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立法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省+市十县”的4级保护体系也可以看出我国举全国之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部署。  相似文献   

2.
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006年2月,我国首次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在2006年6月10日为首个全国文化遗产日,全社会开始行动起来,共同保卫我们的文化财富。面对这样的形势,档案馆是否有必要参与保护?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措施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试述档案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在一些国家兴起,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目,如今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1年5月18日,联合  相似文献   

5.
吕鸿 《图书与情报》2012,(4):133-13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共财富,发挥着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急管理能力非常有限,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特点,使得对其在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存在很大的阻力。在我国应急管理模式从综合减灾模式向全面危机管理模式发展的趋势下,结合5.12地震中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急保护,可以启发我们找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作了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手工技艺、风俗习惯等,内涵丰富,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决定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立足于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和实践情况,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推动地方资源建设,鼓励相关社会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宣传手段,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服务体系等公共图书馆有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策,以期公共图书馆能够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王静 《新闻爱好者》2008,(12):152-153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和展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论述了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应担当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王莉 《博物馆研究》2007,(2):68-72,88
2004年,自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和实践工作已进行了两年有余,尽管业界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已有所认知和了解,但是保护工作的开展依旧处在雏形阶段。现阶段各地方对"申遗"工作兴致颇高,但对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尚缺乏认真和有效的探讨,笔者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博物馆在这项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谈点粗浅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守护精神家园——谈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已向全世界承诺“将保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适度利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被中国政府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工作已经被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12.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保护和抢救上。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亦投身其中,承担责任。然而,诚如许多文章所述,档案部门此种责任的担当,多被视为一种“介入”式的职能扩展,始终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边缘地带。本文试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及其保护形式做更深层次探讨,以期能更好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黄斌 《声屏世界》2006,(8):66-66
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个主题引领下,广电机构与其他传媒一道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报道,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喧嚣过后,终归平静。相对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原因,独到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等非物质因素,给保护与传承带来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广播电视作为以记录声音,表现图像见长的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可以而且…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物质性”的遗产即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包括建筑遗址等,注重的是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体”传承,意在引导人类自身注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情感和智慧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因此,对其保护必须讲究“活”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特别是保护好那些创造、拥有和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生生的人.是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贵州省档案界的同行们深谙此道,他们在保护抢救水书、山林契约档案时.把着眼点首先锁定在“人”上,随时注意突显“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职能与重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哪些丰富的形态?如何进行全面保护?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是什么?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4月25日上午,应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以《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了精彩演讲,全面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6.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艺术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世界意义。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昆明市盘龙区档案馆在全区开展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为主题的专项工作,对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进行普查,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尽管档案馆在档案文献资料的保护工作中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对于非文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抢救、如何保护、  相似文献   

20.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