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了近五十年稿子,也向报刊社投了近五十年稿子,过去的投稿和现在的投稿可大不一样。早些年,作者所投的“稿子”,绝对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一般一稿一投或多投。这样,一篇稿子一般都要用复写纸复印五六份甚至更多。至今我中指握笔处还留有一块凸起的硬骨,至于交通闭塞引起的传递问题,那就更加一言难尽了。  相似文献   

2.
我不时给上海的城市导报投稿,深深感到这家报社待我们这些通讯员可够真诚的。首先,凡有稿件被采用,样报一次不漏地寄给作者,而且稿费也不会姗姗来迟。我写的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去年10月21日该报首版“信息集纳”专栏刊用,黄准  相似文献   

3.
时下,不少报刊社在寄发稿费时,汇款单留言处都空着,有些尽管也写有“某月某日”的字样,但采用的是哪篇稿子却未注明。而这些报刊社又不寄样报样刊,作者收到汇款单后颇为纳闷。 笔者发现许多大报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在汇款单上不仅清楚地注明“您的题为××的文章刊在本报×月×日×版”,还客气地标明“欢迎继续赐稿,谢谢!”等字样,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亲切有加。 基层作者和通讯员,正常发出去的稿子并非一件两件。拿到稿酬,不知用的是哪篇稿,这既不利作者总结经验教训,又对以后投稿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殷切希望有关报刊社分…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5.
走向成功     
一期一期地编发这本刊物,一个月一个月地就把这一年给过去了。转瞬间,《记者摇篮》的封面便标上了“2006.01”的字样——新的一年开始了。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记者摇篮》编辑部给我们最尊敬的读者拜年!诚挚地向新闻同仁问一声:大家过年好,你们辛苦了!做新闻真的很辛苦。长年累月,一篇稿子接一篇稿子地写,一个录音接一个录音地录,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地拍,一期节目接一期节目地做,一块版接一块版地编,一个广告接一个广告地揽,一份报纸接一份报纸地发……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苦还罢了,压力大。过去的一年不管你做出了多大成绩,甚至还没…  相似文献   

6.
【咸聊淡扯】小二躲非典去了 ,在老家呆了俩月。回来头一天就找我 :“哈 ,三大爷 ,您老能耐啊 ,当起人体炸弹了 ?滋味不错吧 ?”我愣了 ,不知他说啥。“您老的邮箱……”我立刻明白了。可他怎么就知道了这事儿呢 ?一定是窃取我的邮箱密码了。“想起诉 ?免了吧。要不是我 ,您老那俩邮箱还在太平间歇凉凉呢 !”事情是这样的。不少作者反映 ,我们的投稿信箱收不到自动回复。我一试 ,果然有问题。原来是设在邮件服务器上的回复功能工作不稳定。于是我就想在我机子上的邮件程序上再设了一个 ,这样 ,只要我接收邮件时 ,作者就肯定可以收到回复了。…  相似文献   

7.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8.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都怕费了好多心血写成的稿件被编辑一个条子退回来。一接到退条,有些作者往往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有些好象还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有的干脆抱怨编辑不识货。其实那是一种偏见和“自我感觉良好”的表现。应该说,退稿是尊重作者的表现。既然稿子被退回来,肯定不是稿件写的不成功,就是投稿方向不对路。应当冷静下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常言说,文章总觉自家的好。一篇文章写成,耗时劳神,自己认为不好是不会送到  相似文献   

10.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11.
只要事先没有“专有使用权”方面的约定,可以允许“一稿多投”。何谓“一稿多投”?这个问题初看似乎很简单,就是一篇稿子向多个媒体投稿。真的这么简单吗?  相似文献   

12.
农民日报于5月25日在一版刊登启事:“从1987年6月1日起,我报取消邮资总付,来函来稿请自贴邮票。”笔者是一名通讯员,每年向全国各地、各级新闻单位投稿300多篇,每年得稿酬300余元。由于各新闻单位总付邮资,自己每采写一篇稿子,除了稿纸以外,只需付出1分钱的信封费就行  相似文献   

13.
业余时间,常情不自禁地为报刊写稿子,尤其喜爱写言论稿。但投起稿来,总有些“后顾之忧”。一是顾虑投稿之后,许久不见音信,不知是否有“出头之日”,但又不敢再作另投,怕落个“一稿多投”的不是。待终于认为已无见报的指望,稿子的时效价值也所剩无几了,只好归入资料柜。我知道,而今邮费涨了,如果篇篇来稿均有回音,不仅会造成报社人手紧张,经济上也负担太重。可我觉得,对于那些已被编辑同志留意、作为备用的稿件,还是尽快给作者个音信为好,这项开支也不会太大。这样做,不仅给作者吃  相似文献   

14.
对于“军地立交桥“专版经常有人评报说一些肯定的话。“军地立交桥“就稿件的内容来讲,大都讲的是婚姻、家庭生活一类的事,可称为“软新闻“。这便于前面的要闻版、工作指导版可称为“硬新闻“的构成了一天的本报。所以,该版尽管排在8版,其功能不可小视。由此,我们联想到一版报纸的稿件和各个版内容的结构问题。对于一张报纸来说,版面诸多,确实有个合理配置问题。对于一个版来说也有个合理配置问题。品种、长短、“硬““软“、轻重、前后、上下、字体、字号等等,优化配置。经济工作要调整结构,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报纸也一样。配置得当,就会增加报纸的“厚度“,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本报配置不当时有。有时一个对开两版都是长文章;一天的报纸上有一个作者登几篇稿子;同一天的报纸某个大单位稿件过于集中;指导性够了,可读性不足,等等。尽管我们的搭配还没到了失衡的状态,但是,我们在设计整张报纸的时候,在组合一个版稿件的时候,若能更自觉地重视结构配置问题,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些?(2001年2月28日) “军地立交桥”的功能@王作进  相似文献   

15.
李下 《中国编辑》2007,(2):89-90
编辑是干什么的?听有的人说,编辑就是“拉稿子的”。这话按说也没大错,作者的稿子,可不就是编辑们又是打电话,又是登门拜访,从人家那里“拉”来的么!如果你仅是十分崇拜作者,害怕得罪作者,一字不易地把该作者的稿子发表出来,你确实也就是个“拉稿子的”。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17.
农民日报于5月25日在一版刊登启事:“从1987年6月1日起,我报取消邮资总付,来函来稿请自贴邮票。”笔者是一名通讯员,每年向全国各地、各级新闻单位投稿300多篇,每年得稿酬300余元。由于各新闻单位总付邮资,自己每采写一篇稿子,除了稿纸以外。只需付出1分钱的信封费就行了。近几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向新闻单位投稿者越来越多,其中有些人写稿马马虎虎,而且一稿多投,吃新闻单位邮资总付的“大锅饭”。岂不知,这却给国家邮电通讯工作造成了“紧张局势”。农民日报取消邮资总付,很值得各新闻单位借鉴。  相似文献   

18.
去年初,我随师工作组到某团二连蹲点。碰巧,连长爱茶,看到他请战士喝茶聊天那高兴劲儿,我敏感地捕捉到这茶里的“文章”,以《刘连长的“功夫茶”》为题,写了一篇反映连长借喝茶做思想工作的稿子。此稿很快被军区《人民前线》报在三版头条加了编后发表,后来还被评为当月“优质稿”。回想完成这篇稿子的过程,结合自己担任新闻干事几年来的些许感悟,得出一条小小的经验:要像“品茶”一样写稿。“选”——让稿子的“原材料”独树一帜要泡出好茶来,首先要有好茶叶。同此一理,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首先要选定高质量的素材。高质量的素材往往蕴含着…  相似文献   

19.
最近翻阅了几家报纸,看到大凡署“本报记者”和报社、通讯社撰写的稿子,一般要比通讯员写的稿件长些,有些还得转版。仅以三月份人民日报头版为例,注有“下转第×版”的就有二十四篇之多。当然有些需要长,有些则能短而没短。  相似文献   

20.
经常读报,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相当多的版面上,都有该版责任编辑的稿子,熟悉内情的人一看,嗨,有时一期还不止一篇(用个笔名之类)。应该说,这种现象如今颇为多见。 编辑稿子上版面,早已有之,过去较多出现在副刊上,现在,随着报纸的扩版,大量新闻性专刊(版)的出现,这种现象愈发多见。有读者把它称之为“自编自导”,认为这是编辑爱出风头,谋名声;更有读者认为这是编辑滥用职权。而了解内情的人(包括编辑)却说:这是出于无奈。现在相当多的专版是“光杆司令”,没专门的记者写稿,通讯员的稿子质量又不行,编辑不写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