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星座文化是互联网线上线下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很强的参与度。星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反映了他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信念系统等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社会的压力和传媒影响的共同作用而成。文章从新媒介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星座文化如何迎合青年的需求,探究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对星座文化依赖的心理与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算法成为控制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并出现“副作用”和“阴暗面”时,个体开始发挥自身能动从依赖算法走向抵抗算法。既有研究往往借用驯化理论这一概念,聚焦于数字劳工和数字灵工等附有经济利益动机的个体如何进行算法抵抗,缺乏对无经济利益动机的普通用户“如何进行算法抵抗”以及“算法抵抗策略制定背后深层原因”等问题的系统考察。因此,基于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以“日常抵抗”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抖音平台中的青年用户,研究得出:抖音青年用户的算法抵抗策略具体表现为对算法的逃离、嵌入和反噬,而无法真正实现“逃离算法”。自身“算法技术意识”“算法素养”的不断增强,则是抖音青年用户算法抵抗策略制定和选择的多维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晨 《大观周刊》2013,(12):320-320,32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女性相对男性的依附程度日益下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收八、高智商女青年从迈入社会起,就倾向于把精力投入事业,以致错过了谈婚论嫁的黄金年龄段,迟迟无法找到婚姻的归宿,她们,正是当下被称之为“剩女”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日益戍为社会的热点,甚至是焦点之一。“剩女”现象的出现,既有其深层次社会外因,更囿于“剩女”群体独特的心理内因.笔者从心理学研究的七个角度,尝试提出了改变“剩女”现象的方法,旨在帮助“剩女”发现自身问题症结,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在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中提升魅力,把握机遇,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是指在高校读书的女性学生,最初,她们的媒介形象也是正面的。但近年来随着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常和“被包养”“被骗”“失联”“就业难”等联系在一起,她们的形象正在发生着异化,这必然对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育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的生育率和生育水平在不断下降,社会中生育焦虑不断凸显,“少子化”危机一触即发。抖音平台中的母婴短视频在生育焦虑弥散的情境中建构了积极、乐观的生育文化景观。短视频使得育儿女性获得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她们通过表演仪式呈现外化的、多元化的自我以及再现私人的、日常的生活空间,并通过互动仪式结成亲密的育儿女性群体及围观的青年等两个观看圈层,分别在互动和观看中收获模拟的社会支持和虚拟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育焦虑情绪;但从传播仪式的层面上看,母婴短视频反映出了当代青年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过去完整的自我的迫切追寻,短视频的消费主义逻辑也使得“楚门”的悲剧不断重演,阻碍着对焦虑的、负面的社会生育心态的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6.
袁玭 《东南传播》2022,(11):77-79
“镜像”理论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雅克·拉康提出,揭露了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过程。韩国导演李沧东被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他的作品主角多为韩国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作品刻画社会环境对人的压制与强迫,以困厄生活的真实细节,呈现出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在对人物群像的刻画与构建中去溯源韩国社会,寻找被表象遮蔽的现实问题,完成对当下社会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7.
女性媒介建构女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传媒观察》2005,(4):40-41
女性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女性要求表达自身需求的产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缺席”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的边缘地位,决定她们不可能在其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她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女性生存状态,洞察女性心理并传播女性文化的媒介,女性媒介就是应女性需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助深度访谈法,以“个体穿搭”爱好者为研究对象,从中分析这些爱好者角色扮演的内在逻辑,发现个体穿搭亚文化圈内的爱好者角色扮演主要包含沉浸体验型扮演、社会交往型扮演、性别转换型扮演和互动导向型扮演四种形式。角色扮演的背后蕴含着国潮风自我展现的文化建构、圈层认同与社会资本积累的人际互动、消极情绪的纾解与释放、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诉求。个体穿搭青年亚文化群体中的角色扮演对爱好者具有积极作用,让爱好者不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在扮演中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成长。  相似文献   

9.
穆宇婷 《东南传播》2022,(6):118-121
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一直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流变,这类变化既是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人的男性和女性相互心理期待的结果,也是影视剧中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双重镜像的结果。在数字时代,男女的影视形象与现实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的虚拟的情感互动愈加现实化,这既体现为现实中性别权力关系转变的逻辑,也体现出当前影视剧创作中两性形象关系趋向“逆转”的一般规律,女性自我也因现实和影视的双重镜像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治愈系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青年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关注三个问题:治愈系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什么样的生活感受;它如何影响了人们看待自我与世界之关系的方式;治愈系文化的流行对公共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借助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研究发现,治愈系文化主要包含个体化与重视自我感受、对“复杂性”的放弃和回避、寻求温暖和亲密关系三种感觉结构。治愈系文化的流行促使“疗愈型自我”在中国社会兴起,网民心态从关注公共议题转向更注重个体感受,以“温暖”和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作为社会交往、参与公共事件的标准“,疗愈型自我”走向极端,会有导致自恋主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文鸯 《新闻界》2014,(2):29-32
建构女性话语权,是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之一,女性媒介话语权就是女性利用传播资源表达自我主体意识的权力。新媒体时代,女性媒介话语权不仅缺失,而且还存在异化现象。女性媒介话语权建构的路径主要有:增强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唤起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提高媒介素养,完善媒介监测机制;培养女性意见领袖作用,提升女性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现代消费语境下,从文化和女性等多元视点切入,将电视广告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提高到学理层面。分析认为:宏观上,上海这座城市已经不可遏制地进入消费社会。微观上,广告商利用了女性冲动消费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策略主动制造了“需求”,激发女性消费;大众媒介从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充当了广告主重要的“帮手”,共同引导女性走入消费社会;同时女性消费者的情绪性消费特征显著,她们对自身的消费有第二层解读,试图通过购物实践广告符号的象征价值,完成对自我身份地位的理想化重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一个女性角色迷群——"艾琳·艾德勒"迷群为研究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她们的理想自我和性别诉求.研究结果显示,"艾琳·艾德勒"迷群的形成是基于迷群内部成员对电视剧的意义建构,并且坚持迷群内的文本阐释规则.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是成为一个智慧、独立的女性,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女性独立意识,并且她们的性别关系诉求是一种在互相超越的过程中维持的势均力敌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收集了中国100名青年“躺平族”的原始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时代的躺平文化在与主文化的不断对抗和接合过程中,呈现建构力量多元化,作用空间网络化,抵抗对象具体化、多样化、动态化,以及抵抗性质温和但影响深远的特点,不断接近葛兰西所说的“均势妥协”状态,从而建构起三种躺平文化形态:对抗式躺平、疏离式躺平和折中式躺平。研究认为,数字时代的躺平文化并非简单的网络传播现象,而是折射出在复杂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青年群体面对巨大社会压力时,建构出一种自我解压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社交媒体为人们建构理想的自我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但这种单一化审美背后的“容貌焦虑”问题愈发突出。“容貌焦虑”现象源于多种因素,如媒体软件“美化自我”与现实造成反差、媒介影响下的“自我认知失调”、情绪宣泄、他人发声的感同身受等等,如何更好避免“容貌焦虑”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生育APP成为女性提高受孕机会和对身体自决权的重要工具。既有研究关注生殖健康自我追踪中的知识生产及其背后潜在的道德和伦理命题,而对生育APP如何形塑女性备孕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的方法,考察生育APP如何通过“身体可见”、“过程可见”和“问题可见”,既赋权用户自我认知又生成技术权力的过程。并认为生育APP促使用户主动认知、自主选择和能动协商,进而生成“认知主体性”、“决策主体性”和“阐释主体性”。对女性备孕过程中自我追踪实践的考察,有助于从人的主体性维度,理解当代数字生命政治中媒介技术的作用,并从权力-知识的关系视角,丰富了生殖健康研究的社会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8.
杨化玲 《大观周刊》2012,(21):285-285
毛主席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社会主义的中国女性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女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女性的代表,它们的身心素质和理想打算,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尤其对家庭的和谐和下一代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作用。21世纪,我国许多价值观发生改变,女大学生的情感、心理的特殊性使得她们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群体。笔者作为一名大学恩政教育工作者,将从大学生情感教育基础发出,提出一些实际有效地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女性导演贾玲在其电影处女作《你好,李焕英》中以伦理道德来指控子女的“自我理想”。在电影镜像关系的“凝视”中,李焕英突破伦理社会“自我理想”的指控,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并逐渐构建其主体身份。在实现视觉自反的元图像拍摄与反凝视过程中,主人公身份的主体性得以显现。此外,电影充分展示了多话语并存的身份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极大地助推了星座文化的传播,作为星座领域后入围者,陶白白凭借独特的内容营销策略,将星座情感话题集合,通过场景化表达、总结式陈述提升内容质量。在媒体营销策略上,陶白白丰富星座的表现形式,设置衍生话题形成裂变传播,积极与其他品牌合作提升IP影响力。在用户营销策略上,陶白白满足网友认识自我、社交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成为网友风险社会下的指引。在“陶白白热”的背后,也要警惕星座标签化对个体的限制,防止星座文化的过度狂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