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历史档案》2020,(3):4-7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灾荒同时也是影响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每次大的灾荒,政府如果赈济不力,很可能会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严重者甚至导致王朝更替。灾荒时期实行的赈灾措施即"荒政"是保持国家稳定、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变,属于灾荒史的一部分,兹将明朝的蝗灾资料予以辑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清代救荒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又尚待开垦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研究清代顺治元年(1644)至道光十九年(1839)的荒政(文中所称"清代"均指上述时期)。一、清代灾荒概述 (一)清代灾荒的发生数量、分布及发展趋势清代是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关于灾荒数量,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福建政府采取较积极态度组织领导灾荒救济。但后来财力物力困窘,灾荒救济能力极大削弱。本文就抗战时期福建政府的灾荒救济体系、灾荒救济经费及灾后救济措施展开论述,力图对该时期政府灾荒救济工作管中一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 夏明方 康沛竹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本书运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将直观的图片与严密理性的文字相互印证,以宽阔的历史眼光,探求灾荒的自然成因和社会成因,灾荒的社会影响,以及人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对自然灾害做着各种各样的艰苦斗争。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域辽阔,各种灾荒的发生相对频繁。中国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灾情的记录,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依然不容乐观的是,这些比较完整的灾荒记录,即灾荒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不能很好地保存,随时随地有可能受到损毁和破坏。灾荒档案是灾荒时期受灾地区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原始记录,它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灾荒的情况。中国各地的灾荒档案分散存留,很难做到统一妥善保管。这些灾荒档案十分宝贵,记录灾情比较详细,而且地域分明,时间连续性强,可为未来赈灾和减灾工作的具体预案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丁戊奇荒"是清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灾荒,作为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的《申报》对此次灾荒进行了全面报道,陈述灾情、呼吁社会各界救灾,体现了"民生关怀"意识。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域辽阔,各种灾荒的发生相对频繁.中国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灾情的记录,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依然不容乐观的是,这些比较完整的灾荒记录,即灾荒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不能很好地保存,随时随地有可能受到损毁和破坏.灾荒档案是灾荒时期受灾地区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原始记录,它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灾荒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顺治六年五六月间,江北淮扬、凤阳等州县,霪雨连绵,暴雨横注,致使万堵立倾,民房崩塌数千间,城垣圮颓数百丈。麦之未割者朽,已登者腐;禾之已种者淹,未布者误;被水乏民,生者之号泣响振林谷,死者之胥溺肉委泥沙。这种种悲惨情形,为数十年所仅见。现从馆藏内阁题本中选出有关史料予以公布,供研究中国灾荒史及黄河、淮河史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中国西北陕甘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灾荒,致使民不聊生,生活困顿。因为陕甘地区的大范围灾荒使得广大农民纷纷出逃,变卖家产和生产资料,造成田地抛荒,无人管理。久而久之,演变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中国西北陕甘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灾荒,致使民不聊生,生活困顿。因为陕甘地区的大范围灾荒使得广大农民纷纷出逃,变卖家产和生产资料,造成田地抛荒,无人管理。久而久之,演变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史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甘肃宁夏府发生八级地震,破坏极其严重,城垣房屋 倒塌,死伤数万人,并波及数省。劫后余生的灾民情形极为凄惨。清政府在地震后 采取了相应的赈恤措施。馆藏有关这次地震的史料较为完整,共计90余件。现选出 部分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上谕档予以公布,供研究清代灾荒史参考。──编选者 刘 源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华北灾荒频仍,对华北人口造成恶劣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灾荒之下华北地区人口总量大量减少,其次是华北地区人口结构有所改变,再次是华北地区人口素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经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灾荒史。同样,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恰恰成为刺激中国文明生长、绵延的极其重要的积极力量。在与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挑战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积累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量的灾害史料,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减灾救荒的历史经验。大约从宋代开始。一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灾荒实情反映点面结合、政府与社会救济对比鲜明、乡村政治视角与历史理想结合三个方面,分析冯小刚导演《1942》的真正用意和心灵震撼,审视1942年河南灾荒难民实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灾害之多,世所罕见。据邓云特先生《中国救荒史》统计:“就文献所可引征者,则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小灾,从亦无年小荒……统计历代史籍中所有灾荒之记载,其情形之严重与频数之繁多,  相似文献   

16.
<正>灾荒是对人类社会破坏性极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是困扰古代、近代与现代中国的严重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华北解放区的救灾历程既吸收了以往救灾的经验又注意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中国救灾体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角色,反映了救灾文化的深层嬗变。一、华北解放区的灾荒概况华北区历来灾害频繁。抗战爆发后,天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李向军博士的《清代荒政研究》。这虽是研究清代前期(1644—1839)196年间全国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国家救灾的各项制度的历史著作,却对现实颇有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所谓荒政,是指救济灾荒的法令、制度与措施。荒政研究在中国经济史乃至中国历史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水旱雹蝗等自然灾害无年不有,交替发生,故又有“灾荒之国”之称。历史上某些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如何预防灾害的发生,在灾后怎样安置灾民,恢复生产,无论过去、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历史时期。而直隶地区作为畿辅要地,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于中央政权来说无疑非常重要,因此,明清两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直隶地区的备荒与灾荒救治工作,文章即从储粮备荒、灾后赈济、蠲免缓征、抚恤安置几个方面,对明清时期政府对直隶地区的灾荒救助问题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从“基督救世”的理念到“乡村牧区”的实践 宗教自身的品性决定了其灾荒治理的措施,这是笔者阅读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之后的主要感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农村为时空背景,主要研究东北农村传统借贷关系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土地、赋税、灾荒战乱、货币几个方面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