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开锁,又称“圆锁”,是一种成年仪式,也称12岁过大生日,古代主要在我国北方流行,现在山西、山东等地仍在延续着成年开锁礼的传统。开锁礼在我的第二故乡山东省聊城市仍保持着其古朴的风貌,人们俗称其为“开锁子”,开锁子有着固定和繁琐的程序和仪式。  相似文献   

2.
"唱哭"是庐陵地区流传已久,至今仍广为盛行的丧葬仪式。庐陵地区的丧葬活动包括入殓礼、祭奠礼、出殡礼以及服葬礼等,"唱哭"在祭奠、出殡和路祭等环节均有着重要意义,既表现了生者希冀亡者羽化登仙的终极关怀,也体现着家族子孙慎终追远的孝道诉求,更表达了生者以死佑生的现世愿望。其繁复的仪式、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腔调不仅是多种社会关系在丧葬礼仪中的客观体现,还活态展现了唱哭民俗与地方戏曲的双向互动。在当今迅捷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日渐式微,"唱哭"这类传统丧葬习俗的留存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3.
宁西林  史杰 《兰台世界》2012,(15):69-70
礼育是儒家学者关于礼的制度、仪式和价值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体系,是儒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传统"礼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比之"德育"的内容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4.
黄老思想是战国中后期"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典范。黄老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但为"法主礼辅",彰显了齐国文化重事功的精神。荀子受齐稷下学宫思想影响,也主张"隆礼重法",但其立场和根基是儒家,因此他属于"礼主法辅"。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明历史得失,从黄老"隆礼重法"思想中吸取法律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对当下"法治中国"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铭 《兰台世界》2017,(6):82-83
婚礼的根本就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它在人类社会中"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它总是具有某种功能。古代社会,婚礼对子女的教化是双重的。对女子,主要是"成妇礼,明妇顺",对男子则是"承我宗事"。父母在举办婚礼的前后对子女的谆谆教导,构成了婚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婚礼的举办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还透着浓浓的社会教化之风。  相似文献   

6.
二十加冠,以示成年.在共和国60周年、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压轴之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迎来了她的成年之礼. 12月15日,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200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召开,这是自1990年穆青同志提议创办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以来的第20届年会.会场上悬挂着一幅红底白字的会标,昭示着这届年会的主题:"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不断开创新华社事业发展新局面".会场外摆放的海报"智库,荟萃创意思想;论坛,搭建交流平台;碰撞,掀起头脑风暴"为会议平添了一股新鲜热烈的气象.  相似文献   

7.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教育溯源     
师"师",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称为"父师"<礼·文王世子>说,"父师司成"."父师司成",其意即为父师使其成才.显而易见,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1.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祭礼知识的传承依赖礼生的"文化中介"作用。从宋代朱熹《家礼》,到明代丘濬《文公家礼仪节》,再到宋明以来徽州宗族祭礼实践,祭礼仪式中的礼生经历了由无到有,且不断壮大的过程。礼生最终成为仪式专家,承担了将祭礼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的责任,他们在祭礼知识历史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2012,(10):F0004-F0004
9月17日香港电台"2012数码声音广播新年代"启播仪式在香港天际100观景台举行,标志着在香港电台数码广播32台播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以及香港电台其他4套数码广播正式开播。中央电台台长王求和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署理广播处长戴健文作为主礼嘉宾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央电台与香港电台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合作,除了定期交流播出的节目以外,每年都要联合制作一组大型节目,如《腾飞粤港澳》、《历史的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于礼品的选择和送礼观念的转变,可以管窥整个转型社会中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每一步变化"礼"最早从宗教和祭祀而来,是人们对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有仪式和物品两层含义。在古代,礼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也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的宗教和规范意义慢慢剥落,它的物质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15.
乡射之礼,始于远古,盛于先秦,原本是古代士大夫们的一种特殊"射交"活动,历经历史洗涤,逐渐成为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喜爱的体育活动。乡射礼不但考验"射艺",更考验"德行",其独特的教化功能对促进体育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潮州宗族社会及以"家礼"为核心的人际传播研究学界的成果颇丰,文章梳理了当下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潮州的宗族、民系起源研究;从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史实角度研究潮州宗族文化下"礼"的形成及特点;宗族视域下的"礼"文化传播,通过"礼"文化展示人际传播关系;关于潮汕"礼"文化的传播仪式研究。文章认为,关于潮州宗族礼文化与人际传播研究的新维度应从民族文化本土性的挖掘、对"家风"优良传统的继承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变迁等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7.
筷子的礼俗     
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  相似文献   

18.
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  相似文献   

19.
一根小小的锡纸条,在高手手中瞬间就能成为"万能钥匙",两三秒钟就能将防盗门锁轻松打开.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9月底曾播出-期节目,详细介绍并演示了这种"锡纸开锁"手法,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在百度贴吧、酷六等热门网络论坛中,该电视节目视频被网友热转.(11月25日<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乡射礼"概述"乡射礼"盛行于先秦时期,各年春秋之际,士大夫都会组织举办乡射礼",邀请一名具有德行的处士做主持,称为"宾",在堂正南方丈三十之远处设置箭靶,称为"侯",于堂上设置射位,"侯"左前方会设置一皮质小屏,报靶者藏身于此,称为"乏"。将算筹、弓、箭等射具布置在西堂。射手间三轮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