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7月8日,南京《新民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永久停刊”。此事曾经震动国内外报坛。现根据回忆和手边资料追记如下,聊供关心和研究我国报业史的同志参考。《新民报》南京版于1946年复刊后,本着民间报纸的立场,反映民间疾苦与人民愿望,对国统区的工人罢工斗争、  相似文献   

2.
胡星原同志解放前先后担任过重庆、南京《新民报》记者,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和香港《文汇报》记者。解放后,曾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采访部副主任等职。《羊城晚报》复刊后,兼任该报上海特约记者和上海航空版发行站负责人。胡星原同志不幸于1983年7月11日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胡星原同志追悼会于7月19日下午2时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各界人士三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相似文献   

3.
《新民报》最早于1929年9月在国民政府首府南京创刊,因抗战军兴、迁徙扩展等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先后出有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等多个版本,是抗战期间具有较大舆论影响力和较高言论水平的“报系”。该报的最高峰“黄金时期”,拥有五个报社、八个日报(晚刊),在艰辛困苦的抗战中,创辟成为民国著名的“五社八报”报业体系或曰报业集团。回顾既往,考究历史,《新民报》(重庆版)是一份以“超党派”、“公正”、“独立”为创建原则和以“自给自足”、“是非正义做出发点”为言论标榜的民营报纸,始终坚持“传达正确消息,造成健全舆论,促进社会文化,救济智识贫乏1”的办报宗旨与持社旨趣,坚持抗击倭寇、驳斥日伪、驱除外侮的爱国主义立场,思想先进,言论热情,观点鲜明,文章感人,因而在抗战时期赢得了庞大的受众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那个时代的办报典范和成功的范例,影响范围包括重庆、四川等大西南地区,乃至覆盖整个抗日大后方。审视与考察在抗战烽火中崛兴的《新民报》(重庆版),作为一个报业运营与管理的成功范例,其经验与智慧对于当代报业及报人有着较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5.
《新民晚报》原名上海《新民报》晚刊,(1958年4月改名《新民晚报》)于1946年5月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当时上海是国统区,有大小日报数十家,《新民报》是抗战胜利后晚出的一家报纸,发行量不足一万份。在上海《新民报》出世之前十七年,即1929年已经有南京  相似文献   

6.
去年9月,《新民报》创刊60周年期间,我曾随同赵超构同志专程到南京拜谒友鸾同志,向他请益。承他抱病款待,谈笑甚欢,大家都觉得是一次很难得的聚会。谁知匆匆一见,竟成永诀。友鸾同志毕生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爱国的正真的新闻出版工作者。1929年冬天,《新民报》在南京创刊,他受陈铭德先生之邀,担任本报第一任总编辑。抗日战争开始,《新民报》迁大后方出版,他再度参加《新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上海《新民晚报》是十年内乱初期就被迫停刊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上海市委和广大读者关心、支持下,在1982年元旦正式复刊了。《新民晚报》的前身是《新民报》,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者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等人。1937年抗日战争开  相似文献   

9.
吴冷西同志著《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新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回忆录,记述了毛主席对新闻工作不少的评论。 1957年5月18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时,毛主席说,搞新闻工作的再忙也要每天浏览全国报纸。上海的《文汇报》、《新民报》、北京的《光明日报》,尤其非看不可。而且要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议论,有什么独家新闻,编排怎样,从中可以看出政治思想动向。 毛主席把当时新闻界已发表的议论归纳为四点,并加评论。 一、他们说,新闻要新。现在新闻太少,旧闻太多。  相似文献   

10.
1929—1989。新民报送走了一个甲子,迎来了六十大庆。新民报在她的全盛时期,在重庆、成都、南京、北平和上海建立了5个分社,出版有日、晚刊8张报纸,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民办报系,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创办于1946年5月1日的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即如今饮誉海内外的新民晚报,是新民报系中最后办起来的一张报纸,也是新民报报纸中留下的唯一的报纸。如今,在新民晚报的同仁中间,要数赵超构(林放)和张林岚(一张)等几位在新民报工作的历史最  相似文献   

11.
胡欣 《新闻实践》2010,(5):28-31
近年来,地铁免费报作为传统纸媒嬗变而来的新媒体,已进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人们的视野。 继我国第一份地铁免费报《I时代》报2003年在上海诞生后,今年1月22日,在同一座都市里又出现了"同质"的地铁免费报纸——《新民地铁》。《新民地铁》的成功发行,将会对免费报"寄生"地铁通路的法则带来什么影响?在《I时代》报"独食"免费报业商业利润的状态改变后,  相似文献   

12.
施锦昌 《传媒》2000,(8):35-36
从今年3月1日起,南京地区出版的四开16版或对开8版的报纸,其最低售价不得低于0.30元,同时不得采取“买一送一”等其它变相降价方式。此举意味着持续大半年的南京报业价格大战告一段落。 南京报业价格战始于1999年5月。当月9日,江苏供销社属下的《江苏商报》,首先以当时南京报业市场的最低价每份0.20元的价格推出。10月12日,新华社江苏分社主办的《现代经济报》更名为《现代快报》,以每份0.10元的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十一月二十八日播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在这个新闻界群英荟萃的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篇在改革浪潮中新闻改革的成功之作。在二十九日的大会上,会议主持人拿着报纸兴奋地告诉大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写了一篇很好的大会开幕消息,接着他念了消息导语,把消息推荐给到会的  相似文献   

14.
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初,我担任南京新民报日、晚两报的编辑人。在上海新民晚报筹办和初创期中,报社的主持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常住上海,我又受委托于编辑工作之外,代为照看一下南京社的行政和经理事务。因此,尽管不习交际应酬,又不谙行政事务,也不得不被迫参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伪政府新闻局以及报业头目间的一些会集。新民报在抗战后期就标榜是“超党派”、“纯民间”的报纸,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核心——南京,要比较长期地保住这个伪装,是不容易的。在与当局和同业间的交道中,受到热骂和冷嘲是常事。当时南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936年期间,南京新民报相继增加了几个青年人。我和浦熙修同志,都是那时参加这个报社工作而走上新闻战线的。抗日战争时期,又同在新民报重庆社工作。直到抗战结束,全国解放前夕,我们工作的地区虽有变动,但却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她在蒋家王朝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相似文献   

16.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17.
从今年3月1日起,南京地区出版的四开16版或对开8版的报纸,其最低售价不得低于0.30元,同时不得采取“买一送一”等其它变相降价方式。此举意味着持续大半年的南京报业价格大战告一段落。 南京报业价格战始于1999年5月。当月9日,江苏供销社属下的《江苏商报》,首先以当时南京报业市场的最低价每份0.20元的价格推出。同年10月12日,新华社江苏分社主办的《现代经济报》更名为《现代快报》,以每份0.10元的最低价位投放市场。紧接着,12月1日,南京日报社推出“买一送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民报经理邓季惺的胞弟邓友民到延安去了。邓和报社一个与友民要好的同志,邀请他给《新民报》写通讯,他表示同意。《新民报》由南京迁到重庆复刊后不久,原在报社工作的胡迦彤(宋迪夏)同志也去延安,报社负责人和与胡有关的人,又要她写通讯,她也同意了。还有报社的其他同志,也根据各自的关系,约请去延安的同志写稿,都乐于接  相似文献   

19.
1946年10月10日,《新民报》南京版正式复刊。当时,南京市在国民党社会局申请登记的报刊已有200家,其中有日报十余家。报刊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新民报》南京版复刊后,以其在编辑业务上的特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逐步上升,很快成为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民营  相似文献   

20.
浦熙修同志,江苏嘉定人,1910年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她进入南京新民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解放后,任上海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1956年任文汇报副总编辑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女记者之一。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