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息素养内涵的建构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张亚莉 《图书馆论坛》2005,25(5):53-55,117
在对“信息素养人”行为特征进行深入解读和归类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信息素养是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等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并论述了内涵建构在杜绝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片面倾向和改革“教”“学”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但可称为战略资源的,主要有物质、能量、信息三种,即构成社会经济的三大支柱.物质资源提供的是各种各样的材料,能量资源提供的是形形色色的动力,而信息资源提供的则是知识智慧.信息产业是"二战"后首先在发达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高新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成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先导和保证,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李淑芳 《兰台世界》2005,(10):57-57
信息素养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这一概念的确立和引起高度重视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综合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以及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的定义,信息素养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构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信息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身体素养、心理素养一样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信息素养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包括现代人处理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方面的知识、能力、方法与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已成为其社会生存的基本素质。环境保护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道德观以及生态审美能力。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意识决定行动,如果缺乏主动获取环境信息的意识,再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会失效。中小学生环境信息素养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的提高;而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可见,提高高…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特别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整体描述,它包含信息发现、评价、利用、交流等各种功能。21世纪人类将迈入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与变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疫情”十分严峻。认识、理解和防控“信息疫情”的根本途径在于公众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全面探索公众信息素养培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素养内涵梳理,总结公众信息素养培育目标。结合社会需求与信息环境,分析关注公众信息素养培育的现实动因与积极意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公众信息素养培育已有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培育对象较单一、培育断层等问题。由此提出公众信息素养培育应:扩大信息素养培育范围,以终身学习理论为宣传支撑,推进公众信息素养培育供给侧发展,出台国家层面的公众信息素养培育体系,净化信息素养培育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在各级教育中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些课程有别于以往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了信息社会特有的教育实践。本研究的目的是借鉴现代西方实践理论的目的情感结构概念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致知、致用、致远概念,考察信息素养课程在赋能学生方面的机制特点,为论证这一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中的独特地位提供洞见,同时为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启迪。以我国北方某地六所高校为案例,聚焦相对正规的学分制信息素养课程,以学校为单位,采用课堂参与观察和师生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考察该类课程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在被调研的课程中,存在一个由课程关涉对象及相关素养组成的结构。该结构体现着被调研课程对诸如“信息素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素养”“由哪些具体素养组成”等问题的认知,决定着课程能够给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边界,本文称之为“信息素养施教结构”。本研究还显示,根据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结构可以延展为包含更多对象的“信息素养基础结构”。这一结构关联着一组系统化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支撑信息素养教育从工具与智识两个方面以及致知、致用、致远三个层次对学生赋能。以基础结构为参照,信息素养施教结构越完整,它带给学生的赋能就越全面。除了信息素养基础结构和信息素养施教结构两大概念,本研究还提出了信息素养对象、对象关联素养等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揭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赋能机制,解释了它作为独特教育实践的合法性,同时显明:在原有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素养课程若能将智识赋能和致远赋能纳入其教育目标,将信息、数据、意义纳入其施教结构,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图3。表1。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0.
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前,在国外高校中提供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方式: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这些教学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求。信息素养的四种教学模式各有其长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并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