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医生与编辑:我更钟情于职业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伟 《编辑学报》2008,20(3):276-277
我曾经是职业医生,15年前当了职业编辑,虽然都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的工作,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今天的我更钟情于职业编辑。  相似文献   

2.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3.
田霞 《军事记者》2008,(9):58-58
《新闻编辑论》置于书桌时,我首先被书页上的几行字吸引:他们是新闻稿件的组织者,他们是新闻人才的扶植者,他们是为人作嫁衣的奉献者。当了多少年的编辑及处长,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好好思考过,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这就是作者以多年的记者生涯、编辑实践与对新闻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编辑几乎成了苦差事的代名词,大学毕业的学生当了记者的就神气,当了编辑的就丧气,即便是资深记者,有了更多的经验更适合做编辑了,也大都对编辑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有的单位便把一些能力不强的记者打发到编辑岗位;有的单位迫不得已只能不断地向社会招聘编辑;有的单位干脆做出规定,新入社的大学生必须做几年编辑工作。这样,在新闻界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没人愿意做编辑——编辑队伍素质下降——编辑岗位不被重视——更没人愿意做编辑。所以,新闻界大记者常被称道,而大编辑则越来越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5.
卢全 《编辑学报》2012,24(4):394-395
最近在翻阅杂志时不经意间读到《编辑学报》上逸名的文章《请给年轻编辑一个成才的舞台》。记得第一次阅读这篇读者来信时,我刚从医生转行为编辑。时光荏苒,如今从编已是第4个年头。这4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编辑工作的甜酸苦辣,也经历过痛楚和彷徨,现在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别样的感触。  相似文献   

6.
徐瑞华 《出版经济》2001,(10):20-21
当了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也品尝了不少,深知编辑这门职业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职业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做到耐心、细致,出于对作者和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考虑,不放过一个疑点,不  相似文献   

7.
在新华社工作的13年里,我有幸做过4年的翻译和4种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从俄翻译到驻外记,再到外编辑和中编辑。如果说4年的翻译为我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外基础的话,那么调研则为我做好记和编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9.
徐敏 《编辑学报》2011,23(1):85-86
从事编辑工作2年来,我切身体会到编辑工作不为人知的辛劳,也深深感受到辛劳过后的成就感与满足。"要做一个好编辑"这个信念牢牢扎根于我的内心。编辑部里老编辑们的多年经验和言传身教,同事们平日里的热烈讨论和摸索实践,使我对"编辑"这个岗位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如何在这一领域实  相似文献   

10.
祝贺与建议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中国编辑学会,是全国编辑行业的最高学术团体,是“编辑之家”。我作为一名从大学毕业即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出版工作者,现在虽然离开了具体的编辑岗位,但我一直很怀念那段生动、难忘的编辑岁月。感谢学会邀请我参加这次大会,有机会向许多老朋友、编辑界的老前辈学习.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相似文献   

11.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14,26(5):510-510
正岁月如水,仿佛一晃之间,我的"不惑"之年已渐行渐远。20多年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虽然并未让我成为真正"出版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虽然眼睛比别人早花了2年,还沾了一身特爱咬文嚼字的"臭毛病";然而,我常常会怀着一份感动,回望那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岁岁年年,常常以一种感恩之心,对曾经给我帮助、鼓励与提携的师长、朋友、同事表达深深的敬意。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让我至少有以下8项收获。  相似文献   

12.
“要想当一个好编辑,就要把精品意识贯穿编辑工作始终。”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单位的一位主任编辑这样对我说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编辑学会代表团的一员,我很想了解美国同行的出版理念、编辑运作和实际工作的情况。这方面过去虽说也接触过一些,但大都是从书上和其他材料看来的,往往是经过好几手的材料。这次有机会同美国的编辑同行面对面地交谈,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颇为新鲜的事。承东道主的安排,我们接触到了四种编辑。  相似文献   

14.
在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方面,编辑室主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从事科普编辑工作40多年,从50年代初的助理编辑干起,到80年代晋升编审,回忆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历程,深感得益于当初指导过我的编辑室主任贾祖璋先生和王幼于先生。  相似文献   

15.
爬了20多年的格子,没想到,不惑之年又当了编辑,而且是校报编辑,个中酸甜苦辣,思来令人感慨万端。编辑,对我来说是个神圣的字眼,60年代末期,我在部队当新闻干事和编辑打交道算是家常便饭。那时,在我的眼里,编辑是高不可攀的,似乎他那满头的花发,以及鼻梁上架着的高度近视镜都是知识和灵感的象征。20多年后,自己也坐在编辑部里当起了编辑,虽然仅仅是个校报编辑,同样感到十分荣幸。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我     
上小学写作《我的理想》时,我就写过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编辑。虽然已不记得作的具体内容了,但这个理想在我心里却一直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7.
编辑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编辑褒贬不一,我统统认为是美丽的赞扬。编辑是文章的工程师、美容师,使文章展筋舒骨,熠熠生辉;编辑有伟大的献身精神甘抬花轿,以自己的肩膀为人类攀登科学高峰垫脚,编辑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使科学的百花园里花团锦簇、莺歌凤啭。我既以作为编辑自豪,又以作为值得自豪的编辑而深感自己的责任并颇有所思。一、读者与编辑编辑都是从读者起步的,即使已是老编辑家,面对为数众多的书刊,也仍然还是读者。因此,编辑也者,首先是读者,其次才是编辑。编辑的信念是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的需要就是编辑工作探路的雷达。我们作为编辑在每份稿件的处理中应该感到读者就像  相似文献   

18.
谢锦 《编辑学刊》2005,(4):63-64
记得数学上有一条公理,叫"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入出版社当了编辑以后,我一直觉得这条公理很形象地说出了编辑的位置和作用.对于编辑来说,是作者和读者这两个点决定了这个职业的存在,而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是最短的,当编辑能够成为一条笔直的线条时,作者和读者之间就能够"千里因缘一线牵".  相似文献   

19.
刘希 《新闻爱好者》2006,(12S):67-67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胡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七月》、《希望》等著名杂志。虽然他很少从事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曾经为《国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编辑过文艺副刊,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深有体察。另外,作为一位忧国忧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诚如他自己所说,报纸“是一直在看,所积的感想自然不少”。他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观点颇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一1942年,胡风已经是一个成名的编辑,常有年轻编辑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当编辑的秘诀”这样的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