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A.子瞻(苏轼)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天下士,米元章亦在座。酒半,(米元章)忽起立自赞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责之子瞻。”公笑回:“我从众。” ——明·毛晋《海岳志林》 B.崇宁四年(或说大观元年),米元章为礼部员外郎,言章云:“倾邪险怪,诡诈不情,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怪诞之事,天下传以为笑,人皆目之以颠。仪曹,春官之属,士人观望则效之地。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有旨罢。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C.微宗朝,以廷臣论荐,除太常博士(误,应是礼部员外郎)……未入谢,言者谓其倾邪险怪,诡诈不近人情,人谓之颠,不可以登朝籍,命遂寝。元章大不平,即上章政府诉其事,以为“在官十五任,荐者四五十人,此岂颠者之所能?”竟不报。 ——宋·曹敏行《独醒杂志》  相似文献   

2.
“临时抱佛脚”是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谚,流传已久。明代张谊对此俗谚的来源做过解释,他在《宦游纪闻·抱佛免罪》中说:“云南之南一番国,其俗尚释教。人有犯罪应诛者,其国主捕之。其人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脚,知悔过,愿削发为憎,不敢蹈前非。主许之,竟贳其罪,遂髡发环耳,披禅衣,守禅教。故其国人为僧者多。常有人入中国,皆自称番僧,而莫知其故。俗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盖本诸此。”张谊认为这一俗谚起源于“云南之南一番国”,不可信。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抱佛脚”的说法,如盂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  相似文献   

3.
九嶷山,因“舜葬九嶷”而千古闻名.据《史记》记载,“舜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德自舜明”(《尚书·舜典》).  相似文献   

4.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5.
古代儿童游戏与游戏童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儿童游戏与游戏童谣,散见于历代史书传记、逸文杂录,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论语·述而》:“游于艺。”朱熹注:“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缺者也。”游戏,是用六艺之教,陶冶身心,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综观古代儿童游戏的方式暨游戏童谣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传授知识游戏,活动游戏,竞技游戏,智力游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实际意义。传授知识游戏如:行L子家语·辨政》记载商羊童谣:“天将大雨,商羊鼓舞。”该书解释说:“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它朝下,止于殿前,舒…  相似文献   

6.
智人睿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况:《荀子·大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8.
俗语有云,“饱暖思淫欲”。与之恰相对应的另一句,我看便是“富贵想长生”了。历代帝王为人间富贵之极至,而想长生不死、求神觅药最为迫切而近于疯狂的,也数此辈为最。中国古代帝王中好神仙者代不乏人。商与西周因无记载,不得而知;《春秋三传》,亦多不及此。但恐并非无有其人,止不书耳。在目前可见的历史文献中,帝主中喜好神仙资格最老的“三位元老”,恐怕就得数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了。因为这三位的好神仙,在《史记·封禅书》中可是榜上有名的。后世帝王中好神仙最著者,如秦之始皇、汉之武帝,其实只是在步齐之威、宣与燕昭王的后尘罢了。《史记·封禅书》云:“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各方仙道,依于鬼神之事。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莎士比亚、布鲁诺、马丁·路德等众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早已家喻户晓。特别是莎士比亚,其作品广为流传,专业研究者大有人在,业余爱好者更是不可胜数。然而,威廉·廷戴尔(William Tyndale,1494-1536)这个名字却一直鲜为人知,连许多专门从事外国历史研究或外国作品翻译的学者对之都十分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为无论在神学、翻译史还是英语发展史上,廷戴尔的地位都非同一般,他对翻译、出版英文《圣经》所作的贡献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廷戴尔的英文造诣之高、对后世影响之深远都足以与莎士比亚相媲美。更为难得的是,他既有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精神,又不失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一词,最初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许慎《说文解字》训:“编,次简也。以丝次弟竹简而排列之曰编。……从系扁声。”《说文解字》所释的编应为最初之意,就是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等。后来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也称“编”,沿用到后代谓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也叫“编”。辑,有聚集、收集之意。《韩非子·说林》:“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汉书·  相似文献   

11.
引得是一种将文献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如人名、地名、书名、内容、主题等)分别摘录,注明页数,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编排,用于检索的工具。它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引得”是英语“index”的音译词,意即“指点”,原出拉丁语“Indiae”。日本人译为“索引”,我国沿用该名。此外,我国古代曾有“通检”之名.原出《金史·世宗纪》,但不同今义。以“通检”为书  相似文献   

12.
读《吕氏春秋·察传》篇,其争有两则始而以真传讹、继则以讹传讹的故事,对今人仍有启发。照录如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相似文献   

13.
编余随笔     
余从编十余载,深感此道之苦辛.编余常览杂书以调节.无“好学深思”之风,有“不求甚解”之乐.故年齿渐增,而学识依旧.有时自省,则引陶令为同道而自嘲.虽然,翻览之中自感兴味者亦随手作记,然多不成文.近日偶翻旧记,发现有关编辑工作者数则,现择出其三,稍作整理,录之以飨同好云.“润笔”与稿酬古无稿酬之说,而自《隋书·郑译传》始有“润笔”之称.据《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时,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内史令李德林受命写诏书,丞相高颎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子.”言外之意是暗示郑译需花钱买墨了.郑  相似文献   

14.
字字句句皆心血——“鲁迅与校对”琐谈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9)
字字句句皆心血——“鲁迅与校对”琐谈之四文/管益农翻译出版外国作品,是鲁迅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最能显示他编校才华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学生涯是从介绍外国文学开始和结束的。他自1903年翻译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起,直到19...  相似文献   

15.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16.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书篇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内储说>中有一条关于"文子"的载录,如何解读这一材料,不仅关乎材料本身,也关联到<文子>的真伪、成书时间等诸多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加以辨析,认为<韩非子·内储说>中的"文子"应是人名,而非书名,此文子的身份也难以确认,更不能依此为据而断言战国后期的韩非子曾经读过<文子>.  相似文献   

18.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19.
凭几源流     
因为起居方式的改变,器具的变化很大,有些形制古今不一,有些则古有今无,后者最不容易为人了解,凭儿就是这类器具。古时几杖并称,几是坐时凭依安体之具,杖是行时扶体之具,老者常常离不开它们。《礼记·曲礼上》:“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赐淮南王几杖。”这里几杖的含义已超出敬老,而是礼隆了。上古社会凭几是重要的用具和礼器。就其品种和用法人周礼·春官·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举其位。”郑百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据贾公彦释,玉见为王及神所依凭,左右皆…  相似文献   

20.
《简·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国内译者对《简·爱》进行了译介,译本众多,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译者所处年代的时代特征.文章以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简·爱》在中国的译介概貌,并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境,分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简·爱》译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