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雨虹  曹敬波 《今传媒》2016,(10):97-98
作为文化生产场域中的《金星秀》在经济和政治的他律性之间努力复制更大的社会区隔,凭借着节目主持人金星的各种“资本”保持着节目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建构了一档有着自身文化品位的“金星秀”场域。这给电视节目生产场域的启示是:电视需要把握好自身受经济政治的“他律”性,发挥更大的文化创作“自主”性,电视才能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纪录片的表演方面,充分了解人物性格、仔细观察生活细节,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源泉。纪录片创作的灵魂在于它的选题价值以及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这是纪录片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所在。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人物的表演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纪录片的活力,也是纪录片的灵魂体现。本文对电视纪录片中表演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阐释,对表演元素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闯 《新闻世界》2014,(4):265-266
电视纪录片的属性与政治传播需求是息息相关的,电视纪录片需要在政治传播的引导下实现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控,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制作过程中,电视纪录片与政治传播的联系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李心洁 《东南传播》2021,(12):116-118
纪录片仪式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起着凝聚社会集体、传承历史记忆、增进民族团结、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仪式功能.从历史重现、记忆再现、符号表现、情感凝聚四个方面分析纪录片《大国仪仗》中的仪式传播,能够清晰看出,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仪仗兵在执行各项仪式任务时所进行的仪式传播,在构建"仪式场景",强化观众意义认同感,塑造国家形象,构建抒发爱国情怀的绝佳场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泽宇 《新闻世界》2014,(9):205-206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在其著述《关于电视》中论述了电视反民主的暴力象征以及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描绘了一幅经济逻辑如何通过收视率来影响电视、新闻场和整个文化生产场的图景。本文结合书中的观点以及我国电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浅析新闻场与经济场、政治场以及文化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美国公共电视网作为非商业电视媒体,其纪录片生产发行一直是与商业电视纪录片生产二元并存的重要模式之一,占据重要位置并呈现独有的特点.本文分析研究了美国公共电视领域的生产创作、资金来源、播出发行、运行机制以及面临的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实拍摄三十四个中国与全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社会类纪录片大奖"。纪录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与全世界做生意》以平民化视角展现中国人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及追求,弥补经济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的缺失,同时呈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中由商品、贸易、商人等元素折射出的国家形象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在如今的电视银幕上,纪录片的占有量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真实纪录栏目行情看好,我们又看到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栏目活跃于荧屏。毫不夸张地说,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纪录片仍被当作衡量电视台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有人将纪录片当做是一个电视台的"良心"。可以说,纪录片市场的繁荣与否将决定中国电视发展的水平高低。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0.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1.
段一 《新闻知识》2007,(4):74-76
一、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现状1.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电视纪录片即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纪录片,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以宣传为主导的时期,其从理念、选材、主题等各方面都突出纪录片的宣教功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如1958年10月1日,第一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以及1965年的《收租院》等。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以纪实主义为主的纪录片黄金阶段。虽  相似文献   

12.
张佳宁 《传媒》2018,(11):39-41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步入高速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为了适应这一进程,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体创新和媒体融合进程日渐加速,越来越多的新闻以量化和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数据新闻应运而生.而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是在场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也是对场域理论的发展,或者说是数据新闻媒体对场域理论的验证.根据场域理论的指导,结合媒体生产研究的关键要素,可以建构出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的模型,并直观地展示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中各个要素间的关系,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数据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并为其未来创新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和理论指导.基于此,笔者以场域理论为指导,从核心场域和关涉场域两个维度入手,构建数据新闻媒体生产场域的模型,并对相关场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现实社会生活中,广大观众已经离不开电视纪录片.正确认识纪录片的作用,不仅是纪录片人的职责,也是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电视纪录片走大众之路的意义不仅是开拓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促进纪录片发展壮大,而且是通过纪录片的传播作用,为繁荣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谨 《视听纵横》2009,(1):57-58
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目前是我国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有些人认为,电视纪录片不能适应电视化的要求了,也有些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纪实性和评论性,多采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感,多采用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缩小与观众的距离,这样就是电视化了。其实,这些认识都显得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电视节目市场上,纪录片似乎是曲高和寡甚至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代名词.当生产者们像呵护婴儿般捧着浸透自己心血的作品走向市场时,往往会被收视率当头浇上一盆冷水.于是,一些人就此坚信电视纪录片是小众化传播的节目形态,只能局限在某个小圈子内自娱自乐.但是,假如这些人有幸看到了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巨型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1978-2008>,也许不但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且会认为该片在纪录片特别是财经类电视纪录片创作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电视媒体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而少数民族题材电视纪录片,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枝奇葩。如著名的央视纪录片《藏北人家》,以表现一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思维方式而独具魅力。在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蕴涵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县级台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一席之地,就要巧打民族牌,凭借自身优势采编制作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眼,从本土化中打造民族化,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美国探索频道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着重论述了电视纪录片对于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这部纪录片以黄金这个贵金属为中介物,用相对浅显的表述方式展示了更为宽广的视野。比如道德、国家信用、权力、法律和自由"我不懂财经,这辈子就连金条也没见过,但我懂中国社会。"在大型电视纪录片《黄金时代》的开播仪式上,总导演康健宁这样说。7月,这部以黄金为主题的财经题材作品播出,它也是中国第一部以黄金为主题的电视文  相似文献   

20.
陈戈 《视听》2016,(6):92-93
按照纪录片定义,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南宁电视台纪录片《老猫》通过镜头真实纪录了一家咖啡馆里人和二十多只猫和谐相处的过程,通过人与猫之间的感情,上升到夫妻之间的感情以及家人之间的感情,看似一家人的琐碎生活,却是犹如在讲述邻居家的故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产生共鸣。本片还透过镜头给观众传递了镜头之美、人性之美和人与动物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