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英 《出版与印刷》2021,31(6):38-44
文章研究副文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媒介功能。亚东图书馆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文章对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出版的新诗集和标点白话文小说等重要书籍之副文本展开考察,分析副文本在新诗思想和整理国故思想传播中所发挥的媒介功能,并进一步讨论副文本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的独特优势及其制约性条件。认为副文本除了具有“促进文本呈现”的功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还可作为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力量。  相似文献   

2.
刘煜 《编辑之友》2023,(11):83-89
作为媒介实践的跨媒介叙事在文本阐释传统之下已难以延展出新的知识增量,而来自媒介的物质性研究则凭借着对媒介的再发现以及其所串接起的众多理论资源,为走向媒介中心的跨媒介叙事研究制定了新的解读框架与核心议题:作为文本行动、社会行动以及感知行动的跨媒介叙事。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跨媒介叙事不只是满足特定需要的内容产出模式,还包括与技术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文化生产范式,其应拥有更为完整且开放的知识体系,同时涵盖深刻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3.
国内阅读媒介研究可分为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及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两大部分。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比较了新型数字媒介环境及传统纸质媒介环境下社会整体阅读形态的差异,分析了媒介技术环境对社会阅读形态的影响和塑造效应。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则围绕读者阅读行为和态度展开,包括读者在多媒介环境下的整体阅读行为和态度,读者对不同媒介的阅读行为和态度,以及影响读者行为和态度的因素。已有研究存在忽视读者主观能动性、阅读媒介分类方式比较笼统、对阅读情境不加区分、缺乏对多媒介和跨媒介阅读行为的研究、微观研究的深度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昊 《新闻界》2012,(22):67-72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无论是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还是媒介参与媒介素养实践层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从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入手,以具体的媒介参与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为案例,归纳梳理日本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不同体制下的媒介素养实践行为的内容与特点,并从中提炼实践对媒介素养理论的建构意义及对我国广播电视机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469份有关医疗AI(智慧医疗)的中文报刊的媒介报道为研究对象,围绕医疗AI产生的海量媒介信息对聚焦社会关注、定位发展路径与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实证参考价值。借助词频分析、语义网络与LDA主题模型等文本分析方法,探索不同时期医疗AI的媒介文本聚焦内容,整合描述国内对医疗AI关切的主题分布。医疗AI的媒介文本数量与规模近年来增加迅速,关注内容逐步深入医疗AI的9个子集领域;此外医疗AI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也不断引发社会热议,应注重对医疗AI体制化建设的社会认知塑造。文章创新性的关注到医疗AI的媒介信息文本,并尝试构建医疗AI社会认知的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挖掘医疗AI新闻文本信息的主题类别。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数字技术环境下,媒介技术化平台承载着文本内容的编码解码任务,也在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被认同并延续嵌入,流程化的媒介实践进程赋予媒介记忆在形式感知、内涵赋予、意义再造方面的多元化形塑。数字生态领域的多元感知性嵌入着更多的文化记忆基因,以文化符码、意义生存和价值共识的方式感知数字媒介技术的恩惠。技术本性的内化和文本情感性的回归形成媒介技术与媒介记忆关联的深层感知,被刻画在信息交流的轨迹中,形成完整且不可或缺的记忆逻辑关联现象。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和纽带,在媒介技术观视角展望媒介记忆被书写,逻辑性关联其文本内容符号化意义感知,建构出新型的逻辑演绎关系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1):71-78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中,媒介理论以一种区别于主流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和讨论传播的物质性问题,试图扭转传播学的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在媒介理论的视野中,媒介并非只是指向内容、机构以及形塑这些的社会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中介物,在技术条件上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开启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意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并成为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源。  相似文献   

8.
邓婕 《新闻世界》2014,(6):32-33
媒介暴力是大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是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取十多年前风靡全国并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暴力内容及其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媒介文本中的暴力内容的正负效果。  相似文献   

9.
过去媒介仅被视作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最早建构起媒介文本的空间观念。直到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论,才把作为内容的媒介和作为环境的媒介区分开来。而媒介地理学的出现,使空间分析成为媒介研究的一种工具。如今,互联网用虚拟空间勾勒出清晰的媒介空间边界,媒介空间的持续生产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0.
媒介批评是一个不适宜于标准化的文本阐释创意活动.常用的媒介批评和分析方法包括符号学分析方法、精神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以及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分析社会与社会机构最有力量、最具联想的方法之一.在当代社会,发现媒介文本中隐藏和被遮蔽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曹鹏 《新闻记者》2001,(10):23-24
资本是市场的血液。在任何行业的繁荣与高速发展时期 ,都必然会出现对资本的渴求。这是健康的表征 ,正像迅跑中的人体血液循环必然要加快一样。近几年来 ,媒介产业成为国内经济领域中成长性最好、发展前景最可观的行业之一 ,因此 ,对资本也就产生空前的需求 ;另一方面 ,资本的天性是趋利的 ,既然媒介经济如此红火 ,资本当然也就会趋之若鹜。两情相悦 ,各有所得。投资机构纷纷成立媒介业务部金融投资机构以前和媒介业的关系 ,主要是公关宣传报道以及单纯的帐户、信贷关系。换句话说 ,投资者基本上不把媒介作为投资目标或对象。但是 ,随着证券…  相似文献   

12.
以往传播学对拍照美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拍行为、美图现象、图像呈现几个文本层面的内容,忽视了拍照美图过程中使用的数字图像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本文以数字图像滤镜的媒介性为研究切入点,采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视角,把数字图像滤镜作为一种符号技术,对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进行了媒介考古,并通过对胶片数字图像滤镜的分析,关照普遍意义上数字图像滤镜生产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符号技术原理。研究发现数字图像滤镜的生产是数字滤镜设计者通过二进制算法在已有摄影美学元框架下进行符号资源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技术实践活动。滤镜数字化的形态使得这一视觉文本中信息价值、显著性与框架三个关联的系统变得隐藏而不可见,资本逻辑主导着这个不可见的符号技术实践过程。数字图像滤镜使得滤镜的媒介逻辑得到更充分的展演,但媒介形态的演进总伴随着媒介自身原有美学特质的损耗,滤镜从物质实体到数字算法的媒介演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实世界的失真与审美观念的同质。  相似文献   

13.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黄玲 《记者摇篮》2006,(10):16-17
一、媒介低俗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市场低俗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名人丑闻,两性、暴力等大量未经“把关人”筛选的低俗内容摆到受众面前。这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不可避免地造成不良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媒介被赋予了一种监视社会环境、解释社会现象的职责,传播媒介所关注的问题与公众关注的问题保持高度一致。然而,按照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非对称理论,媒介在议程设置中也存在着信息非对称的现象。媒介工作人员较之媒介机构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媒介机构较之受众掌握更多的信息,受众的强势阶层掌握相对较多的信息资源和话语权。本文应用传播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对媒介议程设置中的这些信息非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男人装》以"受众至上"为原则,从读者定位、文本内容、语言风格、消费产品等方面精心设计媒介产品,塑造了"后雅皮"男性形象。该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消费主义语境下,除了文化多元开放、男性重塑自我形象的内外部因素的合力,更有市场与媒介的共谋。媒介通过消费符号场域的构筑,发掘"后雅皮"群体相关的消费市场,实现丰厚的市场回报。这对构建丰富、立体、多元的中国男性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该正视媒介过度强调消费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多元媒介相互融合的环境中,不同媒体产业间跨界合作实现优质内容资源跨媒介延伸,使得消费者在不同媒体渠道、不同媒介文本间流动和迁移.本文提出并阐述了跨媒介消费的内涵,认为跨媒介消费是跨媒介受众以拓展内容消费体验为目的,基于一定的需求和动机,在同一IP延伸的多种媒介内容产品间流动、迁移、转化、参与、互动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变化过程.跨媒介消费的对象是以故事世界为内容架构,以IP为连接的跨媒介文本,具有内容文本的互文性、故事世界的可扩张性,是一系列以不同媒介形态多元分布的关联性叙事元素和文本.此外,跨媒介消费具有流动性、非线性、生产性、圈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欣 《今传媒》2014,(8):40-41
本文从媒介记忆的角度,评析1999年至2013年度我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探讨新闻内容分类与信息特征,延伸媒介记忆与形成社会"共识"之关联,论证媒介记忆与文化象征之效能拓展,对传播主体媒介记忆的深层机制所构建的典型文本结构,做出了积极创造性的阐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漫画形态的媒介批评文本一直大量地存在着。对媒介社会功能进行形象化的定义、对传播中恶俗趣味的无情嘲讽、对钳制新闻自由恶行的大力抨击,是漫画中媒介批评表达的中心主题。漫画视域中的媒介批评文本在话语形态上给人以直观、一目了然的感觉,读者容易接受其传播的观念意义,但又具有碎片化的特征,难以进行系统性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以"媒介素养"作为关键词输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1979年~2008年(最早一篇见于1990年)这段时间内共出现818篇相关文章.本文以这818篇媒介素养研究文章作为文本分析的主要对象,力图对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对象及研究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