时,常常陷于黑箱状态,必须借助专家审稿。在专家审稿的基础上,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对论文进行价值再判断。专家审稿是编辑审稿的基础,他并不能完全代替编辑审稿。然而,一些科技编辑却放弃了编辑审稿这一环节,从而也影响了编辑审稿能力的逐步提高。 编辑审稿能力的丧失,意味着编辑主体价值的失落。 编辑是代表社会对科学文化进行调控与缔构的,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负有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的神圣义务。只有自觉、能动地按照社会主体的意志进行编辑活动。审稿是编辑实现主体价值的最重要的手段,其目的是要  相似文献   

6.
王巍 《新闻传播》2012,(6):164+166
审稿是把关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审稿编辑更是图书审稿环节的灵魂,审稿编辑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审稿编辑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审稿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陆宜新 《编辑学报》2013,25(2):159-160
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判断稿件质量的重要依据。编辑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的方式不同,将对作者修改稿件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科技期刊审稿环节中专家审稿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编辑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丽婷 《出版广角》2015,(6):108-110
高职学报发展的特殊性是高职学报编辑审稿的现实基础和基本要求,高职学报编辑的审稿能力包括:在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稿件中选择优秀稿件的能力;基于文稿的特殊性选择合适审稿专家的能力;对具有培植价值的文稿进行修改优化的能力;判断专家审稿意见的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编辑环境,提升编辑的职业敏感度,加强对审稿能力的专业技能训练,以提升编辑的审稿积极性和能力,并最终体现在高质量的编辑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密切合作的措施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陈蓉  吕赛英 《编辑学报》2005,17(3):203-204
审稿是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审稿质量,缩短论文发表周期,进而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探讨编辑如何加强自身初审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审稿工作中如何做好与审稿专家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期刊质量是期刊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编辑的审稿工作则是影响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期刊编辑如何提高审稿质量呢?掌握医学的学科规范和专业术语是提高审稿质量的基础,遵循严格的审稿原则、掌握一定的审稿技巧则是提高审稿质量的关键。此外,编辑还要常搞科研、勤于实践以使审稿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指出以往学科馆员评价的不足,探讨了学科馆员评价的本质,分析了全评价理论应用于学科馆员评价的可能性。旨在运用全评价与系统论思想,构建学科馆员评价体系。认为学科馆员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目的、评级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与指标、评价制度六大要素。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为例建立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图书馆评价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图书馆评价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印刷型馆藏评价、图书馆综合评价、构建图书馆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图书馆绩效评价、电子资源评价、用户对服务的满意度评价7个主题.我国图书馆评价研究的趋势是:仍以上述的7个主题为研究重点;数字图书馆评价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图书馆建筑和环境评价有待引起关注;评价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大;开始重视评价自身存在的问题;意识到了自我评价的重要性;重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对评价主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绩效评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绩效评价,二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绩效评价,三是用户感知的服务绩效评价。其评价方法可以按照评价主体分为三类: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用户评价。这三类方法各有侧重,自我评价主要用于评价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绩效,第三方评价主要用于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绩效,用户评价主要用于评价用户感知服务绩效,但也不是泾渭分明,也可以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定性评价、单一指标评价、多属性评价、组合评价等4个方面构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结构,分析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要慎重选用一些基于排序的评价方法和基于相关系数的评价方法;应该采取客观评价法进行组合评价,组合评价与多属性评价相结合将会取得进展;要注意评价的有效性与评价复杂性的辩证统一;各种评价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将长期共存下去.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实行项目管理中心领导下的专家委员会制度,是以内部评估为主的评估机制,并遵循项目管理评估方法技术。目前的评估机制主要存在评估制度规范性、评估视角多样性及评估方法科学性等问题。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后评估是完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评价活动的信息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是评价的基础,不仅获取评价信息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评价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本文使用信息分析方法研究评价活动,首先从事物的信号显示机制出发,讨论信号的观测和信息的测度问题;然后详细分析评价过程,从信息处理角度提出评价活动的一般操作程序;最后以数字图书馆的评价为例,分析评价方法的信息基础,并探讨存在哪些可能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几种绩效评价方法的实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通过对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AHP、TOPSIS、模糊综合评判法具体评价过程的分析,来说明该5种方法实证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评价方法的选择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研成果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是目前国内外通行的两大科研评价方法。论文认为,信息哲学从信息中介与信息构建的角度分别为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方法论意义。通过论述信息中介说对间接定量评价方法的指导,提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研成果综合评价方法论;深入分析信息构建说与主观定性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追求主观定性评价的客观性,实际上指的是评价主体间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信息构建来解决主观评价方法合理性问题的假设前提。  相似文献   

19.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过程管理是利用人员、设备、环境等各类资源,对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过程计划、执行、监控和持续改进与创新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评估过程管理计划、评估过程管理执行、评估过程监控以及评估过程的持续改进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分析科技评价中指标区分度异常、数据分布有偏的深层次原因,认为本质上这是评价指标值与评价属性的背离现象,即评价指标值不能较好地体现评价属性的本质含义。[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新的降低评价指标值与评价属性背离的方法--对数中位数标准化,并以JCR2016数学期刊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引文指标更容易出现评价指标值与评价属性背离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判定评价指标值与评价属性背离问题,如指标内涵分析、及格率、离散系数、中位数极大值比、集中度指数HHI等;采用对数中位数标准化可以大幅降低评价指标值与评价属性背离问题;建议评价中如出现指标值与属性背离,采用对数中位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