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移动社交媒体是集综合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服务为一体的在线社交互动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因其便利性、互动性和及时性深受大众青睐.其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社交形态.而过度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会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从而发生异化,成为移动社交媒体的附庸.基于此,笔者从"异化"理论出发,阐述人的主体性异化给现实社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探讨如何回归和重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的兴起,并没有按照很多人预期的那样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而是让人们的政治参与度下降了.文章从中国和外国两个维度,讨论梳理社交媒体上网民政治参与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谢添 《东南传播》2016,(7):110-112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的人格特质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影响,调查对象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博士),样本数量是160。本研究中的社交媒体包括但不仅限于QQ、人人、微信、微博、知乎、各类论坛、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研究发现,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特质明显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发表评论的字数更多;外向性特质明显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更长;使用微信更频繁的人比使用QQ更频繁的人年长;在使用时间上,社交对象是恋人的人将比社交对象是朋友的人花费更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  相似文献   

4.
李锋伟 《传媒》2018,(11):54-55
随着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日渐密切.2015年,已创立170多年的英国《经济学人》开始组建专业的社交媒体团队,拓展其社交媒体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社交媒体时代,纸媒等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报纸、期刊等纸媒都选择转战新媒体,但《经济学人》却创办新杂志《1843》,这本新杂志拥有超过140万的订阅户,而80%的订阅户不是英国居民.《经济学人》能够兼顾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步运营,与其完善的经营之道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一一详述《经济学人》在社交媒体布局、吸引粉丝、重大事件报道以及新杂志建设等方面的经营策略,以期为我国媒体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借鉴,进而促进我国新旧媒体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闫海波 《青年记者》2016,(11):122-123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普及,使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身处高校中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增加了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宇 《传媒》2016,(3):60-63
传播信息、提供娱乐和交流分享是当前媒体功能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前提基础.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美国65%的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而此前在2005年,美国成年人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仅为7%.在18 ~ 29岁年龄段人口中,2015年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口比例超过90%,而此前在2005年仅为12%.在30 ~ 49岁年龄段的人口中,2015年和2005年社交媒体使用比例分别是77%和8%.在6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口中,2015年和2005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分别是35%和2%.  相似文献   

7.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6,(31):51-52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表明,①社交媒体已经渐渐成为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国际媒体和公民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公民了解中国和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美国《时代》杂志在推特诞生时曾预言,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会改变世界,还会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国际社会公民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也很有可能随着公众获取国际新闻和国外信息的渠道而改变.②随着国际社会公民对中国了解的渠道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的认同感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源无处不在,随着社交媒体覆盖率的增长,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成为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三大巨头.当事件发生后,网民多利用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瞬间引爆舆论场,形成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及其相应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种类繁多的社交媒体中,SNS社交网站(以下简称社交网站)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截至2010年6月,中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规模达到2.1亿人.但是国内社交网站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赢利模式单一,赢利能力十分有限,多数社交网站处于亏损中,①因此,社交网站如何建立有效的赢利模式,成为话题.  相似文献   

11.
袁泳 《新闻世界》2014,(11):58-59
社交媒体如今成了互联网中最热门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每个人都参与在社交媒体中,社交媒体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新闻信息。但在社交媒体中,新闻真实性的保证却难以落实。本文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失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众期刊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的多向沟通,并根据读者的需求,明确目标受众,获知目标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策划和生产精品化内容,巧妙利用社交平台与受众互动,运用新技术满足受众需求.美国大众期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这些内容生产策略,既展示了美国大众期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大众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倪炜伦  薛可 《东南传播》2021,(5):108-112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重要助推力.基于动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传播的动机与行为.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动机,即越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用户,越会踊跃地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危机信息;宣泄动机和共鸣动机对用户的公共危机传播行为影响较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众动机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牛静  刘丹 《青年记者》2022,(1):98-100
在社交媒体兴起和媒体经济下滑的冲击下,是否取消新闻公评人岗位成为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认为新闻公评人虽然面临独立性被质疑等困境,但其在重建公众信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无论媒体机构保留新闻公评人并进行数字化转型,还是通过社交媒体用户直接监督媒体,重要的是坚持与大众对话、对大众负责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发生大变革,用户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对社交媒体用户数据进行了划分并分析用户数据的价值,提出了出版机构整合社交媒体数据的四条渠道.文章指出传统出版利用社交媒体用户数据的几条路径和技巧:利用社交平台数据,辅助图书选题策划;细分个性用户数据,开展图书精准营销;跟踪用户反馈数据,延长图书IP价值链;进行深度数据挖掘,拓展蓝海内容产品;整合平台用户数据,构建知识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社交媒体谣言就是依托于社交媒体的谣言. 社交媒体中谣言传播的新特点 1.传播上呈现节点式裂变形态.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和传播的直接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接收者,又都是谣言的传播者,受众的节点数呈几何级数递增,并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如一个大V的微博就有数十万的粉丝,一个信息能通过转发、评论和关注等在瞬间传播至几十万人,呈现裂变状态.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也为谣言裂变传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国家档案馆先后出台了《社交媒体战略》 《Web 2.0/社交媒体平台文件管理指南》和《社交媒体文件管理指南》等社交媒体策略,有效推动了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工作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交媒体策略在美国档案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对于我国档寨工作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江南 《记者摇篮》2012,(11):33-34
社交:社会上的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所谓社交媒体源于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是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凝聚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独特特点的团体,它是在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理念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社交媒体也被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起点是电子邮件,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