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顾玮 《新闻实践》2013,(9):66-67
专副刊不同于正刊。它没有固定的供稿渠道,为专副刊撰稿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作家。一类是普通作者。前者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较强;后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投稿者,专业造诣和文字表达能力虽不及前者,但他们来自基层,来稿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大都是在生活中偶尔有所感才拿起笔来。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两种作者并不是“排排坐”出现在每位编辑面前,而是需要编辑通过或明示或暗示的约稿手法,把他们吸引到专副刊阵营里来。“读书”是宁波日报的专副刊版面之一,笔者在多年的编辑过程中,逐渐探索积累了一些组稿心得。  相似文献   

2.
综观当前有些报纸副刊,读普遍反映“亲和力”不够,不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鼓动人,激励人。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办副刊观念落后。二是副刊水平不高。许多副刊编辑的办刊水平至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是副刊稿件内容陈旧。副刊怀旧内容的稿件占据了大量金贵版面,如,写过往的陈年旧事多,写怀念父母、师友等故人的多,写现实生活的少。四是副刊版面形式呆板单一。除了散、诗歌就没有别的体裁,反映在版面上的就是上下左右几大块,老面孔,缺乏视觉冲击力。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是一些报纸对副刊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副刊重视不够。这些年,各报重新闻轻艺副刊的倾向比较突出,把艺副刊当作“点缀”甚至搭头,轻视艺作品宣传人、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忽视艺副刊拥有的庞大的读群和作群。有些从业人员片面地认为,只有新闻和理论才是弘扬主旋律,副刊是供休闲的附属品,甚至急功近利,觉得副刊不如广告“来菜”。  相似文献   

3.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日报》多年以来一直是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组版员成版的基本流程,从2004年起首先从副刊专刊编辑室开始尝试推出由版面编辑自己成版。由于副刊专刊编辑每期版面都要经历从策划版面稿件、约稿(或自写)、从投稿中选稿,到编辑或整合稿件,最后再到约拍或多渠道找配片  相似文献   

5.
何龙 《新闻实践》2009,(7):11-13
不管怎么说,报纸的辉煌正在过去,副刊的危机正在逼近.因此,作为副刊编辑,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延缓危机的行进脚步.其实,内地报纸副刊目前所做的改良,走的大都是香港副刊的路子,比如副刊专栏化、小品化、时事化等等.资深报人金庸在办《明报》时,曾写下《副刊之五字真言》,贴在编辑部供大家参考:短、趣、近、物、图.  相似文献   

6.
左元 《新闻世界》2014,(9):8-10
报纸副刊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根据各种需要,撰写并呈现在副刊版面上的各类说明性文字,包括编者按、编后、征稿启事、读者来信回复等"编辑启事",有它们独特的意义。副刊编辑应该重视编辑启事,增加精神共鸣,增强副刊粘度,从而增大报纸魅力。  相似文献   

7.
吴明明 《传媒》2000,(1):20-21
文艺副刊是报纸的传统项目.作为副刊编辑,所做的工作便是对种种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征集、选择、整理、加工,最后使其刊发于报纸,进入传播.  相似文献   

8.
钓稿     
当编辑,特别是副刊的编辑,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稿。 组稿有不同的方法。 登门拜访、打电话或写信,先道仰慕之忧,继说约稿之意,再说些敬希赐稿一类的话,这是最通常的做法。至于写什么,何时写,就请作者自便了。这样的约稿,漫无目的,好处是方便,给作者以很大的自主空间;缺陷是成功率不大,时下报刊如林,到处约稿,这种天女散花式的约稿信或约稿电话,不少作者一天要接到好几次,哪里可能一一“赴约”呢?何况作者即便写了,编辑也已认可,但由于作者的看法未必与编辑室主任同,更未必与总编辑同,原封不动,不见客于上级,大删大…  相似文献   

9.
因考虑我做副刊的缘故,不久前,皖籍台湾《联合报》老记者吴心白先生特意邮寄一本书托人带给我,这本书是台湾副刊界老前辈、时年95岁高龄的孙如陵先生2008年在台湾出版的新书《副刊论》。孙老前辈把自己半生做副刊的经历和编辑体会写成书出版,让我们副刊晚辈看了不免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0.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5个方面,就报纸副刊编辑如何做到"眼力""手力"兼备,办出一份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文化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的报纸副刊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成放 《新闻实践》2010,(2):78-79
副刊编辑的传统作业方式是:选稿、约稿、编稿,偶尔自己发挥所思所想或采访一些名人,也来上一两篇,一周对付一至两个版面就完事了。而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副刊编辑则多了一个活儿:自己写博客,不但更多、更方便地与作者和读者交流,从中获得大量来稿和信息,成了“挖稿的平台”;也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中,不知不觉地为自己做了一两件“衣裳”。  相似文献   

12.
梁丰 《军事记者》2010,(6):27-28
报纸副刊策划,是指副刊编辑对版面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一份报纸的副刊,能不能成为报纸的品牌,能不能让读者产生持久的兴趣,做到“耐看”、“留客”,与副刊编辑的策划能力是分不开的。副刊的策划,应把握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新闻业务探讨上,"策划"当属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吧.所谓新闻策划,就是对新闻及版面的精心构思、表述及安置.我在这里所说的策划,是作为一名党报副刊编辑在编辑每一个副刊版时,在不经意间做到精意,在不刻意间做到娴熟.  相似文献   

14.
杨令青 《今传媒》2006,(10X):42-42
报纸的副刊是相对于新闻主刊而言的。副刊和主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副刊努力为新闻主刊服务,是两者联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我报正确处理副刊与主刊的关系,充分发挥副刊“特”性,加大新闻“重”量,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厚重感,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有这样一位报人:他有着宽阔的前额,炯炯有神的眼睛,略微矮胖的身躯,上唇蓄着一排短髭,下巴留着一撮山羊胡,面目和善,总是笑嘻嘻的。他就是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因其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副刊编辑工作,且贡献较大,创意尤多,故人称“副刊大王”。“五四”时期名的《晨报副刊》就在其主编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戈公振先生对其评价道:“以言副刊之精彩,举国无其匹也。”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文汇报副刊“笔会”创刊160周年,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创刊60周年。喜逢“双甲子”之际,我们特邀这两个当代中国报纸名牌副刊的部分编辑撰文.诠释编辑副刊的理念,诉说“为人作嫁衣裳”的甘苦,以此表示庆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对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人来说,报纸副刊无疑是人们心灵栖息的后花园。文艺副刊就是以文会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人们的心态,形象有趣,使广大读者在不知不觉的精神享受中,起到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汉字就是我们编辑的食材,如何将这些食材烹制,拼盘出一个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奉献给读者?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副刊编辑,必须具备高超...  相似文献   

19.
阿睿 《新闻采编》2009,(2):29-29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副刊做编辑整整二十三载,二十多年的副刊编辑生涯,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做副刊编辑不容易,尤其想做好,做得完美,既要让管你的认可,又要让你面对的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短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新闻采集手段和内容也日益趋同,这导致报纸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起,就由作为新闻的“正刊”和文学性浓厚的“副刊”组成,伴随着报纸“正刊”的同质化,副刊越来越凸显出其“异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办报者希望通过副刊办出报纸的特色,获得和留住更多的读者.本文通过各地报纸名副刊的“差异化”做法,来探讨新闻同质化时代副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