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不久前下部队采访,与基层官兵座谈,征求他们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教导员的话听后令人回味无穷。他说:“报上的先进性与夸张性并存。”此话怎讲?他说:“报纸上宣扬的人和事都挺先进的,也都值得学习。但有些或多或少给人一种不实在的感觉,好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隔着一层膜似的。”能否结合具体稿件谈谈?他摇摇头说:“只是凭感觉而已,举不出例子。”这就怪了。既举不出事例,又感觉不真实,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其实不然。细细琢磨一下,他讲的话很有道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作者。编者在采编新闻时,都应遵循…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个秃子,这个秘密只有他的理发师知道。可怜的理发师,不敢对任何人讲,心里却叉憋得慌。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跑到屋后山坡上,在一棵梧桐树下挖了一个洞,对着洞里大喊一声:“国王是个秃子!”然后赶紧用土埋掉。过了一些日子,秘密传到了梧桐树上,风一吹来,所有的树叶都哗啦啦地响,响声里变调重复着:“国王是个秃子!”  相似文献   

3.
剪辑无极限     
袁斐怡 《视听纵横》2003,(3):104-106
有人这样形容电视画面剪辑工作:剪辑机房是“前线指挥部”,电视镜头素材是“千军万马”,而剪辑本人则俨然成了指挥作战的“将领”。尤其在电脑非编工作台上,这种“调度人马作战”的感觉会更加具体一些:一排排镜头严阵以待,而作为指挥官的剪辑则根据“主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5.
行善有好报     
茄备君 《新闻世界》2006,(11):54-54
有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老师最后公布答案:盲人打灯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手里提着灯,心中也装着一盏明亮温暖的灯,一盏为别人着想的明灯.老师又说,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相似文献   

6.
孙磊  王晓冬 《军事记者》2004,(11):40-42
舆论战已成为信息化战争时期一种倍受关注的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的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综合集成、精确打击这些作战理念同样适合于指导舆论战。本借鉴信息化战争的“精确打击”思维,来剖析舆论战中的“精确打击”。“精确打击”与其说是一种战法,不如说是一种思维。在军事行动中,精确打击的含义是:综合运用信息优势和各种精确作战能力,对作战力量实施精确的投放,对打击效果进行精确的评估,对作战部队实施灵敏的指挥与控制,从而以最低的风险和最小的代价达成理想的作战效果。舆论战中“精确打击”(以下简称“精确打击”)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精选少数个体进行“点对点”的打击,二是针对目标群体精选内容进行有效打击。最近几次信息化战争已显示舆论战正在向“精确打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鲁迅有一句名言,说是“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并引申出:“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这段话出自一篇有名的杂文《谈所谓“大内档案”》,发表于1928年1月,谈的正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宫八千麻袋档案的来龙去脉”事件。然而,这一事件当时并没有完结,而且断断续续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8年。  相似文献   

8.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  相似文献   

9.
扬威 《航空档案》2004,(4):23-24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前苏联派出了一支航空志愿部队进入中国,协助中国人民进行空中抗日作战。其中,一名飞行员就是奥帕索夫。奥帕索夫属干比较勇敢的前苏联飞行员.志愿来华进行空中抗日作战,可以飞两种战斗机:伊-16和伊-15“比斯”战斗机。他来到中国后不久,就部署到长江的武汉肮空基地,开始迎战日本法西斯的空中入侵作战。  相似文献   

10.
刘征 《视听界》2007,(2):53-54
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往往是老百姓数落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这样的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因为不“实在”。同样在许多时政新闻记者的眼里,自己俨然成了“御用记者”,只要服务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其实,时政新闻最实在,因为如今时政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怎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成“实在新闻”?  相似文献   

11.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逼出来的袁鹰“文章是逼出来的。”夏衍同志生前经常如是说。夏公与世纪同龄,笔耕七八十年。这句看似大实话,实在是他经验之谈,饱含甘辛百味之言。他还曾补充过几句:“有人以为逼出来都是粗制滥造的急就章,其实不然。许多好文章都是逼出来的。”在夏公一生等身...  相似文献   

13.
纸戒指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恋爱了。女人有一次看到人家手上戴的白金戒指很漂亮,就羡慕地说:“要是我也有……”男人看在眼里,可是他实在太穷,买不起好看的白金戒指。  相似文献   

14.
我们相识在军报招待所,因为是同行,且又同在胶东半岛服役,所以交谈起来话很投机,通过相互交谈、了解,他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人特实在,且勤奋好学。于是前发起我们想写一写他的念头。他就是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照的某海防团战士报道员李冠荣。已入伍9年的李冠荣初稿报道时,只知不停地学,不停地写,总想某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变为飘着油墨香的铅字。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草稿塞满了床头柜,报刊上仍然不见他的名字。对此,常有人给他开玩笑,说他不是搞新闻的料。他却暗中为自己鼓足了劲: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他听说驻地工…  相似文献   

1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和段廷刚同志相识在相国的首都──北京,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山东人那种特殊的憨厚、朴实、耿直而又不失文雅。尚未正式交谈,笔者就深深地被他那名片上众多的头衔所吸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中国现代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等头衔。当我们又J他能在书法家借出的今天,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表小羡慕时,他则苦笑着播广摇头意味深长地说:“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啊!”在以后的闲谈中,我们得知他原来是一位转业军人,也得知他走的完全是一条艰难的自学成才之路。1973年底,他从山东省新泰市…  相似文献   

16.
55301部队战士报道员张延旭一年前在搞对台通联时就与我相识了,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人和文章一样真纯、一样实在。在庞大的新闻报道队伍中,他能异军突起,成绩颇丰,关键还是靠稿件质量走活了文字“一盘棋”。纵览他4本厚厚的见报剪贴,留意他发稿存下的380余份底稿,无不在质量上求真、求实、求高。他采写的反映某部两任领导班子,不搞花架子、伏下身子办实事,共同创业的稿件:《新老班子共画一个圆》,就曾4易其稿,5易标题,这篇稿件发出3天后,《前卫报》便在一版显著位置加框突出刊用。前年12月份,他为采访某医院兵员管理的稿子…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18.
他作为宣传干事,能“放下叉子拿扫帚”,样样拿得起,算得上“多面手”。每当川m德转到形神碎墓时,他总说:“那是叫工作给‘逼’的”。痴迷精神常常是事业有成的前提。一种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使他像饥饿了的火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他的书架上摆放着1000余册藏书,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艺术、书法、美术等等。随便抽出一本,里面都有他的批注,密密麻麻,五色杂陈。几年时间,他写下的读书笔记近30万字,积累的各种资料卡片,装了满满一箱。有人形容他像“万能胶”,一旦“粘”上去,很难得下来。星期天,他常在…  相似文献   

19.
刘凌汉 《青年记者》2006,(14):19-20
要健翔的“激情”解说引发了方方面面的争议。有指责、有赞成、有惋惜、有夸奖,就连体育解说员同行也意见不一。黄健翔的同事张斌认为,黄的解说是“失态”、“失声”、“失礼”、“失常”;黄健翔的同行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周亮却认为:“这是足球解说行业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次爆炸,是对传统和禁锢的一次击碎,请不要怀疑他的职业道德、更不必动摇他是行业标准!给我机会,我会成为第二个他!” “黄健翔解说失言”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索。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王明军、徐中华报道:l月24日,在烟台警备区某团召开的1995年新闻报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团首长宣布给报道工作成绩突出的战士报道员何名享记三等功一次。同时,又为他在客车上挺身斗歹徒的事迹嘉奖一次,并号召全团官兵尤其是新闻报道人员向他学习。今年元月4日上午,报道员小何乘坐由威海发往济南班车的途中,遇到一伙车匪,强搜乘客的腰包。一位姑娘因为给钱时态度不好惨遭毒打。他来不及细想,大吼一声:“不许打人!”从位上一跃而起,问姑娘身边靠过来。“当兵的少管闲事,站一边去!”歹徒们松开姑娘,将他围起来,挥拳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