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及宋代,则无可置疑地存在着二十四孝的系统。在近代发掘的宋代墓葬中,曾经发现了大量孝子图画。这里面有墓室壁画、石棺线刻,也有砖雕与石雕。其内容多为二十四孝故事,也有一些没有达到二十四位,但其人物包括在上述二十四孝之中。这是对二十四孝形成时间最有力的实物证明。我们将主要的几处宋墓孝义图内容列为下表,可为参证。由此可见,在宋代已经流行开了一套定型的二十四孝故事。与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相比,这套二十四孝没有王哀、汉文帝、仲由、江革、唐夫人、吴猛、朱寿昌、座黔和黄庭坚,而多出了韩伯瑜。田真、刘殷、赵孝宗…  相似文献   

2.
1995年10月,黄冈地区博物馆和英山县博物馆在毕昇墓碑发现地西南约500米的乌鸦坪发现有一座宋代墓葬,经请示后,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一、墓葬遗物及时代推论 该墓为长方形单室竖穴岩坑,墓向为320度,填土为沙质黄、黑相间的花土,并杂有砾石,结构严密,似经夯筑。周边为褐红色砂岩,胶结度高,墓壁平整。残墓口长252厘米、宽70厘米、距墓底残深50厘米。坑壁垂直。为单棺,棺痕不  相似文献   

3.
月苹 《新闻导刊》2005,(1):51-51
2004年12月3日重庆某报8版报道:《观音岩挖出船棺墓葬群》,说“一考古人员兴奋地说,初步判断这是一个船棺墓葬群,在主城区发现还是首次,距今起码有数百年历史,其排列方式和成都2000年发现的古蜀国大型船棺墓群十分相似。”导语并说:“船棺葬是蜀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墓葬形式,近年只是在四川西部有少量发现。”  相似文献   

4.
“菏泽牡丹甲天下”。牡丹代表富贵、吉祥,人们向往牡丹,遂用木雕、砖雕、石刻、瓷刻、玻璃刻、石膏塑、面塑、泥塑等艺术形式,充实到生活的每一角落,牡丹雕塑由此产生。早在唐宋时期在众多的民间建筑、宫殿建筑、墓门,石棺、墓志四边,以及手工艺品中就已留下牡丹雕塑的艺术。陕西发掘的唐朝永泰公主墓石椁上,每面均刻有折枝牡丹。在洛阳发掘的唐墓中,有两座墓的石门上有线刻牡丹。唐代“开元通宝”的背内廊上下左右就嵌着牡丹花纹,外廊也刻有藤蔓状牡丹。洛阳发现的北宋画像石棺上,多雕刻有牡丹。现存放于山西解州关帝庙中的北宋铁香炉上也…  相似文献   

5.
吕寰 《出版史料》2006,(4):124-125
铜版画发源于欧洲,其源流可追溯到15世纪中叶欧洲的凹版印刷术。15世纪中叶,欧洲的金银钿工们在为金银器进行刻镂装饰的同时,随着技艺的发展和改良,逐渐形成了凹版印刷术。15世纪末,凹版印刷术流行于欧洲南北,美术家们开始利用这种技术进行创作。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铜版艺术,铜版画的技法和制版方法也不断地得到完善。到17世纪,“创作铜版腐蚀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起来,并逐渐产生了包括线刻腐蚀、飞尘、软蜡、雕版干刻、美柔等铜版画技法,以及“线刻铜版画”“干刻铜版画”“网线铜版画”和“腐蚀铜版画”的不同的制版…  相似文献   

6.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1958年,山西省沁源县正中村发现一座金代砖室墓。该墓葬坐西朝东,为不规则多室墓,由主室及五个侧室组成,其中主室内绘制有壁画。根据造墓题记可知此墓是家族迁葬墓,修建年代为金大定八年(1168年)。墓葬发现以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清理,撰写《沁源县交口乡正中村金代砖室壁画墓葬考察记录》,并临摹壁画。这套壁画摹本包括亡灵过桥图1幅,男女对坐宴饮图4幅,骑马出猎图2幅,庄客生产生活图2幅,二十四孝图8幅,构件彩饰图案6幅,共计23幅,现由山西博物院收藏。在壁画图像中,人物旁边有题记表明人物身份,与该墓造墓题记呼应,为解读这一地区的壁画内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25日晚,在山西省寿阳县上湖乡西沟村附近的一座山上,一个已经存在了25年的墓葬被开了一个能勉强钻进去一个人的大口子,墓葬里面已经开始腐朽的棺材被打开,棺盖散落在地上,棺材里只剩了几件破旧的衣物。这并不是衣冠冢,村里人都知道,这个墓葬的主人在这里安息了25年。  相似文献   

10.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12至2013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仪征市博物馆在仪征联营发掘了三座西汉墓葬(M11至M13),其中两座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部分随葬器物不存。三座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形制依次为一椁一棺一厢、一椁一棺三厢及一椁一棺四厢,随葬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各类遗物共计118件(组),种类丰富,工艺复杂,纹饰精美。随葬品中,成套的鼎、盒、壶、瓿组合釉陶器和木俑与1990年发掘的团山西汉早期墓风格相近,精美的彩绘漆笭床则是对战国时期楚文化的沿袭。M13一棺四厢的形制与较少随葬器物的共存不符合一般规律,或与墓主人生前身后变故有关。此次三座汉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汉代扬州地区漆木器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仪征庙山汉墓及其陪葬墓的分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2021年底至2022年初,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三门峡市开发区甘棠学校工地发掘了一处墓地,其中东周墓葬70余座。M568为一椁重棺墓,出土文物29件(组),其中铜礼器7件。该墓的发掘,为三门峡地区春秋晚期的墓葬制度、风俗习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8座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填土为五花土;5座墓底部带有腰坑,一座带壁龛。葬具一般为一棺,大部分墓葬被盗扰。尸骨严重腐朽,葬式不明。出土器物较丰富,有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等7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鬲、簋、豆、罐、爵、尊等。纹饰以弦纹居多,绳纹次之,另刻划有三角形波纹、网状纹、S纹、云雷纹及附加泥饼堆纹等。这批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中无车马器,可见其身份不属贵族之列;因随葬陶、玉、铜器等小形器物,应属于普通平民墓葬。其中5座墓有腰坑,并有少量仿铜酒器(陶爵),可能受到殷代埋葬制度的影响,与洛阳上窑等地发现的殷人墓相同。该批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14.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开棺之后,除了一具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竹简,头底下枕的是竹简,头两边也是竹简,身上是竹简,手里还按着竹简,脚底下还有竹简.  相似文献   

15.
灯檠即灯架,是宋辽金时期社会各阶层广泛使用的照明用具。随着大量宋辽金墓葬的考古发现,墓室装饰中出现了大量砖雕或壁画的灯具,这些墓葬图像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宋辽金时期平民使用的灯具形象。本文从含有灯具形象的墓葬入手,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时期墓葬装饰中的灯檠,由此展开三方面讨论:其一,依据墓葬装饰灯具图像形制的差异,将其分为三个区域,即河南及邻近地区、河北地区、山西地区,可知墓葬装饰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和工匠系统。其二,分析了砖雕灯具和燃灯者图像组合的源流。据统计,共计13座墓葬中出现了灯檠与燃灯者图像组合。最早可追溯至唐中期,唐末五代图像组合成为定制,宋辽金时期是图像模式的盛行时期。其三,以砖雕灯具上摆放的灯盏和燃烧痕迹为切入点,探究这一时期平民墓葬的丧葬仪式和观念。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1月—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水利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郧县龙门堂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77座。其中M36和M38形制较有特点,虽遭破坏,但墓底器物保存完好,随葬品组合完整,是研究鄂西北地区低等级汉代墓葬的新资料。M36形制较为特殊,属于刀把形土圹砖底木椁墓,M38为长方形土圹单室砖墓。两座墓葬墓主的地位不高,属于中小地主或低级官吏,墓葬规模不大,葬具为单棺单椁,漆棺彩绘,共出土陶、铜、铁、玉等质地随葬品51件,铜钱196枚。推测M36年代为西汉晚期,M38年代为东汉初期。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中原与楚交界地区汉代砖室墓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1975年,任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开棺之后,除了一具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竹简,头底下枕的是竹简,头两边也是竹简,身上是竹简,手里还按着竹简,脚底下还有竹简。  相似文献   

18.
睒子故事从印度西来,前期以本生图集中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新疆、甘肃和山西等地的佛教遗存中,后期嬗变为孝子,作为孝子图集中出现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墓葬中,睒子的身份,存在一个从佛子到孝子的嬗变过程。元代永乐宫道士潘德冲石椁二十四孝图之"任子"图应为睒子图,榜题的故意错刻是释、道区别的结果。这一行为说明嬗变并非更替和取代,在孝子睒子流行之际,部分人群还保留有佛子睒子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9.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王家嘴村周围以往发掘的西周墓葬多位于村北,本次发现的墓葬与1953年发现铜器的地点距离相近。王家嘴村南与村北各有一处西周墓地,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两处墓地的时代均集中于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20.
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地势较高,早年在此发现过大量六朝时期重要墓葬。2006—2007年,华为南京基地在此施工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其所涉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100余座古代墓葬,时代分布于六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有一座编号为06NYHM36的南朝时期土坑竖穴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虽早年遭到盗掘,损毁严重,但仍出土较丰富的随葬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金器、银器。其中一件金罐重79.8克,在南朝时期墓葬的发掘中较为罕见。该墓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南京地区南朝墓的分期、墓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