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学归来     
玮平 《新闻三昧》2005,(8):53-53
细算起来,我已经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5个年头了。现结合自已5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谈一下我的体会和教训即“六要六不要”。  相似文献   

2.
李戈 《青年记者》2004,(5):50-50
在新闻报道方面如何多出精品呢?我认为必须从“立意、选材、时效、形式、编排、语言”六个方面创新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3.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4.
王逸涛 《新闻记者》2005,(12):30-32
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我随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三号船奔赴大西洋预定测控海域进行“神六”报道。远望三号船担负着测控飞船进行轨道维持、安全返回以及天地通信等多项重要任务.其航程历经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  相似文献   

5.
我是个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老家伙”了。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我发现能摆的“资格”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留心向“新手”——从事新闻时间较短的记或通讯员学习了。你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有的同志问我写评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从没变过.我说.最重要的就是“言之有物”。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是相当地难。言之有物,是我对新闻评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基本要求.算是个底线要求吧.  相似文献   

7.
“汪班长,快看今天的军报,你获奖了!”6月24日的早晨,同班战友小郭手拿着一份《解放军报》.一边喊一边兴冲冲地跑进办公室。听到小郭的叫喊,正在忙于报纸排版的我,连忙站起身来,办公室的战友也呼啦啦地围了上去。翻开报纸,果然,“2004年基层化大家谈征获奖名单”赫然在目:《走出网络游戏的“迷宫”》——作:汪彬。没错.二等奖获得中名列第五的就是我。“真不容易!小汪.恭喜你!”班长一脸兴奋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其他战友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辞.一个劲闹着让我请客。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第六期的杂志让我无比惊喜.尤其是特别策划的“我们在报道”专题。不论是封面、内文版式还是图片选择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军事记者》2006,(11):11-11
对亲历报道,不同媒体的记者或同一媒体的不同记者,采写出来的报道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是其独特性。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亲历”。下面结合我自己报道“神六”发射的经过,谈点这方面的体会。2005年“十一”长假还没有过完,我们中央电视台担负“神六”发射采访报道任务的记者便打起行李,前往大漠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往酒泉采访的各媒体记者,大多是从事军事报道的资深记者。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了“神一”到“神五”的宣传报道,可谓是对酒泉、对“神舟”了如指掌,但毕竟“神六”不是“神五”的…  相似文献   

11.
杨茜 《军事记者》2012,(3):61-61
刚刚接触报道工作时.面对一个专业“零基础”的领域.我既好奇又担心。虽然自己一向对新闻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大学的时候就偶有小“豆腐块”见诸报端.但每次看到机关新闻干事为写出好稿而冥思苦想、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导刊》2006,(3):23-23
一、描出“意境”播下余音 满足于“我曾到现场看过了”.或者“我听过当事人对情况的介绍”.还欠火候。必须冉向前跨一步——对被描写的事物达到“见真”、“知深”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14.
贾静 《军事记者》2005,(4):63-63
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它有兴趣.因为只有你对它有兴趣你才可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写稿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新闻,按照六要素说.是指“事件”(What)、当事人(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如何发生(How)。这六个构成事实的要素,即保证新闻真实的六个要素.它们是我们为读者提供新闻的基本的质量标准,也是新闻工作者取信于新闻消费者的诚信标准。如果我们不按这六个标准来生产我们的产品.那就是伪劣产品,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是一种标榜,是一种职业追求.新闻人就是以提供真实的事实来满足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16.
李傲 《记者摇篮》2004,(10):33-33
纵观国内无数成功的都市报生活类版面.我们发现这些好版面既有亲近读者的“外秀”,更有贴近读者的“内美”。笔者认为.生活类报纸版面的亲和力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所在的兰州记站.面对着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的驻军。这里有一系列全国乃至世界之最:有海拔5390米的全军最高的前哨班.有夏季温度可达摄氏42度的火洲吐鲁番,有冬季温度可达摄氏零下54度的“冰窟哨卡”.有封山期长达8个月的“雪山孤岛”.有每平方米多达1700个蚊虫的“蚊虫王国”,有持续时间长、风速超过强台风的世界最大的风口区,有全军距离北京(7000多公里)最远的边防连,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夏天,杭州疗养院新闻干事李晓方告诉我,他要把60年前侵华日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史实抢录下来,编、出版一部画册,留给后人。我听了,意识到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忧患工程”,意义很不一般,当即表示:“祝你成功!待你成功后,我要写你!”现在.他成功了,于是,我践约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其实.在十二年前我来当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新闻与写作》了。六年前我在武警景德镇支队任新闻干事时.仍一如既往地订阅。这两年.我调任武警江西总队新闻干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手中捧读的依然是她。我对《新闻与写作》情有独钟,主要有三大理由:  相似文献   

20.
“写稿不易、见报更难”。可“难”在何处?一些同志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责怪埋怨编辑缺乏“慧眼”.似乎“难”是编辑造成的。于是我想:为何有的人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端,而有的写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却石沉大海,病根和原因何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作对作品的推敲不够、考虑不周,给读留下了太多的问号。如果在发稿前将这些问号留给自己,并努力拉直它,那结果一定会好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