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刘海鹏 《大观周刊》2012,(17):49-49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和救人者反被勒索的事件一次次的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和法律制度。有的学者建议将原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见危不救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规定"见危不救罪",本文将就见危不救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捋顺其所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新闻中有一部分是涉及社会阴暗面的,如不幸事件、丑恶行为、暴力、犯罪、社会病态等等。有关这类问题的报道,常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诽谤或者侵犯他人隐私,触犯法律;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宣扬残暴和罪恶,起了诲淫诲盗的作用,损害甚至败坏了社会道德。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的。这个问题从社会新闻出现不久就提出来了。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提出关于新闻工作者道德的决议,规定“论一国元首非关历史上必要之端者,不得登载;论个人琐屑之事而于群众无关系者,不得登载;震人听闻、摇人心思之事,如某人自尽、某人见杀,以及淫秽等事,不得登载;谣传不实、子  相似文献   

3.
杜聿 《大观周刊》2012,(45):98-98
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已经从道德范畴上升到了法律范畴。它不再只是道德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行为后果涉及到了法律问题。本文将对见义勇为进行法律分析,提出见义勇为立法保障应注意的问题和原则等。这样立法不仅能够使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而且能够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从而更加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辛娜 《今传媒》2016,(1):59-6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中一个亘古常新的问题,任何时代的思想家在研究法的问题,如果想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无一例外涉及到法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所以,人性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今中外的法学家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众所周知,人之异于其他物种的根本特性在于道德性,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和增强人的行为的道德性所创制的一种社会机制.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在中西方法律思想演变中多有体现,研究二者的补充关系对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任何社会关系都不能不涉及法律问题.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发表,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作者和作品中所反映的组织和人物的关系,作品的内容和对于政治、社会的影响的关系等.这些关系事实上常涉及法律问题,需要由法律来调整.我现在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报告文学是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它既要具有新闻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法治新闻中有一部分是涉及社会阴暗面的,如不幸事件、丑恶行为、暴力、犯罪、社会病态等等。有关这类问题的报道,常常涉及法律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诽谤或者侵犯他人隐私,触犯法律;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宣扬残暴和罪恶,起了诲淫诲盗的作用,损害甚至败坏了社会道德。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此时刻,再次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发掘媒体新闻报道中将二者混同的问题,并提出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对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纠结的媒体报道来说,定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9.
施丁屹岑 《大观周刊》2011,(52):18-18,9
公民救功行为作为一种无因的、自发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本能的自发善举和人一陛向善的力量追寻。然而.由于缺乏制度、法律的规约,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人们,道德选择多维,价值判断模糊。这一段时间来“行善反成错.诬告反得利”不断冲击着道德底线,使人们的道德感和行为形成了错乱。目此,仅靠道德自觉不能完全支撑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大厦,法治的社会更需要依靠法律给救助者以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与读者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图书馆与读者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图书馆存在发展的基础,它的调整方式既有道德方式,也有法律方式.图书馆法在调整图书馆与读者权利义务方面有重要作用,道德调整方式和法律调整方式应共同服务于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玲 《大观周刊》2012,(22):152-152
将道德体验应用到高中德育教育中,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道德救育引入到高中德育教育中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自己的评论写作、编辑和教学讨论中,我时常感到,有一些问题可能是不适合运用形式逻辑中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论证的。它们是哪些问题呢?刚好,前不久京哈高速公路上的拦车救狗事件所引发争议及相关评论,再一次触发了我对  相似文献   

13.
高万亿 《新闻前哨》2000,(12):21-22
新闻道德是调整新闻界与社会、新闻从业者之间关系的规范准则,它直接影响和制约新闻人员的实践活动。研究一下我国新闻道德的现状,明晰其中之短长,无疑有助于加强新闻道德建设,将我国的新闻道德水平提高一步。前几年,原华中理工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对我国的新闻道德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两类对象,一类为非新闻工作者,一类为新闻工作者,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社会与新闻界自身对新闻道德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的新闻报道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特别是对我国记者在“…  相似文献   

14.
朱蓓蕾 《大观周刊》2011,(33):11-12
案结事了,调解占主导。在法院解决当亨人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调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正确运用调解技巧提高调解成功率成为了理论界与实践界一同讨论研究的课题。因离婚案件具有其特殊性,婚姻法规定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离婚案件由身份关系所引起,除了涉及法律问题外,更多地还涉及了家庭伦理、情感和社会道德等非法律问题,因而用非法律手段化解离婚案件纠纷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文以离婚案件为讨论对象,从心理学角度探完如何在调解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准确掌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来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的博弈——论人肉搜索第一案中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人肉搜索"从产生之时就带有道德批判色彩,它同个体隐私权保护之间存在着道德与法治的双重困境。《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了隐私权的地位,为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开启了新的一页,但是从规范的具体化到实施的有效性都尚存一些问题。本文以人肉搜索第一案为样本,对中国式人肉搜索进行道德根源分析,指出网络环境中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规范"人肉搜索"的法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暗访手段获得正常采访和拍摄中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采访模式,它能够让一些社会黑暗面得以曝光。但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伦理方面一直备受争议,因为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法律诉讼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隐性采访虽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采访效果,但也要注重隐性采访的人文关怀,尤其注意保护镜头中涉及的无关人员的利益或安全。本文浅谈隐性采访中应注意的道德与法律风险,以及相应的规避之策。  相似文献   

18.
手术室起火,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罹难,而同在手术室的6名医护人员安然无恙。尽管医护人员曾试图扑灭大火,但最终放弃病人的做法还是被舆论推向了道德的审判台。在救与不救之间,医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不足亦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堂发教授所著《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批评性报道所涉及的侵权法律问题,围绕批评  相似文献   

20.
蓝鸿文 《军事记者》2001,(10):22-23,21
侵犯著作权与保护著作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又是一个既涉及道德又涉及法律的问题。著作权亦称版权,一般指著作人对作品所享有的权利。著作权和专利权、商标权一样,都是专有权,都属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可以转让、继承。在知识产权中,与新闻界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的是著作权,这是因为构成新闻媒介的基本要件是作品,是包括新闻、通讯、评论、图片以及其它体裁文章等在内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