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新闻界》2018,(4):26-36
美国学者对于抗争传播的研究显示,主流媒体扮演着社会管控中介(agents of social control)的角色,以维持现状(status quo)。新闻媒体普遍采用特定的报道框架以边缘化本国的抗争事件,这一现象被特征化为"抗争范式"(protest paradigm)。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以及抗争诉求的多样化,抗争事件的媒体表征越来越具复杂性。新闻报道的"抗争范式"及抗争事件本身都被作为变量加以实证化测量,媒体生存的宏观环境影响也被涉及。为检验在异质化的媒体环境中"抗争范式"的适用性,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香港和澳门的报纸对2002年到2017年11起澳门抗争事件的报道,来检测多重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和架构有关抗争的报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澳门地区,相比于中立性以及激进性的媒体,保守性媒体会更多地采用"抗争范式"来边缘化抗争者。当诉求者们采用较为极端化的抗争策略时,新闻内容会趋向负面。而当抗争事件聚焦于澳门地区分歧较大的议题时,媒体报道中"抗争范式"的特征却并不显著。随着年份的推移,抗争报道中的负面成分变得越来越少。抗争事件的新闻报道受制于社会现状、媒体与抗争事件三者的交互关系,结合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三元动态互动的理论模型,以更好地解读媒体对抗争事件的架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刘小翠 《记者摇篮》2005,(12):23-24
一副黝黑而稚气的脸膛.一对黑亮而忧郁的眸子,一双粗糙却成熟的小手,脚上穿着一双很旧却刷得雪白的球鞋,紧绷的嘴角透着一丝坚强——这是我采访过的一个年仅13岁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他用赢弱的双肩勇敢的挑起生活的不幸,坚强地与命运抗争。他曾让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至今仍无法释怀。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11):56-64
互联网成为人们开展维权抗争行动的新工具和场域,技术赋权被认为是互联网带给权利抗争的红利,这一红利是否有助于形塑政治机会结构呢?本文通过对上访人微博的内容分析,探讨上访人如何利用微博上访的关系网络、抗争策略和政治机会结构改变效果。研究发现,上访人借助微博所开展的抗争行动是一种具有本土概念特征的"微抗争",在抗争发生的场域、抗争手法和抗争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微"的特征;"以理抗争""以势抗争""摆事实"等是上访人惯用的抗争策略;在政治机会结构方面,由于微博作为政治参与通道的局限、"有影响力的盟友"介入抗争效果不明显以及上访人既定社会位置限制,微博上访的形式难以带来政治机会结构的改善,互联网赋权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民众抗争活动是有基本传统的,他们都遵守着一定的规则。笔者通过梳理近十年文献,发现农民工讨薪之路具备了弱者抗争演变之路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认真研读、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前人研究中符合农民工维权规律的主要有四种解释框架:依法维权、以势博弈、以身抗争、视觉修辞抗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12):2-10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社会议题建构、公共舆论生成的主要手段。随着身体的内涵从被动性、动物性向主动性、抗争性转变,"裸身"成为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修辞资源。借助媒介的力量,农民工以符号生成、语境重构、隐喻构造的方式完成裸身抗争图像的建构,表征并传递出对受众的视觉劝服。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一种方式,裸身抗争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于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戏剧性表达与景观制造,并在拓展自身可见性的同时,不断赋予观看者实现可见性的权力,最终指向农民工自身的弱者身份。  相似文献   

6.
1932年《申报·自由谈》在黎烈文的主持下进行改革,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鲁迅与它关系密切。鲁迅借助时政、文人、革命、青年等多个主题扫描了近代中国的全貌,紧扣时代的脉搏,在纷纭错杂的变化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读鲁迅的杂文,有如阅读一部别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相似文献   

7.
郑燕琴 《大观周刊》2011,(17):39-39,17
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多以描写男女婚姻,情爱及女性命运为主题,她笔下的女性多处于被压迫,压抑及被动的社会地位,并且在婚姻或爱情上多以悲剧收场。然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唯一一位张爱玲笔下收获爱情与婚姻的女性。白流苏这个从没落大家庭中走出来的女性,在男权生活中不向命运低头,她凭借智慧和心计与婆家、娘家以及范柳原周旋较量,最终赢得了范柳原的爱情和婚姻。白流苏虽没有因战争感化为革命女性,她身上却也透出了对命运抗争以及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影片《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早年的代表作之一。该片通过一个家庭的两代人演绎了传统中式家庭的对亲情抉择和理解,即使距离它的首次放映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但是如今重新欣赏此片,依旧会让我们得到新的收获与感悟。本文结合《饮食男女》中的一些细节和自身的感悟,分析《饮食男女》中的抗争主题。  相似文献   

9.
林奕华试图在每一个作品中都能找到与现代观念对话、甚至是抗争的地方。《远大前程》跟这个时代对着干的地方是,它告诉观众:你要接受自己其实是多么的不诚实。  相似文献   

10.
杨杏佛是中国近代民权运动的先驱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他青年时代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从美国学成归国后致力于中国民权改善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保障民权、推动社会进步鞠躬尽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发展中各种利益主体都借助互联网及社交媒体进行权益表达、监督问责和利益抗争,这引起了学界的持续关注。本文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对我国2000—2020年间的网络抗争研究文献进行共现、聚类、演进和突现可视化分析,探析国内该领域研究的轨迹、热点变迁、主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网络抗争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图景,并对未来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2.
孔灵 《传媒观察》2013,(9):14-15
2013年5月31日,延安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与商户发生肢体冲突,城管采取暴力手段,跳脚踩商户头部。当事人多次采取不同途径,通过拍客传播行为维权抗争:当晚便上传受害照片并寻求帮助,无果;四天后上传视频并制作动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关注。同一个事件,同样以拍客传播作为抗争手段,通过网络进行雏权抗争,为何有如此大相径庭的传播效果?维权式拍客的传播效果到底有哪些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其传播效果的?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从标语到网络,从传统到现代,官方意志与民意的角力,在“南平事件”中留下了值得思考的一抹痕迹  相似文献   

14.
15.
胡衬春 《中国出版》2012,(16):58-60
转型期新闻报道中公众的自我赋权现象应引起关注,其形式主要表现为,表演式抗争,吸引媒体关注;借力舆论,形成焦点性事件;重设议程,改变新闻报道方向;网友成为报道主角。但媒介在报道相关事件时要警惕负面影响,注重自身责任,应为健全社会制度、改善公共生活、扶持弱势群体、培养公众意识、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企业负面舆情由传统的指向产品服务的批评转向批判企业价值观,尤其对巨头企业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一则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日趋严格,企业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二则由于市场及互联网传播技术赋权企业巨头,巨头掌握了巨大权利从而引发公众抗争;三则由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知识文明时代,个体的知识与素质有了较大提升,追求平等与自由、个体权利与公民共同利益的人文价值观日益得到推崇。企业在应对涉价值观的负面舆情时,应"人格化企业"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在民众心中构建"企业领袖=企业"的认知,以企业领袖的人格魅力去获得公众的情感认同,从而起到纾解、引导企业负面舆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9):29-35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充当社会信息网络的传播节点,固有的话语表达格局已发生逆转。而民众"借媒抗争"影响社会公共事件"失衡失序失措"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分析发现,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呈现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路径多维化等特点,从个人话语符号暴力化、意见领袖湿性化、群体记忆多元化的三维表达场景为切入点,文章重点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叙事话语的"技巧化"表达,探讨社会公共事件的相关传媒纾解机制,并尝试分析未来社会公共事件在表达语体、语境上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个人维权与群体性事件频发,抗争政治成为了重要的公共议题。而微博这一社交媒体的出现,可能对抗争政治表达提供一条新的道路。2012年8月,湖南永州市"上访妈妈"唐慧被劳动教养引发的微博抗争政治事件就是这种新兴表达方式的一次典型表现,本文通过对本次事件中抗争机制与过程的分析,探讨微博抗争政治事件中,以律师为代表的新意见领袖以及其他传统意见领袖是如何通过微博行动的,由此进一步探索微博这种新的社交工具在抗争政治中扮演和有潜力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提高了草根民众的社会抗争能力,但是随着抗争客体对新媒体的不断适应及其反制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加上新媒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自身局限性,草根民众的集体抗争焦虑并未因新媒体增权而得到根本缓解,以致"流言"作为社会抗争的畸变形式大量出现。"流言"具有制衡强权,迫使执政当局回应和处置抗争民众利益诉求的积极作用,但它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也是异常明显。然而,各级政府及其主政者不应过分强调"流言"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意民情,构建和完善制度性民意表达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以此才可有效抑制"流言"的大量生成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刘娜  刘娜 《新闻大学》2012,(3):106-115
网络空间中话语抗争的一个重要面向是对公民权利议题的讨论。其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权利抗议、社会动员、议题协商、以及事件解决。议题协商是其中的主要阶段,在此过程中,网络舆论、媒体报道与公权力三者进行动态博弈,既充满对抗,也存在合作,且会在不同的协商阶段呈现不同特点。事件解决是权利议题的最终结果,后续改善是否发生则主要依赖于公权力机构是否能在法律层面与制度层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