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怎样把文章写得丰满、厚实、有深度,让读者有看头,看后能解渴,实在是新闻精品写作中一个不容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 写出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 文章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文章容易写得有深度。荣获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精品《在大海中永生》,写的是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无疑题材十分重大。据作者何平、刘思扬介绍,如何通过骨灰撒放这一特定场景,写出邓小平光辉的一生,抒发人民对小平的情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  相似文献   

2.
"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这是7年前我们采写的<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中的一句话.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怀念的潮水在神州大地涌动,我们再次体会到这一朴素真理的深刻内涵,再次感受到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切情感.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哀思──上海滩涌动邓小平图书热王雪明学习是最好的悼念。连日来,上海新华书店“邓小平图书专柜”前人头攒动,上海市民纷纷购买邓小平读物及画像,了解和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丰功伟绩,以寄托申城人民深切的哀悼之情。2月20日,惊闻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  相似文献   

4.
生前戎马盖世功身后骨灰还人民──刘伯承元帅骨灰撒放纪实傅学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元帅,在与疾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后,于1986年10月7日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4岁。根据他的遗愿,夫人汪荣华同志报...  相似文献   

5.
《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获’97全国电视专题片一等奖,其文字稿即通讯,获全国新闻一等奖。反复阅读这篇佳作,不难发现,作者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一重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下旬,我在采访市殡葬改革情况时,得知我市有位老工人死后,子女及亲属将她的骨灰撒到黄河。据殡葬管理所同志介绍,这是开封第一宗骨灰撒黄河的事例。5月1日,我采访了这位老工人的亲属。我将《黄河撒骨灰,真情留大地》的草稿拟成后,与市民政局民政科、殡葬管理所、殡仪馆的领导同志一起逐字逐句推敲。当议论到“这是我市第一例”时,发生了争执。在座的同志都是最近8年到上述3个单位的。有的说,到民政局工作以来还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全党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的同时,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的鲜明的革命风格。他指出:小平同志“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的同时,认真学习他的文风,对于改进新闻工作,’提高宣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是十分重视文风问题的。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未篇,他对“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遗愿骨灰不保留 头把骨灰撒北京市区 周恩来辞世的当天.邓颖超即向党中央提出了周恩来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骨灰不保留,要撒掉。  相似文献   

9.
调准宣传聚焦点 创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学习和宣传邓小平同志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论述河北电视台阎江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是,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全党、全国各项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地泣,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耕耘到时花自开──读“四有”教育丛书杨百国,杨初月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提一再,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过@、有文化、有纪律”,这就是。四有”的由来。之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论述过这一问题。他强调,“四有”教育是一个战略任务,要教育人民成为“...  相似文献   

11.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9,(29):10-10,12,14,16
卓琳去世 邓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8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按照本人遗愿,她将和邓小平一样,把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撒向大海。在邓小平辞世12年之后,比他正好小一轮的卓琳同样在自己93岁高龄辞世。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构想──忆采访邓小平向外国人谈“一国两制”虞家复1984年2月22日上午9时45分,邓小平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同在大厅等候的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北京国际战略学会会长伍修权、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宦乡、外交部副部长韩叙等同志握手,同时...  相似文献   

13.
他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自已的祖国和人民──回忆两次采访邓小平李年贵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十几年前两次采访他老人家的难忘情景似乎更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1979年8月28日早晨8点多钟,新华社总编室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小平同志上...  相似文献   

14.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15.
1997年3月2日,新华社发表了何平、刘思扬写的一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邓小平骨灰撒放记》(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6.
宽容·灵动──苏京平印象王恬在北京,有一位令无数听众在午夜时分辗转反侧的播音人,他就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的副台长及《人生热线》节目的主持人──苏京平。苏京平黑瘦精灵,他透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在这样一双眼睛面前,什么也无法遁形。也正是...  相似文献   

17.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新华社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发表十周年本刊讯为纪念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发表十周年,9月18日上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新华通讯社联合在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的国家级大奖,涵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论文,至今已评选16年,期间共计3105件作品获奖,一等奖423件,其中有不少可谓是传世佳品,如撰写邓小平同志骨灰洒向大海的通讯《在大海中永生》等。作为新闻工作者能有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是件梦寐以求的事。2006年在南昌评选出了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的作品。67位领导和专家参加评选,几百件作品参评,竞争异常激烈。通过优中选优,全国广电作品选出6件一等奖,二等奖15件,三等奖20件。在一等奖的获奖作品中消息类只有一条就是江西卫视采制的《地震灾区第一夜》。那么为什么这条新闻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对这条新闻的分析是否能看出些许中国电视消息的评奖趋势呢?  相似文献   

19.
壮丽辉煌的史诗波澜壮阔的画卷──绘画本《光辉的旗帜》评介张翼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绘画本《光辉的旗帜》一书,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生动地介绍了邓小平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通俗流畅地阐释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小平同志的遗愿努力奋斗──在中国记协缅怀邓小平同志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共新华社党组书记新华通讯社社长郭超人从十九日夜间得知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病逝的噩耗以来,新华社的广大党员和职工无不万分悲痛。小平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为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