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喜欢“爬格子”,自然多与舞文弄墨者一起切磋技艺,研究作文之道,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同志文章写好后不愿修改,草草邮走。等待编辑给修改。这种态度很不足取。我在某报社帮助工作过,体验了一段“编辑”生活。文章一经编辑之手,一般会增色不少。但有些东西编辑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比如引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皇甫平,一个多少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名字。皇甫平的文章,总共只有四篇,加起来字数不足一万,编不了文集, 出不了专著,但是它们产生的强烈的现实震荡则远非这区区的篇数和字数所能比拟。责之者,其言凿凿,其势汹汹,使人着实为皇甫平捏了一把汗。褒之者,亲切而且热烈,这里只引用一位津门老报人赞语:如果说,1978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揭开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那么揭开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就是皇甫平四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2011年1月,贾平凹历时4年的新作、洋洋64万余言的长篇小说《古炉》问世。对于这部未出先热、早早就召开了研讨会的作品,众家媒体与文评人的评论文章可谓是浩如烟海。这些评论包含了多种角度:探讨反思文学,回顾民族记忆者有之;  相似文献   

4.
针对《全唐文》的讹误,前贤劳格、岑仲勉等多所考辨.近偶检其诏令奏议类文,发现问题较多:或署名不当;或为后世节录,甚至为后人改写;或撰者张冠李戴.现以所收陈贞节、畅当文章为例,进行详细辩正,希引起重修者之关注.  相似文献   

5.
修订本《辞源》一、二、三册,已经陆续出版了,不管是语词的释义,还是书证的征引,都比旧《辞源》有很大的提高.《辞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和《中国语文》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先后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肯定了修订工作的成绩.它的确是一部为阅读古籍用的较好的工具书,给古典文史研究、教学工作者从及编辑人员带来不少方便,深受大家的欢迎.当然,这样一部大型的、成于众人之手的百科词书,不可避免地会有不足之  相似文献   

6.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此即春秋. 此辑文章,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内容,涉及新闻出版、新闻传播两大板块.文辞贯道,书写春秋,仅凭一份期刊,显然无以全担,却尽可表述心意. 这些年来,重大节点从不缺席,本刊出版过若干专辑专号专题,竭力履行学术责任、社会责任.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为学术责任,坚定信念、恪守操守为社会责任.三千年读史,八万里悟道,金丝铁线写春秋者毕竟少数,挑灯展卷读春秋者无量,期刊虽微,能为二者服务,便是期刊人履行两项责任之具象.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编辑之友》迎来了创刊40周年,凭窗临风,做一回顾,可慰者未必多,但两大责任均在其中.  相似文献   

7.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提出的汉族发展的"雪球"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示范之作.文章从历史、语言、族群、文化四个层面解读了这一汉民族研究的力作,同时指出了该书的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在2018年"国际档案日"、第十届北京市档案馆日活动期间,我们迎来了市档案馆建馆60周年.刚才,几位老领导、老馆长和离退休干部代表、档案移交单位代表、区档案馆代表、利用单位代表以及局(馆)在职中青年干部代表做了发言.大家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从事档案事业的历程,表达了对档案工作的真挚情怀和对档案馆的热爱之情.话之滔滔,情之切切.档案工作经历、大家在一起共事结下的情谊,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像一壶老酒,历久弥香,值得珍藏和回味.  相似文献   

9.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一种回顾式的追踪性专题节目,越来越多地走进屏幕.这种节目既不完全是一种新纪实性专题片的诞生,也不是一些老画面或叫老专题片的重新编辑复制,而是一种回顾性的纪录片.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讨论的,是我国古代的文献。这里,首先谈谈“文献”这个词。 “文献”首见于《论语》“文献”作为一个复合词,表述一个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对“文献”意义的训释 孔子所说的“文献”,指的是什么呢?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他说:“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显然,郑玄以“文章”释“文”,以“贤才”释“献”。那么,孔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先生对碑刻的收藏倾注了无限心血,他为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块块碑刻,更是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文章对于右任生平事迹及所搜求墓志碑刻珍品进行了简单介绍,表达了对于老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2.
主题是文章之“神”,捕捉起来最费功夫。但捕捉不准,不仅影响文章的力道,还会使文章松散、杂乱, 甚至难以成文了。新闻作品之“神”如何捕捉呢?根据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捉准新闻作品之“神”,首先作者的立足点要高,要把新闻写作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如老新闻工作者、原新华日报总编辑高斯同志所说的,从大众传播学的原  相似文献   

13.
齐齐哈尔市档案局关继民同志的文章《关于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回顾与思考》、黑龙江省档案局伊爱华同志的文章《档案工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思考与对策》、大庆市档案局崔连华同志的文章《大庆市企业档案工作调研报告》在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主题的优秀文章奖暨优秀文章编辑奖的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的二版,今年新辟了《农业知识小品》专栏,已登的诸篇,颇引人入胜。文章篇幅不大,千把字,称之小品,真是名符其实。尤其是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炉,扯古道今,谈天说地,举典引诗,将老生常谈的事物,结合节气时令,凭藉时代精神,夹叙夹议,翻出新意。老、中年读者纵然似曾相识,也可温故知新,对年轻读者来说则就耳目一新了。务农者读之,可受启发,获益非浅,且能得经济实效;即使外行并不务农者,也会因其生动的介绍开阔眼界,兴趣甚浓。  相似文献   

15.
邵益文 《编辑之友》2010,(11):95-96
假日,几位久违了的老编辑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悠然自得,可三句不离本行,又扯到了编辑工作上.有的说,现在出书可难了,被电子出版、网络冲击得厉害;有的说现在品种多,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说,现在好书不少,但多被淹没在书海中了.一谈到看稿子,话更多了,说有的作者引用外国人的话,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的内容庸俗、低俗、媚俗;有的不分精华糟粕,把古代的东西一股脑儿往外端,一个不小心就捅娄子了.可是,老编辑毕竟是老编辑,也说了不少防范、改进的举措.我把它整理了一下,似乎有这样三条,称之谓"三要",与同行们交流,并求赐正.  相似文献   

16.
《记者观察》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回顾1999年国际形势的文章,我迟迟交不了卷,觉得这篇文章不好写。过去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既不像乐观主义者曾展望的那样喜人,也不像悲观主义者所预言的那样令人沮丧。1999年国际形势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7.
一、老舍笔下老北京的旅行图 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写老北京最多、最为集中的是老舍.老舍在文章《想北平》中写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1]可见,老舍对老北京城爱之深刻,老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老舍的创作与老北京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8.
勤读多为     
东坡云①:“……孙莘老②识文忠公③,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求,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为此少有至者⑦。疵⑧病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⑩曰:“旧说梅圣俞(11)日课(12)一诗.寒暑未尝易(13)也.圣俞诗名满世,盖(14)  相似文献   

19.
外国人名出处多源,形态多样,其汉语译名也复杂纷繁,这给编辑工作者带来很多困难.文章分析了外国人名的构成和类别,归纳了外国人名汉语译名的编辑规范,提出了形之有效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20.
老作家孙犁嗜书如命,几乎无日不读。但老作家对书的选择却是极严格的。据作家自己近来说,对于今人的文章、文集,是有“三不读”的: 一、言不实者不读。例如昨天还在为了某种目的,极力在历史垃圾中,去搜求、探索、描述、研讨、渲染、暴露“民族弱点”的人,今天又大言不惭地声称:要“弘扬”民族文化了。这样人的文集、文章,不读。二、常有理者不读。这种人,“文革”时造反有理;动乱时动乱有理;安定团结时还是有理。常有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