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又到入梅时节,细雨迷朦。“春眠不觉晓”的邕城尚未睁开睡眼,作为南宁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蓝直荣,早已被多年新闻工作生涯形成的生物钟催醒,准备赶到报社上早班审阅当天见报的稿件了。 每天早晨北京时间6点30分,蓝直荣都要在这个时候到达报社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紧张的工作。重要稿件他要亲自过目,如果需要,他要赶紧配上一篇言论。 1992年6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了一条新闻:国务院批准南宁市等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蓝直荣赶紧查阅时事编辑送来的稿件。好!新华社也发来了这条新闻。发头条,套红!还要配一篇言论。这之前,蓝直荣刚刚编发过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兴奋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我是部队的一名新闻报道员,有时发生在身边的很多事情与地方有联系,可是写成稿件投向地方报社后多数被“枪毙”。是不是由于职业习惯写的稿件“军味”太浓,不适合地方报纸呢?请问,怎样才能把部队中和地方有联系的新闻写好,提高稿件命中率呢?  相似文献   

3.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认为: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而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因此,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然而,这些年做编辑工作,使我接触了大量稿件,当然其中不乏“精品”,但有一些稿件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或者罗列事实只见材料不见观点:或者抛开事实,记者迫不及待地自己站出来说话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毛病出在不会“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4.
黎勇 《青年记者》2005,(1):47-51
在考核的压力下,发稿、发出“好稿”成为记的第一追求,至于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否就是完全的事实真相,是否抓住了事实的核心和本质,似乎已不再重要。如果为了自己的稿件能被评为“好稿”而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或故意扭曲,那么,记将不再是记,而成为“学家”,我们的报纸上将会每天充斥失真的新闻,事实的真相将会永远被湮没。  相似文献   

5.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持报纸“独家新闻”的优势,也为了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各报社对通讯员和作者都有一个要求──不准一稿两投。一稿两役或多投,对作者来说,可能一时间获“广种多收”之利(如果被发现,报社就要亮“黄牌”或“红牌”,得不偿失),但对报社和广大读者来说,却是弊端甚多。因此,大家都应该自觉地遵守这个规定:不要一稿两投。如果不是投向新闻单位的稿件,而是自己学习新闻业务的练笔之作,我们认为一稿两写(或多写)倒是值得提倡的。一稿两写(或变换新闻主题,或变换新闻角度,或变换新闻体裁等等)的好处是,作者可以在多…  相似文献   

7.
给报社写稿,虽不要求书法水平,但也不能字迹太潦草,其码要保证编辑顺利、痛快和明白无误地编阅稿件。所以,通讯员或报道员首先要切记字迹勿潦草。其次是认真检查审核稿件。编辑部经常接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稿件。要么堂而皇之地空字,要么过分马虎粗心,结果有的人名、地名,术语等漏洞百出;有的语法、错别字比比皆是。稿件写好后,自己起码要认真检查一遍,然后请有关部门审核把关。再者,有关格式问题也应注意。新闻稿件,最好抄在方格稿纸上,便于编辑计算数字,也便于编阅。一张纸,切勿抄写两篇以上新闻稿件,因为报社按“□”编稿,如果不是一个“□”的,可能另一篇因为不对“路子”被浪费了。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是地方小报的一位新闻工作者,在几年的采发稿件实践中,发现传真机的作用太大了,当天发生的新闻传出去,第二天就能见报,真正体现了新闻之“新”。可我又发现,不少报纸不公布传真电话号码,这又为广大基层通讯员发稿带来不便,有的本来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通过邮局寄发,到报社已成旧闻,不便采用。据了解,全国绝大多数的地区以上的城市、发达地区的县城乃至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懂得的道理,笔者认为,被称为“新闻眼”的标题也要用事实说话,对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新闻稿件的整个运作过程中,标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好标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用事实说话,事实本身精彩,对文章起到了一大半的作用。笔者下面以《常熟日报》近几年来得奖作品为例,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对人和事物、社会进行客观、真实的表现。真实性是新闻摄影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也就是说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事实真实新闻摄影的事实是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事实,而不是事过境迁之后摆布、导演、补拍的“事实”,更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实”。新闻摄影要求做到忠实地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容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它比文字报道更有说服力。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其原因就在于新闻摄影所反映的物体,是在空间平铺并列的,所以给人一种一眼就可看透整个造型形象这种一目了然的视觉效应,即直观性,它弥补了文字报道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2.
参加人民日报每月的好稿评选,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写的稿件,往往能够高票获奖;而落选的往往是那些工作经验性稿件。这不禁让人想起梁衡同志最近所说的颇有见地的一句话:“工作可能离不开机关化,稿件却不能机关化。可惜我们报上大量充斥这些机关化的稿件。”克服稿件机关化问题,应该说,不单指记者的新闻报道,也包括新闻评论在内。一些同志认识上似乎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新闻评论注重的是对新闻事实的主观评说,而不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评论工作者没有必要像记者采访新闻那样把时间花在深…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播新闻则强调要播发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告诉听众尽可能多的信息。如果是这样做了,那么广大听众一定会感到新鲜、活泼、好听,进而爱听常听。但平时常听人议论某篇报道是在“吹牛”,某篇稿件尽是“官话”。为什么会有这样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呢?这不能不检查一下我们的新闻编辑工  相似文献   

14.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15.
以鲜明的新闻性赢得读者如果“新闻照片”无“新闻”,那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照片了。这就是说 ,新闻摄影的新闻属性 ,规定了新闻照片必须具有鲜明的新闻性 ,这也是新闻摄影的自身规律和最基本的特性。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新闻摄影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呢 ?核心问题是要突出“新”。这个“新”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拍摄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发展着的事实 ,在采访、编发上体现“快” ;二是指新发生的事要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事件本身能被社会所关注。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闻照片无新闻”、增强新闻性的问题 ,我们沧州晚报在讨论落实报社党委“贴近群众 ,贴…  相似文献   

16.
陈利 《新闻传播》2008,(1):41-42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曾经是各大报社、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骨干通讯员、专职新闻干事(通称“通讯员”)无不发出感叹:现在报社电视台记者的稿件用都用不完,根本不会用通讯员的稿件。通讯员的时代真的已经结束了吗?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人所共知,有什么必要再说? 其实,也未必! 近七八年在报社总编室当编辑,每年过手的新闻稿件近千篇。在稿件的修改中,除政治、政策方面的问题之外,大量的问题都与新闻用事实说话有关。在新闻策划和新闻业务的探讨中,也常涉及到这个问题。由此,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 思考之一:新闻发现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新闻发现的关键是对事实的认识和把握。 无论在报社的周计划会上,还是在采访部门的业务会上,常遇到一个反复出现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会上情况多,线索多,大家议论风生,一个个的新闻点子便应运而生;反之,情况少,线索少,会议就冷场,议论不出什么新闻点子。所谓“情况”,所谓“线索”,也就是调查中得到的事实。 在报社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富记者”和“穷记者”。“富记者”的特点是:情况多,线索多,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多。“穷记者”正相反,情况少,线索少,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少。 这两种反复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正好说明新闻的发现是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 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记者带着题目下去找新闻。有一段时间,这种做法还比较流行,确也出过一些较好的新闻。对此  相似文献   

18.
张永红 《新闻导刊》2006,(6):33-34,32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尚未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没有发生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是初学写作的报道员,在跟报社编辑打交道时,常听编辑批评我的稿件说:内容不错,就是犯了就事论事的毛病。我实在不知道“就事论事”的含义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克服这个毛病,请帮助我,谢谢。报道员王泰王泰同志:你来信提出的“毛病”不仅初学写作者常犯,就是专职记者也难以完全避免。我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虽拿不出根治这种毛病的灵丹妙药,例可以谈一点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按说,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显著事实的报道,只要把事实向读者原原本本交代清楚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的新闻是讲究党性的,与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窗     
某团建立“新闻信息网”效果好本刊讯 陈桂玉、柏亮超报道:71827部队政治处为了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建立了“新闻信息网”。官兵们可通过电话、信件、或局域网等方式,将新闻线索或新闻稿件发送该团“新闻信息网”。团宣传股对发来的新闻信息或稿件进行筛选、整理,对重要线索组织报道骨干进行采写,然后向报社、电台投稿,从而扩大了信息面,提高了时效性。自去年8月份以来,“新闻信息网”共收到新闻信息和稿件三百余条,其中12篇稿件已见诸报端。退伍报道员张廷红当上副社长本刊讯 张杰报道:68203部队新闻报道员张廷红,凭着一股坚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