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指出作为处理海量数据的有效工具,文本挖掘技术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得到广泛重视。概述文本挖掘的相关技术和研究现状,介绍信息抽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规则与模式发现等常用的文本挖掘方法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拓展文本挖掘的应用领域,并为人文社科研究的方法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数字人文"是当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研究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国内,其理论构建和应用研究都在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数字人文必将对图书馆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应该充分占有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从文本挖掘、GIS技术、文本可视化和古籍语料库四个方面进行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3.
针对美国和加拿大等高校共同承担的大型跨学科人文文本挖掘项目MONK,详细介绍其文本挖掘流程及相应的工具、技术和算法,并具体探讨利用MONK提供的工具进行文学文本挖掘研究的应用实例。最后总结人文领域文本挖掘方法的几类应用,提出该项目对我国人文领域应用文本挖掘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本挖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典型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研文本挖掘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现况,介绍国际上文本挖掘在这些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展现目前文本挖掘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给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基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分析我国目前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现状,探讨游戏化叙事对数字人文的驱动和变革作用及其应用于数字人文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游戏化叙事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叙事表达和媒介呈现两个维度总结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体现的游戏化叙事理念。[结论/发现]提出数字人文游戏化叙事的实践路径,即挖掘特色文化基因、构建开放叙事文本、完善平台反馈机制、打造多元媒介矩阵。[创新/价值]游戏化叙事为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丰富现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6.
崔春  毕强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4):99-105
关联爵士项目是一项探索关联数据在数字人文领域中应用的实验项目,主要关注如何利用关联数据提升文化遗产文献的可视性,即通过爵士历史的数字档案揭示音乐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爵士领域的社交网络.介绍关联爵士项目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开发步骤以及项目中的关键问题,认为其可以为我国关联数据与数字人文领域的结合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采用挖掘实体关系为目标的研究路线与方法、最大化文本来源、发布中文名称规范关联数据、对现有本体进行选择和映射、利用众包方式开展文本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7.
张婉莹 《档案管理》2023,(4):76-77+85
数字人文学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学术研究带来了重大影响。数字人文研究的本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人文领域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呈现,并通过多重视角展开深入研究。而如何促进数字人文研究发展,则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图书馆、档案馆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图书馆、档案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合作方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本文旨在分析图书馆和档案馆在数字人文研究合作中的优势和合作方式,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时代,城市记忆资源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以“数字人文”为研究视角,在探讨数字人文与城市记忆资源建设匹配性的基础上,用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方法重新审视城市记忆资源建设模式,按照城市记忆资源体系构建、资源采集原则与方法、数字化加工与存储、资源数据库搭建的流程优化传统资源整合模式,最后提出基于文本挖掘、关联数据、GIS与虚拟现实、文本可视化等数字人文技术的记忆资源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项目和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共同举办的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对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的概念、内容与实践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集中对数字技术与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融合的"历史学与史料的深度挖掘""语言文学与文本处理、知识探索""人文艺术与数据可视化呈现"等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四个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可具体实践的方面:分类汇总整理并展示来自全球的数字人文数据库、工具软件或平台;开展数字人文数据集建设;新增数字人文咨询;成立数字人文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10.
为加深学界与业界对红色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解,推动红色数字人文研究不断发展,本文通过跟踪国内研究动态,明确其概念内涵、梳理其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设措施。首先从技术体系、资源体系与应用体系明确红色数字人文内容;其次从文献综述与应用场景阐述红色数字人文研究现状;最后探讨红色数字人文建设措施。从资源建设角度,红色数字人文发展需要加强数字处理工作,实现红色数字资源信息整合与组织管理;从服务质量角度,红色数字人文发展应当顺应技术推动、深化内容挖掘、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从记忆塑造角度,通过强化国家红色集体记忆参与感,驱动红色数字人文传播与发展。本文厘清了红色数字人文概念,较为完整地探寻我国红色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图景,为未来的红色数字人文研究指明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华 《档案与建设》2021,(1):31-36,30
采用文献计量法,梳理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的现状,然后采用主题分析法,重点分析学界关于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主题,包括档案管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策略、数字人文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等,总结并归纳,进而从加大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力度、重视国外研究成果本土化与时代性探索、持续丰富研究方法与内容三方面对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数字人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学者们主要关注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的数字人文,而对数字人文自身的理论建设较为漠视;缺乏理论内核的数字人文呈现一种数据库建设多于学科研究、论辩多于创新的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却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本文呼吁重视数字人文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从"人文"的内涵出发,指出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多门学科共同构成的一个新领域,其对人文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工具或方法的使用,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内涵,是一种质的变革;辨析了与数字人文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和人文主义等概念,基于麦卡蒂的方法论共同体与卡拉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构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由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具体工作内容与研究领域构成。图1。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人文与档案学跨学科背景下,通过探讨“数字人文”等概念的内涵,调研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现状及数字人文对现有服务体系构成要素中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凸显基于数字人文视角的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通过列举实践案例以论证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最后从管理、技术、法规维度构建数字人文视角下的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所谓数字人文取径,是将数字资源或数字工具的运用导入到一个人文学者完整的研究历程中,从问题意识开始,包含搜集与取得材料、整理与组织材料,到分析与观察,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诠释,进一步产出研究成果。本文便是从这样的方法论出发,陈述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心在淡新档案的重整与系统化工作上,以数字人文研究为系统导向,融入三个重要的系统概念:学科元素的深化、研究功能的延伸、研究意识的连结;采取多重脉络的关联结构,将档案组织的层级从"案"细致化到"件",逐件进行全文的人、时、地、物与客家相关词汇的标注,并在戴炎辉分类之外,针对客家研究的需要,建立客家事件主题架构。在这样的档案内容深化后,运用DocuSky的云端资料库模式,建设"《淡新档案》客家研究数位分析系统"(Danxin Archives System for Hakka Studies,DASH),提供系统使用者与材料间互动探索的多元功能,并以标准格式DocuXML让使用者完整汇出需要的文本材料及加值信息,以衔接个人的议题研究,启动研究者个人化的数字人文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实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分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实践,为我国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网络调查、邮件咨询、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其数字人文服务目标、岗位设置、服务实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特点。[结果/结论] 数字人文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新的增长点,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实践探索需要找准定位、明确建设目标,扩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学习、设立相关职位,深化联系、开展多元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服务体系、馆员作用、知识共享等方面,分析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人文性。指出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实现需要技术和人文的双重支撑,只有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南海更路簿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地理学、航海学、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出南海更路簿综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大量存疑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论证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新解,考证部分更路簿抄本不实的问题,为南海更路簿的综合研究提供全新的数字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