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末,《新民晚报》根据上海市委要求和市委宣传部部署,通过“一个主题、两个结合、三条渠道”,即“执政风采”主题报道,文字与图片相结合,集体策划、记者采访、读者点题的渠道,适时推出了一批立意高远、视角独特、写作精巧、满含激情的重点稿件,把一篇篇重大题材的年终特稿  相似文献   

2.
一忌贪大。初学写作时,总以为只有重大题材才能反映重要主题。笔力有限,却要学大手笔,苦苦找寻身边发生的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可自己生长在基层,生长的社会环境空间有限,重大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只一味感叹无事可写。有时抓到一件实际上很平常,而自以为“意义重大”的题材,故意唱“高调”,拼命地写,结果写得空洞、平乏,被编辑“枪毙”。  相似文献   

3.
据《新闻出版报》6月12日报道,树立正确的消息观,拓宽消息的报道面,精心写好消息,编好消息,努力让消息在报纸上唱主角。这是日前结束的辽宁省党报主攻消息研讨会的主题。 研讨会提出,主攻消息,首先要攻破编采人员思想上的障碍。要克服片面认为消息是“小儿科”,难以承担重大题材和重大主题,难以出“名品”的观点,重视消息的深入采访和写作。会议认为,主攻消息的关键在于深入、深入、再深入,提高消息质量。研讨会提出,确立消  相似文献   

4.
栾新传  祁冰 《记者摇篮》2001,(3):47-47,15
“以小见大”,就是运用细小的题材来反重大主题的写作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表面手法,也是新闻写作一条重要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读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创造出了数以万计的新闻精品,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第二期《新闻通讯》推荐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短新闻佳作。作者在表现重大题材上,不贪大求全,不泛泛而谈,而是挑选有针对性的事例,以一当十;写作上粗中有细,仅用500字,就把主题重大的新闻写得沉甸甸的,可谓“秤砣虽小压千斤”。  相似文献   

6.
简明是新闻写作的最高技巧。那么,怎样才能使新闻写得简明呢? 根据实践,我认为主要有八种方法。 一是大题小作法。“大题”指的是大题材、大主题;“小作”是指写作时选题范围要窄、确定的题目要小。这样,就能以最经济的笔墨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温州晚报去年12月4日四版头条《英国媒体大夸温州民企》是一个比较大的题材。温州著名的民营企业很多,怎样写才能生动地表达报道的主题呢?该文作者从‘小作”入手,选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夸“奥康”和“奥康”老总来体现这则新闻的主题:温州民企品牌形象好,老板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主题的提炼顺序有两种:一种主题在先,题材在后;一种是题材在先,主题在后,主题在先,题材在后,而后结合,这主不是主题先行,笔者认为,我们提倡记者要有主题先行意识,因为它有助于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写作,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霞 《新闻世界》2023,(2):50-53
在“木兰溪治理”主题宣传报道中,湄洲日报社通过宏观选题、微观选材,用身边的新闻事实来反映重大主题,角度精巧、独辟蹊径,在践行“四力”中弘扬了主旋律,是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在莆田落地生根的一个个鲜活实例。  相似文献   

9.
人物通讯的结构,在写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体现时代精神的鲜明主题是“灵魂”,生动丰富的材料是“血肉”,匀称健美的结构则是“骨骼”。从美学角度讲,结构美也是形式美。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是表现内容,显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下功夫钻研人物通讯的结构,在写作中着力追求尽可能精巧完美、别具风格的结构形式,是写好人物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报纸上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一、纵式结构。即按照人物事迹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结构方法。纵式结构的标志是时间上的纵深。同时,也要注意到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0.
我与光洋合作的通讯《正义的枪声》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此篇报道获奖的主要原因是,在全国报道这一重大题材的稿件中,我们采访快,写作快,占了先。新闻的特点之一在于“新”。为了这个“新”字,就要“抢”时间。然而近年来,强调时效性不够,一些记  相似文献   

11.
把现场短新闻写出份量,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的新闻价值。因此,首先要打题材仗,把那些适宜写作现场短新闻的题材,纳入到这个新闻品种中来。这里,应克服一种模糊认识。目前,有些作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的重要性,误以为它是“小东西”,因而舍不得把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重大典型人物等题材写成现场短新闻,一味追求“头条消息”、“长篇通讯”。这样,就使得现场短新闻栏目里,很难得到表现重大新闻题材的稿件。其实,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已得到了读者的  相似文献   

12.
大凡自学新闻写作的人,从入门到熟练都要经过一个短——长——短的过程。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人说,现在提倡写短新闻,短了不是很好吗?岂不知前边的短和后边的短有着质的区别。初学写作时候的短,是由于不懂、不会、不熟的原故,因而拿起笔来觉得没啥可写。枣核解板——两句。也不容易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偶尔抓住一个题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里有许多原因,如选材、提炼主题,写作技巧等。除了这些之外,我以为这和初学者不懂得采访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常常由于不会采访,或采访不深,主题不明造成的。特别是基层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学着写,自以为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看到一点,或听到一些,就动手写。由于对要写的人或事知之  相似文献   

13.
重大典型宣传中,典型报道需要突破工作化、经验化、材料化的写作模式,回归新闻的本来意义。为此,需要确立“这一个”的新闻视角,即运用重大典型回应时代诉求,发挥“这一个”的符号价值;聚焦重大典型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这一个”的别样精彩;呈现重大典型感人至深的情感,营造“这一个”的共鸣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一 在司马迁笔下,即使是同一类型人物,而“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相同”,这是作者善于用独具特色的细节描绘,表现不同于众的“这一个”,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那个时代,自然还没有细节、个性、典型等我们今天常用的术语,而在写作实践中,有许多表现手法古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6.
一篇主题重大的报道江海波一篇好的新闻通讯,当然需要布局谋篇得当,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等等。然而,题材是否重大,揭示主题是否深刻:够“份量”,往往更为重要,它常常成为一篇通讯能否在众多评奖稿件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三次“上书”总书记的普通农民》是一篇在主题、...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古人叫“意”。提炼主题就叫“立意”或“炼意”。记者、通讯员收集好写作的素材之后,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提炼和确定所写新闻的主题,即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提炼主题为什么先要提炼和确定主题?我们写新闻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篇新闻就要宣传一种思想观点,就要有一个主题。另外,我们手边收集到的素材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理出一个头绪,由一种主导思想即主题来加以统率。也就是毛主席说的“用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也是这个意思。宋代  相似文献   

18.
找到了好的新闻题材后,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选择典型的新闻事实去反映主题的表现方法问题,这在优稿创作中也十分重要。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对于重大题材我们不难表现,但更多的是对那些看似平常的普通题材反倒觉得无从下手,其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有利于这类题材主题的深化和表现,也更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2001年9月17日播发的《中国完成15年入世谈判》一稿最近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国际消息一等奖,这是新华社连续几年获得这一殊荣。这篇由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记者梁业倩、陆大生撰写的稿子题材重大,时效性强,写作精彩,播发后  相似文献   

20.
我1987年3月开始业余写新闻稿,到1988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被《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日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67篇,被市公安局和延庆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写稿的实践,我的初步体会是“捡”“精”“思”“闯”“挤”这五个字。写作的知识靠“捡”。写文章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即使遇到好的题材,头脑这个加工厂再灵,也出不了名牌产品。为了“捡”知识,我除了备有“阅报本”“读书笔记”,注意随时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