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议“新新闻主义的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大学》杂志95年冬季号上刊登了一篇由楼坚编译的原刊于《美国新闻评论》杂志1994年10月号的论文,题为“新新闻主义的复活”,作者是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的查里斯·哈维。文章认为,本世纪六七十年在美国风靡一时的“新新闻主义”,在一度销声匿迹后在九十年代奇迹般地重新兴起。文章分析了新新闻主义复兴的原因,所引起的争论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新闻主义真的复活了吗?”在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年里,我们回过头去重新推敲“新新闻主义的复活”这一命题,无论是对于研究新新闻主义或是讨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都是有益的。 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又译为新集纳主义、简单地说,所谓新新闻主义是指用小说的  相似文献   

2.
据笔者统计,"新新闻"一词在国内理论界的使用比较混乱."新新闻"又称为"异常新闻"、"饱和报道"、"偏袒性新闻报道","参与式新闻报道"、"地下新闻报道"、"高等新闻主义"、"文学新闻主义"、"通俗社会学"、"非虚构小说"、"近小说"、"事实的文学","非小说性虚构作品"等等.  相似文献   

3.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New Journalism有译"新新闻学"或"新兴新闻学"的,也有译"新新闻写作""新新闻报道"或"新新闻报道文学"的."新集纳主义"是音译,是介于新闻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写作体裁,意译以"新新闻写作"较好.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文艺评论界流行过"现实与虚构混合"的理论,认为要真正反映现实,最好是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真人真事,但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即用虚构的手法来写,于是兴起了"新新闻写作".这类作品的作者,被称为"新新闻记者"."新新闻写作"是用小说的技巧、文艺的笔法,报告所见所闻,既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又允许作者在描写事实  相似文献   

6.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7.
周曼妮 《今传媒》2013,(1):55-56
本文首先就议题所处的时代背景做阐述,其次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内涵,再简单阐述网络新闻的崛起对"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负面作用,然后在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本文观点,即网络新闻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促进作用,最后对全文做总结。  相似文献   

8.
反特小说《一双绣花鞋》是文革时在全国疯狂流传的地下手抄本,被称为"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这双绣花鞋的灵感,就来自于该书作者况浩文亲身经历的"三·一三"大批捕——重庆镇反运动中规模最大的抓捕行动  相似文献   

9.
今天,网络信息全球化、碎片化,获取信息的渠道无比宽广。有了140字的博客,有了140字的小说,140字的新闻,甚至有了90秒的微电影。有人说,这是"微时代",表达与倾听的门槛双重降低。"微时代"成为一把"双刃剑":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让我们如此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变得日益浮躁。  相似文献   

10.
鉴于网络时代对"宅族"产生的深远影响,笔者从消费主义、眼球效应、娱乐主义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媒体在建构"宅族"形象中过于重视经济效应且过度营造娱乐化氛围。因此,媒体有必要利用自身公信力,在"宅族"媒体形象的建构上,更加客观与理性。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新新闻主义的兴起与衰落确有其客观社会原因,但身份的尴尬却是导致新新闻主义备受攻击的直接原因。今天,我们重提新新闻主义,必须是切适于当下生活的广义文学文本视野下的言说。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可能以"文体"的方式赋予新新闻主义明确的身份。这种身份的获得,及其与阅读者构筑的阅读契约是我们判断一个作品的唯一参照坐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评论》2011,(7):127-128
主义而又女性主义之花,王旭烽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6月《主义之花》以鄞州女革命家陈修良的革命生涯为主线,以浙江近现代女革命者出生入死、纵横捭阖的生命轨迹及革命经历为内容,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革命女儿群像,展现了她们瑰丽、雄奇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品质。小说以烈士叶天底的遗言"主义之花"作为书名。全书分"点燃星火的异国女神"、"秋雨秋风愁煞人"、"侠女风流"、"黑暗里突然透出一线儿红"、"花几  相似文献   

13.
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新新闻主义运用了很多小说写作手法,对事件进行生动的叙述和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事件真相。本论文以《夜幕下的大军》为文本分析新新闻主义写作技巧的运用,旨在阐述该作品的新新闻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兰台内外》2013,(1):15-16
9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组建了一个同样年轻的政党。虽然,其中有些人后来在政治上走向了反面,但在当时的中国,他们是最早的"盗火者"。下面所收入的文字,均是那次会议参与者所写,用亲历者的眼光,讲述一个真实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15.
舒畅 《东南传播》2010,(4):113-114
两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性——萧红与田沁鑫,选择了在时空流转的一个交结点上遭遇,而这个交结点便是从小说走向话剧的《生死场》,作为小说的《生死场》与作为话剧的《生死场》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微妙关系,可谓是艺术传播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公共舆论事件频发,"合肥少女毁容"案,又是一起"官二代"引发的舆论风暴,传统媒体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引导舆论,回归新闻事实,还是随波逐流?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发达的今天,该如何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赵雨冰 《新闻世界》2014,(8):375-376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市场的驱动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了新闻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视角,结合"市场新闻学"的观点,探析了陈永洲事件中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旨在为加强媒体自律精神、规范媒介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各种媒体的竞争大战硝烟弥漫,其中传统报刊业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而最根本的是编辑、记者聪明才智的较量,创新谋划的较量。只有用登高临风的眼光、运筹帷幄的心智去出新、出奇、出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业内专家分析,新时期报刊的生存发展,大体经历"胆子——点子——底子"三个阶段。面对残酷的竞争和新的发展态势,真正有眼光、有才...  相似文献   

19.
栾轶玫 《视听界》2014,(5):36-38
面对传统媒体人才不断外流的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媒体人的两个心态变化:一是早期媒体人都带着"成名的想象",到了媒介市场化与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媒体人的职业荣誉感被职业倦怠感吞噬,成名的路径也不再依赖传统媒介;二是媒体人从崇尚"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性失联"。文章还分析了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元业态、企业媒体化生存与企业媒体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高速公路"──美国新闻传媒扫描之二徐熊"信息高速公路"为何物?现在美国各个电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那么这个"公路"为何物?"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从其他领域借用来的比喻性概念。在美国报章中还有"数据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