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之间争独家、抢时效,使报纸之间的竞争、记者之间的拼抢意识更强更凶,于是,一些新闻东家漏、西家遗的现象每每出现,令每家报社的老总、记者十分头疼。 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漏新闻虽然是憾事,但又不可避免。遇到漏稿问题,不要懈怠,而是尽可能想方设法,将这条新闻当作一个新的信息,及时跟进,重新采  相似文献   

3.
周云龙 《视听界》2002,(4):90-90
新闻界的前辈说,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即使睡觉时,也得睁着一只眼。其实,这仅仅是对记者的一种“时效”要求。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作为记者,要全面驾驭新闻事实,准确选择报道角度,还得有  相似文献   

4.
新闻时效,历来是判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近代报纸产生之后,特别是晚报产生之后,更多地在报纸上刊发当天的消息,成为编辑和记者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成为各家报纸之间相互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 s News Today)的“TNT”模式,成为报纸最优时效的标志。 然而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后,先进的技术优势,打破了新闻时效的原有局限,把核定新闻时效的最小标准,由一天降低到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而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则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而行,“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 N…  相似文献   

5.
报道亚运会的中外记者如何抢新闻?如何争时效?又如何废寝忘食?这里,记者写记者、拍记者的几个小镜头,可窥见其点滴。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强调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处理新闻的"动"与"静"关系也是如此。新闻有动态新闻、静态新闻之分,这是对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之表述。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做好新闻,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素养的体现。有的记者采取动态采写方式对待静态新闻,有的记者采取静态采写方式对待动态新闻,有的则采取两者的有机统一,种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7.
新闻时效,历来是判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近代报纸产生之后,特别是晚报产生之后,“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s News Today)的“TNT”模式,成为报纸最优时效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步人后尘是记者的大忌。例如,戴安娜遇车祸身亡的国际新闻、中共十五大选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国内新闻、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几十辆汽车首尾相撞的地方新闻,毫无疑问应该分秒必争。如果晚一天报道,就不成其为新闻。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上述时效性极...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元月一日,恰逢周一。新闻中心的周一例会雷打不动。例会尚未结束,新年第一天的动态时效新闻已接踵而来,值班主任和编辑记者们应接不暇。幸好,这天开播的百集大型系列报道《科学发展和谐海西》是早安排、早部署了的,总算做到忙而有序。当晚,这个系列的第一集《和谐海西奏响华章》在《福建卫视新闻》与《福建新闻联播》中安全播出,新闻中心2007年的宣传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新闻理念中,新闻报道与评论是分工明确、相对独立的,但如果站在评论的立场看,这种操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在时效上,评论总是滞后;更重要的是,由于评论员并不亲临现场直接感受,只是基于记者加工后  相似文献   

11.
一、两种“记者模式”新闻单位应按什么业务方向,培养什么样的记者?记者如何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等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从而成为有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的记者?我认为,为拓宽报道的广度与增强新闻时效,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功能,以及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增加新闻的份量,任何新闻单位都必须有两类记者:信息类记者,专题类记者。信息类记者,性格活泼,东奔西跑,似流星赶月,及时、准确地捕捉新的信息,其报道以快捷取  相似文献   

12.
以“短”取“动”以“动”取“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翟惠生几百个字的短新闻往往是记者在第一线的“动态”之中捕捉的:或记述一种新的事实,或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或采写一位新闻人物,或阐明一种有新闻价值的观点。在一个整版的新闻纸上,与“动态”密不可分的短新闻往往...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闲话“请记者”朱劲干记者不到不开会,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会议报道更缺不了他们。凡是希望(并非都是必要)传媒进行宣传的会议,企事业或个人都会向记者发出邀请,包括一些时下所谓的新闻发布会。有的地区还派出专人分赴有关新闻单位邀请记者,...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发生的现场,是各媒体记者云集的场合。在各种新闻发布会上,往往是“长枪短炮”林林总总,照相机“咔嚓”声此起彼伏,各媒体都在各显其能,力争把最新鲜的信息、最重要的场面在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渠道传递给受众。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抢到一条重要新闻的时效之后,不应该就此打住,还应跟上后续报道;对某一新闻事件如果我们输了时效,没有抢到“第一点”,应该马上下功夫捕捉“第二落点”,以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16.
一般地说,记者努力抢新闻,才能有独家新闻,才能有时效。但是,并非所有的新闻都要抢。有的新闻则需要“养”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采写。作个简单的比方,假如在精养塘里捉到一条小鱼,假如暂  相似文献   

17.
杨斌 《新闻传播》2013,(12):298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18.
现在,各大城市媒体间竞争激烈,独家新闻是竞争的有力武器。然而现状是:如有新闻发布会或活动,各媒体都派记者去,很难采写到独家新闻:如有突发事件,报料人同时向各媒体报料,各家都派记者采访,更谈不上独家报道了。如此的同城各媒体记者集体采访,采写独家新闻当然很难。我认为,丰富的独家新闻就在新闻的大山深处,就看你会不会采写,想不想采写,敢不敢采写!  相似文献   

19.
所谓体验式新闻是指记者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采访方法,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报道事件和人  相似文献   

20.
郭焕香 《中国广播》2007,(11):13-15
当记者十几年,我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做人”在前,“做记者”在后。做人,首先是人品,人品包括正义感、责任心、上进心等。一个人,品格好,人气高;私欲膨胀者,注定不会有好人缘。而一个记者,要建立信息网络,开掘新闻源头,写出精品佳作,更离不开好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