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2.
匠才与将才     
《今传媒》1997,(6)
匠才与将才文/湖北·张赫玲新闻这行当,许多人都很羡慕。一张报纸的总编辑,更是一个惹人注目的人物。总编辑是个什么角色?有人说他是首席记者,也有人称他为新闻官。大凡在新闻单位干久了的人,别人常常喜欢叫他一声记者。即使是总编辑,听到这样的称呼也心安理得习以...  相似文献   

3.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4.
报纸报道要抓典型,典型分为先进典型和落后典型,也叫好典型和坏典型。报道好典型,被报道单位和个人大概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赞歌谁都爱听。然而要披露坏典型,情况则大不相同。尽管记者调查实得很准确,很真实,到时候也会引起某些被批评单位和个人的不满,甚至还招致一些过激举动。批评难、曝光难,舆论监督难的难题一时还难以解决。手头有这样一些事例。广东电视台记者报道了某镇违  相似文献   

5.
从客观上说,地市级报纸与中央、省级报纸确实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地市报记者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大有文章可做。克服地市报记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抢,我也抢;他抢他的,我抢我的。由于所发新闻的价值及报纸的级别、辐射面、版式规格等方面的不同,报纸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可能带来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在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同时采访时,有的大报记者表现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地市报记者言行拘谨,思路受阻。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孙伟  周丽婷 《河北广播》2006,(C00):89-90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听老师们谈到一件有关记者采访的事,说是在邯郸市,有一位农民朋友遭遇一件不平事,他先后找了好多部门、历经了几年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后来,《邯郸日报》有一位记者针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先后几次跑到农民家里做详细调查,跑多个相关政府部门了解政策反映情况,并最终在报纸上作出公开报道,时间不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还因此被罢了官。当时只觉得,这记者真让人钦佩,他所在的报纸真有权威。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有位农民,名叫杨金星,已年过半百。此人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一直在为生存而奔波着。但杨金星一直爱好新闻报道,即使在夏天卖冰棍时,也是一边卖冰棍,一边买一张报纸看着,有时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光看报纸。却把卖冰棍给忘了。在这么多年中,他为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写了不少稿子,也小有名气,当地农民都把他称为“土记者”。  相似文献   

8.
赵德铭 《今传媒》2007,(2):36-36
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有位农民,名叫杨金星,已年过半百.此人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一直在为生存而奔波着.但杨金星一直爱好新闻报道,即使在夏天卖冰棍时,也是一边卖冰棍,一边买一张报纸看着,有时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光看报纸,却把卖冰棍给忘了.在这么多年中,他为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写了不少稿子,也小有名气,当地农民都把他称为"土记者".  相似文献   

9.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0.
让稿子说话     
董强 《军事记者》2006,(8):62-62
从事报纸新闻的人,总希望赢得编辑和读者的欣赏、褒奖和支持。不管以什么方式,这种“赢得”最终要靠稿子说话。说到这个话题,我常常想起两个人来:一个是段存章,他从农民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一个是江永红,他从部队炊事员成长为解放军报将军记者。从农民通讯员到高级记者,段存章的路走得并不容易。1938年12月,出生在山西左权县粟城乡柏峪村的段存章,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售货员、会计、县委机关干部、山西广播电台记者。他靠自学走出大山,走进京城,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谁也不会想到,段存章当农民时,第一次壮着胆子给《山西日报…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在讨论报纸的同质竞争,其实眼下的记者队伍,也存在这个问题。对记者职业有自已执着、热烈的追求,达到人品、文品俱佳,才能跳出记者队伍的“同质竞争”。现任新华社浙江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的慎海雄,是眼下一位很“跳眼”的记者。有人这样概括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为老百姓说话、爱管闲事的记者;在黑恶势力眼里,他是一位敢玩命、敢揭露各种腐败现象的记者;在党和政府领导人眼里,他是一位深入调查研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功能,既是党和国家给报纸的权力.也是报纸给人民群众通过报纸反映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义务。记者在农民日报工作,经常有农民群众找到记者,请求将他们反映的问题见报。经过几年的实践,记者认为见报与否并不重要。舆论监督重在解决问题。舆论监督也是有前提的,记者也不能随心所欲,得遵守新闻宣传纪律.遵守国家法律.选好题材.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把握好时机.这样才能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3.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我以李白这句诗送李锦参加大别山采访小分队登程。今年5月,新华社组织摄影采访小分队到比较贫困的大别山区采访,探索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新路子。山东分社摄影记者李锦是这个小分队成员之一。我和李锦在山东分社共事多年,对他出征大别山我是很关心的,关心他的生活,更关心他的实践。李锦不负众望。他从大别山传真的第一组照片就不同凡响。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谁到外地卖蚕就罚款”为题,利用了这组照片。以后他陆续从大别山发出的照片,报纸采用也比较好。8月,人民日报采用了12张,其中有3个专栏;8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他和杜华举合写的《咱们是大别山农民剧团呀》通讯,并配上他拍的图片。编辑部还为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写了《编余短评》。在这期间,全国许多报纸和刊物也竞相刊载李锦拍摄的照片。一个记者在一个地区拍摄的照片这样被大量采用,引起许多同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特别是同省同城同质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报纸先锋部队的一线记者,同样既面临着来自报社内部的竞争,也面临着同行间的竞争。一、记者为何要加强合作? 不过是几年前,记者还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采访单位对记者恭敬顺从、热情礼貌。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变化很大了,报纸数量多了,记者大军也迅速膨胀,新闻资源在报业大战中日益升值,掌握着新闻资源的人或单位对新闻记者的态度由热到冷。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报纸的新亮点:老年人报道日益引起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所有的报纸都在加强有关老年人的报道。老年人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报纸处理老年人报道的手法也不断成熟,全国50家报纸中有15家报纸配备了老年人报道的专职记者。 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报道领域,许多资深记者在报纸的财经、生活乃至体育等不同版面发表有关老年人的报道。他们还开设专栏、制作网页或者将报道汇编成书。有些记者的老年人报道还获得大奖,如《费城观察者》的米歇尔于1997年采写的一组老年人系列报道获得普利策奖。 亚利桑那州的资深记者韦斯特说:“记者要写出精彩的老年人报道,必须钻研经济、心理学、文化、法律、教育、伦理道德、政治、医药甚至是房地产发展和城市规划。”在美国,每年都会举  相似文献   

16.
记者部落     
他还在穿着解放牌胶鞋,用着BP机,住在远离城区的村子里:同事们见他文章的次数,远远超过见他本人的次数;农民兄弟和乡镇干部把他当成身边的老朋友;不熟悉的采访对象常把他当成是修电梯的或送报纸的。然而,一份中国新闻界的至高荣誉,就给了这样一个乡村干部模样的人。他就是本期"传媒骄子"--"田坎记者"罗成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单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广播、电视与报纸之间有竞争,报社与报社之间也有竞争。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正准备去采访的一条新闻,当地报纸却捷足先登,见报了。还有一种情况,我们的记者正在一个单位紧张地采访着,因相互没有通气,当地通讯员却通过编  相似文献   

18.
来到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的办公室,第一个感觉就是进了"报纸堆儿",他的办公桌上堆着两三摞报纸,会客的茶几几乎被一尺多高的报纸全部覆盖,座椅后又靠墙堆了三四摞报纸,王旭明说:"我每天至少要花两个多小时读报纸."除了报纸,办公室里还放着一台电视机,这些都是为了他能够及时了解媒体动态、舆情热点,而下午对王旭明的采访也不断地被各种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问询所中断,有联系采访的,有询问口径的,还有让他帮助策划新闻的.  相似文献   

19.
几个月来,首都许多新闻单位纷纷组织记者到基层去采访。人民日报先后组织了三个采访组,分头赴西藏、云南、宁夏采访,并在报纸上开辟《记者在基层》专栏。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党报、晚报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记者到基层去。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最近,我和一些记者议论这件事,大家谈了许多看法,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看来,这件事值得引起新闻界同行们的重视,进一步把它抓好。 (一) 有的记者说,记者到基层去是件平常事,现在为什么这样强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有一通病:记者总是把焦点对准成功的人、事上,哪里搞出点名堂,一记者便蜂涌而去,而那些未成功者或成功后又落难者往往成为被遗忘者。有一位农民企业家,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有电视台的,有电台的,有报社的,有刊物的,有地方新闻单位的,也有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的“围攻”使他精疲力尽,一脸愁容。有人说:“这么多记者采访你、宣传你,是大好事,别人请还请不来呢,你还有啥不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